物種學史
雙角龍生活於上白堊紀的北美洲。它的化石是一具保存較差的頭顱骨,是在1905年發現於懷俄明州的蘭斯組。許多年來,雙角龍曾被認為是三角龍的一種,但一個1996年的研究認為雙角龍是一個獨立的屬。雙角龍的學名曾先後為 Diceratops、 Diceratus,但都被發現被其他動物所使用。在2007年,雙角龍被改名為 Nedoceratops。在2010年的一份研究,提出雙角龍的化石是三角龍的接近成年個體,而不是獨立屬,還沒有定論
在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的角龍科專題論 文中,進行了雙角龍的初步研究。但馬什在1899年逝世,無法完成這份角龍科專題論文。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接手這個論文的三角龍部分,但他在1904年死於斑疹傷寒,也無法完成該論文。隔年,理察·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將論文的部分完成並出版公布,並將一個發現於懷俄明州的頭顱骨,命名為' 海氏雙角龍( Diceratops hatcheri),屬名意為“兩根角的面孔”。這個研究的大部分完成於海徹爾,魯爾只是將研究完成並出版,他本身並不認為雙角龍有足夠的特徵可以成為獨立屬,而認為其差異主要來自於病理。在1933年,魯爾改變想法,將雙角龍歸類於三角龍的一個亞屬,並將鈍頭三角龍( T. obtusus)歸類於雙角龍,認為後兩者的差異在於年齡大小。
角龍下目,角龍下目恐龍是群草食性恐龍,擁有類似鸚鵡的喙狀嘴,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與亞洲。所有的角龍類恐龍在白堊紀末期滅絕。
有幾個學者都認為雙角龍可能是三角龍的直系祖先,或是其最近的近親。在傑克·霍納(John R. Horner)與約翰·斯堪那拉(John B. Scannella)的2010年研究中,除了提出牛角龍是三角龍的成年個體,也提出雙角龍是兩者之間的過渡階段。他們是根據頭顱骨的鱗狀骨、頸盾緣骨突的形狀,以及頭盾有初步的洞孔。雙角龍的唯一頭顱骨,其實是三角龍從短頭盾、無洞孔,演化至長頭盾、雙洞孔的某個年齡階段。他們並提出雙角龍缺乏鼻角,因在化石化過程中遺失了。在2011年,Andrew Farke對此提出反對意見,認為這個頭顱骨有一定年齡、有足夠差異,應該是獨立屬。
該科種類
中文名稱(Chinese)→雙角龍
拉丁文學名(Name)→Diceratops
發音(Pronounced)→dye-SER-uh-tops
含義(Meaning)→有兩個角的有角的臉
目(Order)→Ornithischia鳥臀目
亞目(Suborder)→Genasauria頜齒類
Cerapoda角足龍類
Marginocephalia頭飾龍亞目
類(Infraorder)→Ceratopsia角龍類
Neoceratopsia新角龍類
Coronosauria冠飾角龍類
Ceratopsoidea角龍超科
Ceratopsomorpha角龍形類
科(Family)→Ceratopsidae角龍科
亞科(Subfamily)→Ceratopsinae角龍亞科
屬(Genus)→Diceratops雙角龍
模式種(TYPESPECIES)→D.hatcheri
時代(Period)→白堊紀晚期Maastrichtian
分布(Foundin)→美國懷俄明州
食性(Diet)→植食
典型狀態(Lengthupto)→長9米
發現者(Discoverer)→Hatcher,1905videLull,1907
命名者(Firstdescribed)→Hatcher,1905videLull,1907
雙角龍的化石只有一具頭顱骨(編號USNM 2412)。如同海徹爾所研究的其他三角龍頭顱骨,都是在1891年由馬什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東部奈厄布拉勒郡。表面上,雙角龍類似三角龍,但詳細研究下發現它有一些奇特的地方。它的鼻端上(三角龍的鼻角位置)只有一個圓隆起部,而枕骨上的額角幾乎是筆直的。與其他三角龍頭顱骨比較,雙角龍的頭顱骨較大,但面部較短。不像三角龍,雙角龍的頭盾有大型洞孔。它們有一些特徵可能是因病變所致,但另外一些卻有可能是遺傳的特徵。
生活習性
如同所有角龍類恐龍,雙角龍是草食性恐龍。在白堊紀期間,開花植物的地理範圍有限,所以雙角龍可能以當時的優勢植物為食,例如:蕨類、蘇鐵、針葉樹。它們可能使用銳利的喙狀嘴咬下樹葉或針葉。
恐龍的類別
蜥臀目 | |
鳥腳類(Ornthopoda):鴨嘴龍| 禽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