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橋鎮大捷

雙橋鎮大捷

雙橋鎮大捷是一場紅軍面對國民黨圍剿的突圍戰鬥,當時參戰的有許繼慎,邱維俊,曠繼勛,余篤三,徐向前等人

基本信息

雙橋鎮概述

南北朝北周時期,大悟雙橋鎮即有遷徙居民所建民居村落。村落的南、北兩端,在澴水之上各建一個單孔石橋,以供澴河兩岸通行,故此地命名為雙橋。

雙橋鎮雙橋鎮

清朝康熙年間,由於雙橋鎮地處孝昌縣小河鎮與大悟縣三里城之間,澴河穿過雙橋鎮,水陸交通極為便利,所以形成集市,並有農曆雙日為集的習俗。雙橋鎮亦由此慢慢形成商貿為主的集鎮,那時,古鎮盛產木材、染布、米糧,吸引南來北往的客商。

鄂豫皖蘇區革命鬥爭史上,雙橋有其光輝的一頁:1931年,紅四方面軍於雙橋全殲敵三十四師,取得了著名的雙橋鎮大捷,為蘇區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雙橋鎮古韻

來到位於大悟縣城區北部8公里處,頓時,一座背負青山、三面環水的小鎮映入眼帘。古鎮建築獨特,有天井式建築,在街道兩旁多為三進或五天井,有合院式建築。

雙橋鎮雙橋鎮

雙橋街街道長約350米,寬約5米,街道兩邊多為店宅街屋,古鎮的街道,由青色的石板鋪成;街道兩側的房屋,亦住亦商。街道石條上,留下了很深卻十分光滑的轍印,可

想見當年獨輪車“吱呦吱呦”碾過街面的繁忙景象,但如今的雙橋鎮,失去了往日的地位,逐漸冷落寂寞起來。 房屋外牆以青磚和石條、石柱維護,內部樑柱高大,以木板相隔。高高的馬頭牆和屋檐上,精心繪就松竹梅菊和龍鳳虎鹿等動物;室內的隔牆木板上,是連本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桃源結義”、“穆桂英掛帥”等等戲曲故事。

在街西的85號房前,走廊上的青石條長達兩丈,當地人稱為“三門石”,意思是一根石條,是昔日雙橋鎮繁華的寫照。

古鎮的中心,還有一幢建於清未光緒年間,帶有巴羅克風格的基督教堂,當地人把它叫做“洋房子”。今年75歲的黃道祥老人介紹,古鎮信教者頗多,教堂是當時居民一個主要聚會場所。

今年80歲的劉敬成說,舊社會,在雙橋鎮做生意的特別多,方圓20公里,都到這裡購物、交易。古鎮主街雙橋街兩端均設有石門一座,從主街往驛道方向未設巷道,採用建築後牆緊密相聯,後牆均採用片石壘砌主街往環水方向有三條巷道,巷道盡端均有石門,夜間關閉,用大木槓銷緊。

大悟縣博物館陳冬泉館長介紹,“雙橋”因小鎮南北各有一座石拱橋而聞名。鎮南的小溪叫“羅北沖”,鎮北的小溪叫“何家沖”。兩條小溪,就像是仙女舞動的兩條藍色飄帶,將雙橋鎮輕輕地環繞。南部小溪上的石拱橋,單拱,呈新月之形。橋面較寬闊,可以並行兩輛馬車。

拱橋和橋上的欄桿,全部是用花崗岩雕鑿而成,至今,石上雕刻的龍鳳、牡丹花紋和繩形條紋清晰可辨。橋面與街道基本在同一高度,通過石橋不需要上坡下坡,來往行人非常方便。唯有橋面上的石條上,留下了很深的轍印。

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雙橋鎮北修建橫跨澴河的大橋時,將鎮北的石拱橋全部拆除。今人經過雙橋所見的公路橋,全部是鋼筋水泥結構,並不是當年“雙橋”地名中的橋樑。

歷史事跡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雙橋鎮大捷也發生在此。

1930年冬,蔣介石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圍剿”,共投入8個師、3個旅,計10萬兵力,由武漢行營主任何成浚負責指揮,採取四面合圍的辦法,企圖把根據地紅軍一網打盡。

1931年1月,紅一軍在麻城縣福田河與15軍勝利會合,合編為紅四軍,歸鄂豫皖特委直接領導。軍長曠繼勛,政委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全軍共1.2萬餘人,編為10、11兩個師。3月2日紅11師師長許繼慎率部襲占李家寨車站,截住一列兵車,全殲車上敵新編l2師—個旅,斃敵旅長侯鎮華。

1931年3月4日,恃強氣驕的岳維峻率34師從孝感出發,8日進抵雙橋鎮,距紅軍主力集結地大新店、三里城僅30公里。紅軍偵得情況後,即決定留一個團在三里城監視北面敵人,集中6個團連夜向南襲雙橋鎮之敵。

岳維峻的師部、兩個旅部及山炮營均駐雙橋鎮。紅四軍以10師(師長蔡申熙)從北向南進擊環水西岸之敵;由30團正面突擊;29團從雙橋鎮西南方向迂迴,斷敵退路;28團位於雙橋鎮以北之店二灣,作預備隊。以11師(師長許繼慎)從東向西進擊環水東岸之敵;由31團正面突擊;羅山獨立團向雙橋鎮東南方向迂迴,斷敵退路。

9日10時左右,紅軍迂迴部隊29團占領了雙橋西南的尖雞崗,羅山獨立團亦抵東南的小魁山一帶。敵34師陷於我四面包圍之中。周圍數十里的民眾也在地方黨的動員和組織下拿著土槍、大刀、長矛前來參戰,衝鋒號聲、槍炮聲、吆喝聲,響徹環水兩岸,頓時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岳維峻帶著兩團人出鎮反撲,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與紅軍爭奪陣地,企圖衝出重圍。敵我雙方反覆衝殺,陣地幾度易守。紅10師師長蔡申熙負傷,仍堅持指揮戰鬥。鏖戰到中午,敵人已疲憊不堪,紅軍乃下令預備隊出擊。28團、33團即以迅猛之勢,對敵猛烈分割、穿插,直撲雙橋鎮內。敵人的指揮中心頓時癱瘓,很快被分割全殲。前後歷時7個多小時,共斃敵1000餘人,俘敵5000多人,繳槍6000餘支,山炮4門,迫擊炮10多門,師長岳維峻被紅軍29團活捉。

雙橋鎮大捷,壯大了紅軍聲威,宣告了敵人第一次“圍剿”的徹底破產,繳得大批軍火物資,使紅四軍大大改善了裝備。

附記

岳維峻當過馮玉祥的河南督辦。民國14年4月,接替胡景翼任國民軍2軍軍長(徐向前受黨的派遣,曾當過他屬下的第六混成旅參謀),當時號稱人槍20萬,與軍閥吳佩孚、張作霖、閻錫山等混戰於晉、魯之間。最後做了晉軍的俘虜。易幟後,又改變番號,投靠了蔣介石,充當蔣的馬前卒,參加各次對鄂豫皖蘇區的“會剿”,曾在宣化店被紅軍打得抱頭鼠竄。岳維峻被捉,頹喪不堪。他對徐向前長嘆一聲,說“蒙多多關照,只要不殺我,我答應你們提出的一切條件。”經特委曾中生、軍委曠繼勛商量,決定釋放其副師長及參謀等回去辦理我們提出的條件,留下岳維峻將來做西北紅軍的統戰工作,不久,其家屬託人與黨中央聯繫,送來10萬套軍裝和不少銀元及部分醫藥、汽油等軍用物品。待張國燾來到鄂豫皖蘇區,破壞了紅軍不殺俘虜的傳統,把岳維峻槍斃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