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修

雙修

雙修派是內丹功法類別。性指的是人的心性、思想、秉性、性格、精神等。命指人的身體、生命、能量、命運、物質等。性命雙修也就是指“神形兼修”,達到至高完美境界,心身全面修煉道經云:佛法未來,方外之學則有二焉:一日神仙,二日道家。仙即命也,陽也,道即性也,陰也。黃老列莊、遠遊、參同契、悟真篇等書都有關於“性命雙修”的論述。《性命圭旨》說:“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為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又說:“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陳攖寧大師說:“性即是吾人之靈覺,命即是吾人之生機。”可謂既深刻,又生動。人的生命實際上是兩個生命即精神生命和生理生命的雙重融合,人們通常說要身心健康,虧其一即殘缺不全。所以性命二字高度概括了人生的兩大要素。

基本信息

門派歷史

雙修雙修

內丹是隋唐以降,尤其是宋元時期盛極一時的道教煉養體系。該體系以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與北宋張伯端《悟真篇》為主要經典,主張以人體內部精、氣、神為“藥物”進行煉養,長生成仙。

道教內丹修煉在歷史上分為南、北兩宗。南宗以北宋天台人(今屬浙江)張伯端(紫陽)為開派之祖。北宗奉金元時期王重陽及其弟子們為首。內丹北宗即金元全真教。在教主王重陽及七個弟子(全真七子)的倡導下,形成了一個以佛教叢林制度為楷模、要求住廟、出家、吃齋、斷欲的新道教派系。

傳統道教房中術是這一教團所徹底捐棄和堅決抵制的。內丹南宗卻不同。其道徒大多屬於雲遊道士或居家信徒,並無多少戒律和組織約束。因而他們中間又分為兩大煉養派別:一派認為《參同契》、《悟真篇》中所說的乾坤是心腎,坎離是己身神氣,煉丹即是“自家精血自交媾,身里夫妻是妙哉”(白玉蟾詩),也就是自我清修獨修。由此形成道教內丹南宗清修派或清靜派。另一派則堅持乾坤是男女,坎離是男女精氣。認為內丹便是求先天真鉛於女陰,以“取坎填離”,修成純陽之體,變形而仙。這就是道教內丹南宗雙修派,也叫作陰陽派。清修派公開煉養,由張伯端傳石泰、石泰傳薛道光,薛傳陳楠,陳傳白玉蟾。這便是所謂道教內丹南宗五祖。這一派系也與房中術沒有多少關係。

門派介紹

《周易參同契》《周易參同契》
雙修派以生理變化心理,以心理變化生理。體弱多病者先從命功入手,煉精化氣,去病健身,然後心神安定,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提高精神境界。心理脆弱或行為不良者,則先從性功入手,煉己築基,排除私心雜念,調整平衡,提高追求層次,開拓心胸情懷,然後配合服藥和鍊氣,性能得到良好的效驗。性功與命功可以在不同時候有不同側重,但要互相帶動,共同長進。性命雙修要循序漸進,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內丹家有“初關、中關、上關”之說,有“得竅、煉己、和合、得藥、脫胎”之說,有“先攝心修性,次煉化精氣修命,最後粉碎虛空”之說,要不出初級、中級、高級三大階段,次弟而上,不可躐等。無論心靈的淨化、境界的提升,還是氣血的調適、體質的強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勤學苦練,長期堅持,不斷體悟和反省,才能漸入佳境。當然漸中有頓,這是自然得來,不可強求

性命雙修派與內丹清修振一致,雙修派也奉《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至典。《參同契》本身既包含內外丹內容,前面已論。《悟真篇》為北宋張伯端所著。張伯端(987年-1082年)中年以後在四川成都遇道教內丹重要人物劉海蟾卜一說為青城丈人)傳與內丹之道。遂根據自己煉養所得,作《悟真篇》、《金丹四百字》、《青華秘文》(也有人疑後二者系偽托)等傳世。

內丹雙修派與外丹不同,他們以《周易參同契》與《悟真篇》為武器,有一套較為完整的信仰和理論體系。

另一派別

雙修派雙修派
與道教傳統房中術一脈相承並予以發展演進的是道教內丹南宗雙修派。其派系一般認為始於兩宋間道士劉永年(字廣益,號順理子),劉傳與南宋翁葆光(字象川,號無名子),翁又傳與若一子。元、明、清三代,雙修派著名道士和煉士有陸墅、陳致虛、戴起宗、陸潛虛、李文燭、彭好古、甄淑、陶素耜、仇兆鱉、付金銓、汪啟賢等。由於內丹雙修振掘起於宋元這樣一個理學倡行的時代.社會環境和輿論壓力很大,因而決定這一派既不能公開活動,也不能形成公開的教團,而只能採取秘傳秘煉的形式。其著述也大多使用隱語代辭,神秘玄虛,讓人難窺其究竟。

書中原文

借古者,以人喻為言者,便假說以女人為彼家,以陰戶為鼎器,以行淫為配合,以淫媾久戰而誑人曰採取。取男媾之穢精、女媾之濁涕,而吞之曰服食,此《廣胎息經》之異說也。豈可以犬馬媾後,而啖遺精之事而教人乎?有借古者以外丹藥喻為言者,便用砒硫膽硇鹽礬硝皂雜物,燒煉爐火以誑人,而陰為提手,行其拐騙之詐謀。致道愈晦;世人貪女鼎之樂,以淫媾而失精,反稱曰採補,本催死之事,反稱不死之道。

現代有騙子打著道教內丹的名義跟女的練什麼雙修都是騙人的,道教中沒有跟女的練什麼雙修,所謂的雙修都是比喻。具體可以看《中和集》、《性命圭旨》、《天仙金丹心法》、《天仙正理直論》、《金仙證論》。

般若心經

咒語注釋

般若。智慧也。波羅蜜。到彼岸也。多。定也。經。徑也。言此經乃定心之徑路也。此經以單法為名。實相為體。觀照為宗。度苦為用。大乘為教相。此五者。經中所說之旨也。單法者。即般若波羅蜜多也。實相者。即諸法空相也。觀照者。即照見五蘊皆空妄也。度苦者。即度一切業報苦厄也。大乘者。即菩薩所行甚深般若也。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者。觀聽圓明。智慧無礙。觀有不住有。觀空不住空。心不能動。境不能隨。動隨不亂其真。得大自在圓通也。菩薩。即菩提薩埵之省文。菩提曰覺。薩埵曰有情。謂能覺一切有情。自覺以覺眾生也。曰菩薩曰大士。皆尊稱佛號之名也。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大士也。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深者。謂清淨因地之法行已深也。般若。華言智慧。般若智慧。非識心之昭昭靈靈。乃本心真性之光明。照無量世界。通無量劫事。圓明普照之真智真慧也。波羅蜜。華言到彼岸。此岸。乃眾生作孽受苦。墮落沉淪之地。彼岸。乃諸佛菩薩究竟到人慾盡淨。光明正大之地。多者。定也。時者。時候也。謂菩薩妙圓明覺超越世出世間。具足三昧慧定之時也。

照見五蘊皆空。

照者。本心智慧妙覺明照也。見者。本心智慧明圓真見也。五蘊者。色受想行識之五陰也。空即本心性體實相之真空也。照見蘊空。則本心妙明而性體洞見也。

度一切苦厄。

解脫一切執著生死煩惱之苦厄。成就一切圓通也。

舍利子。

即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乃佛之弟子。舍利弗於佛弟子之中。智慧第一。而不能如觀世音菩薩究竟得證圓通。而成正覺者。蓋因滯於智慧也。滯於智慧。則有我相。我見。(空相。空見。)佛故舉觀自在菩薩之行深般若真空無相之法。以證菩提彼岸。得為圓明普照之標榜。呼舍利子而告之。欲其不滯於我相。我見。空相。空見。而究竟於人空法空。空空之境界。以證無上道也。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乃夢幻泡影。故不異於空也。

空乃一真顯露。故不異於色也。

色有形相。凡有所相。皆是虛妄。終有壞期。故色即是空也。

空性虛無。無形無聲者也。道以虛無之體。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能生有色有聲之天地萬物。故空即是色也。

因色而有六根之領受。六根領受於心。而生思量擬度之想。懸想六塵。而生運用施為之行。行動遷流。而生分辨精粗美惡之識。色受想行識。五者相因也。色有壞時。而受想行識。終歸虛妄。亦復如是。色即是空也。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則無受想行識諸雜念一心清淨。空若太虛。以無相而生真空之實相。亦復如是空即是色也。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復呼舍利子之名。進一層以告之也。意謂不但五蘊皆空。一切修證菩提之法。莫不皆空。楞伽經雲。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若執著於法。則有法生。法生則心意意識皆生。有生則有滅。有生滅。則有垢淨增減矣。諸法若如虛空界之空相。豈有生滅垢淨增減乎。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是故承上起下之詞。是故真空之中本無我相。何色之有。

既無我相。自無我見。一切聲色何能入我真空妙明之心。自無受想行識矣。

既無我相。則六根亦非我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矣。

六根既無。則六塵無安頓之所。自無色聲香味觸法矣。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為六根之先鋒。意為六識之主帥。而六根六塵。無識不顯。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則六根六塵六識之十八界皆無界限矣。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至老死。乃佛所說三世十二因緣也。一曰。無明。謂過去世。妄識迷性也。二曰行。謂過去世。一切結業。隨無明妄識流轉也。三曰識。謂現在世。托胎識靈種子也。四曰名色。謂現在世。識靈在胎。心但有名。而色身已有質也。五曰六入。謂現在世。識靈在胎。已成六根之體。已具六入之用也。六曰觸。謂現在世。色身出胎之後。六根但有所觸。尚未了知六塵之涉入也。七曰受。謂現在世。色身日漸長大。已能納受六塵諸境。尚於貪淫等心未起也。八曰愛。謂現在世。色身日益長成。貪淫等心已開。而生種種愛欲。尚未實愛欲之境也。九曰取。謂現在世。色身強壯。愛欲日盛。而馳求恣取色聲香味觸等以實愛欲之境也。十曰有。謂現在世。色身因馳求恣取。六根積集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之因。成就欲有。色有。無色有。三有之業果也。十一曰生。謂因果不亡。識靈又隨業流轉。受生於未來世之四生六道也。十二曰老死。謂未來世。受生以後。色身衰老。又壞而死也。因無明緣行。因行緣識。因識緣名色。因名色緣六入。因六入緣觸。因觸緣受。因受緣愛。因愛緣取。因取緣有。因有緣生。因生緣老死。十二因緣。生滅無常。有起有盡。盡而復起。起而復盡。循環三世。生滅輪轉。若觀此十二因緣。皆為無明妄識流轉。忽然覺悟五蘊十八界皆空。則本妙明心。如如不動。無有生滅之妄識。則無無明矣。既無無明。則無起無盡。亦無無明盡矣。乃至者。包無行亦無行盡。無識亦無識盡。無名色亦無名色盡。無六入亦無六入盡。無觸亦無觸盡。無受亦無受盡。無愛亦無愛盡。無取亦無取盡。無有亦無有盡。無生亦無生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苦。謂生死煩惱諸苦。集。謂積聚。人生在世。心為形役。形為事勞。積聚五蘊中之根塵處界。十二因緣生死煩惱。種種苦因。今既無五蘊根塵處界。十二因緣。則無苦因之積聚也。

滅。謂寂滅。道。謂真常不息之道。五蘊中一切苦因。一一皆生滅無常。今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而當體妙明寂靜之真性。洞徹圓通。以入真常不息之道矣。

謂既無苦集滅道。則已入佛慧。明了無礙之智。已得菩提之果。然雖入佛智。乃本心般若真空之本智。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漏之智。如無智也。雖得菩提之果。亦是本心現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無所得也。若知有智。乃曲心推測之知見。非真空無漏之本智也。若雲有所得。即有所失。亦有漏也。本心具足本智。故云無智亦無得也。

以無所得故。

此承上起下之詞。謂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無心外之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即有一分識心結習未盡。識心結習若盡。則萬法本具一心。一心本具萬法。一心與萬法不二。萬法與本心本一。復何有所得哉。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菩提薩埵。即菩薩之稱。依。因也。謂依般若之本智本慧。自悟自修。以登彼岸之故。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掛者懸系。礙者窒塞。依一心之本智。不依緣起之業識。不住客塵之妄法。則心是空心。法皆空法。所謂不依一法而心常住。已得大自在矣。復何掛礙之有。

恐怖。如地陷風飄。火燒水溺。及殺害惡死。種種之可驚恐怖畏者。既無掛礙。則不滯我相我見。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常清常靜。不動不搖。一切如如。復何驚恐怖畏之有乎。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顛倒。謂六塵惑亂。妄想成業。生滅鏇復。虛妄輪轉。種種顛倒也。夢想。謂惑於見思客塵。而迷夢妄想也。若既無恐怖。則障垢已盡。本性不復更迷。虛妄不復更生。復何三界感業而輪轉顛倒。復何見思惑亂。而迷夢妄想乎。

涅雲不生。槃雲不滅。謂本心本無掛礙。本無恐怖顛倒夢想。一切種種。皆緣起於無始無明虛妄業識耳。今既依當身一心本智。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外不放入。內不放出。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究竟直到不生不滅涅槃之大道矣。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謂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也。

阿耨多羅。雲無上也。三藐。雲正等。三菩提。雲正覺。絕諸對待。無有而上之者。故名阿耨多羅無上也。本心本智。各自具足。故名三藐正等也。本心般若智慧。本不為塵勞所蔽。故名三菩提正覺也。謂行深般若之本心本智。到波羅蜜之彼岸。而證菩提之果。不但觀自在菩薩而然。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莫不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大道也。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統妙萬法。不可思議之謂神咒者。秘密心印也。

普照一切。而無所不遍之謂明。

最極一切。而無上可上之謂無上。

一切平等。無等可等。謂無等等。

謂度脫一切生死煩惱苦厄也。

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謂佛無妄語。如來所說是真語。實語。如語。不誑語。不異語也。

以一心之本智本慧究竟。即塵勞是清淨。即煩惱是菩提。一切苦厄莫不一齊解脫。真實不虛之故。乃說此本心本智。究竟自心秘密之總持也。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大凡一切咒語。乃諸佛微妙秘密心印。惟當沉沉靜靜。無思無慮。一心持念。無記無數。即咒是心。即心是咒。不復以知見立知見。如此持念一心。至於知見無見。則群魔於此以降。真如於此以住。掛礙恐怖於此而解脫。顛倒夢想於此而遠離。本智本慧於此而開發。無明煩惱於此而盡泯。即無明是大智。即煩惱是菩提。即菩提是五蘊。即五蘊是法身。即法身是諸法。即諸法是空相。即空相是當身一心。即當身一心是如來藏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心咒之功德。寧可思議哉。

注釋

我佛釋迦牟尼世尊。謂諸弟子曰。吾教中有觀聽圓明。智慧無礙。一心清淨。如如不動之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真空之智慧圓滿。清淨妙明之覺性。超越彼岸。具足慧定之時。以本心無礙智慧。照見色受想行識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執著煩惱生死之苦厄。舍利子。汝在諸弟子之中。所稱智慧第一者。而汝之智慧。何以不能究竟到照見五蘊皆空。度脫一切苦厄也。蓋因滯於智慧而有我相我見。空相空見。不能如觀自在菩薩。行深真空無相之般若。而一超直入菩提之覺岸也。夫五蘊之因有色。而後有受想行識。要知色乃夢幻泡影。不異夫空也。空乃一真顯露不異夫色也。且色非離空而有色。性色真空。色不即是空乎。空非離色而斷空。性空真色。空不即是色乎。色受想行識五者相因。究竟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之究竟耳。舍利子。不但五蘊皆空。凡修一切菩提之善法。莫不皆空也。是諸法空相。始能見真空之實相。蓋本妙明心本來真空無相。亦無法也。諸法不過為執迷滯塞者。降妄住真耳。若執著於法。則有法生。法生而心意意識之業。亦與之俱生。有生則有滅。有生滅。則有垢淨增減矣。若一切法不生。則一切法空。如虛空界之空相。曾見有生滅垢淨增減乎。是諸法空相。如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也。真空本無我相。何色之有。是故空中無色也。既無有色。自無我見。無受想行識也。我相既無。則六根自非我有。無眼耳鼻舌身意矣。六根既無。則六塵無安頓之所。無色聲香味觸法矣。夫眼為六根之先鋒。意為六識之主帥。而六根六塵。無識不顯。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則六根六塵六識之十八界限無也。五蘊十八界皆空。無見聞知覺。無心意意識。則三世十二因緣之無明妄識。一時皆盡無無明矣。既無無明。則無起無盡。亦無無明盡矣。因無明緣行。因行緣識。因識緣名色。因名色緣六入。因六入緣觸。因觸緣受。因受緣愛。因愛緣取。因取緣有。因有緣生。因生緣老死。十二因緣。起而復盡。盡而復起。循環三世。生滅無端。皆因無明之妄識流轉。既無無明盡。如如不動之心。無生無滅。乃至十二因緣同歸無無盡。亦無老死盡矣。究竟到無五蘊根塵處界。無十二因緣生死煩惱。種種之苦因集聚。則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自得圓通三昧真常之道矣。其時已具明了無礙之智。已得圓覺菩提之果。似夫有智有得也。然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漏之智。如無智也。菩提之果。亦本心限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無所得也。以般若真空之本智本慧。不假外求。無所得故。是以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真空之本智。不依緣起之妄塵。則心是空心。無掛礙矣。無掛礙故。則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常清常淨。不動不搖。自無有恐怖。無恐怖。則障垢已盡。本性不復更迷。虛妄不復更生。遠離輪轉之顛倒。思惑之迷夢。客塵之妄想真常真樂。真我真淨。究竟直入不生不滅涅槃之大道也。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但觀自在菩薩為然。即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莫不依般若波羅蜜多之故。得無上正等正覺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不可思議秘密之心印。是普照一切秘密之心印。是至極無上可上秘密之心印。是一切平等不偏不倚秘密之心印。能除一切生死煩惱之苦厄。真實而非虛。我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以度現在未來眾生之苦厄。汝等不可以意識測度而思維。惟當無思無慮。一心持念。咒即是心。心即是咒。如此持念一心。至於知見無見。意識盡泯。群魔於此以降。智慧於此以開。掛礙恐怖於此解脫。顛倒夢想於此遠離。即無明是大智。即煩惱是菩提。圓覺妙明之本心。普照無礙。其無量無邊之功德。寧可思議哉。

金剛經

金剛經金剛經

金剛經大旨。總是欲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淨者。以五蘊未空故也。

觀自在菩薩特為拈出。示後學以會歸之路。文僅二百六十八字。而言簡意賅。可包金剛經三十二分之全。讀金剛經而不讀心經。是涉博而不知反約也。烏乎可。純陽子敬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