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集福寺](/img/d/72d/nBnauM3XxgjMwITNzM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k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後殿右側的南配殿內,供有一尊很特殊的聖像,即楊五郎塑像。原來,在五台山北台腳下的太平興國寺供養五郎像,因此太平興國寺又名五郎祠,是“宋楊業第五子出家處”。現在太平興國寺雖不存在了,但人們有口皆碑,常提起該寺。《清涼山志》載:“宋沙門睿見,結廬於此。平生自誓者四:跟不觀非法之色,耳不聽非法之聲,口不過非法之語,心不緣非法之事。太宗平晉,師道,詔見行宮。敕建寺,賜額太平興國,以師主之,即楊五郎之師也。中有五郎祠。”楊五郎是太平興國寺的第二代當家和尚,曾教練五百僧兵,棒殺遼將韓昌。出於對這位僧將的崇敬和懷念,現今集福寺內新塑了五郎像。五郎叉坐於殿壇之上,如真身一般大小,身穿鎧甲,外著袍衣,剃度削髮,嘴邊還顯鬍鬚茬,激昂著頭,一副樂觀自信的神情。
布局
![集福寺](/img/2/eee/nBnauM3X2gjMwAzN0M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k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寺宇坐北向南,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殿之兩側有廊房、配殿及東西禪房,僧舍,布局嚴整對稱,環境幽雅清淨,是一處修禪習靜的寶地。
天王殿,面寬三間,寬11米,進深5.7米,單檐歇山頂。殿中前塑彌勒佛,後塑韋馱將軍,兩側為四大天王。
![集福寺](/img/3/008/nBnauM3X0ETM1gzN3Q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0k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文殊殿三開間,13.1米,進深11.4米,單檐歇山頂,前出廊。內供騎獅文殊、騎像普賢和騎朝天吼的觀音菩薩等三大士。殿堂潔淨,像設莊嚴,真乃佛門淨土。
在文殊殿右側的配殿內,現供著一尊宋代楊五郎的彩色塑像,像高1.5米,身穿鎧甲,外披黃袍,蹲坐於殿壇上;身體魁梧,面相方圓,光頭微昂,目光炯炯,顯得自信樂觀,心胸寬豁達,器宇軒昂。傳說楊五郎曾出家於五台山太平興國寺,師睿諫,徒真寶。因他具有反抗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所以在太平興國寺被毀後,該寺僧人又於此塑像奉崇,且受到遊人們的青睞。今顯通寺藏珍樓中,還保存著楊五郎當年棒殺韓昌的“鐵棍”,上鑄字∶“重八十一斤,謝榮攬、段思禮造。”
特色
![集福寺](/img/6/9d3/nBnauM3XygTNzUTO2M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k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集福寺是一處修禪習靜的著名十方尼姑廟,東北臨碧山寺不過百米,西南和七佛寺相接,寺宇坐落在山腰,居高臨下,昔為章嘉活佛“五處”之一。
集福寺下有一座很好看的木牌樓,且風光秀麗。至此,但見這座三樓三門牌樓臨道而立,卻是彩飾華艷,構建不俗,周圍密樹婀娜,搖枝動骨。從牌樓下踏石砌鋪道而上,怡然又入幽處,集福寺隱而不露,其境曲雅。卻待回頭,一抹紅牆就在高處,這就是紅牆深院尼姑們修持的集福寺了。沿著山路上山,山風微微吹過來,帶來松柏的香氣,偶爾也夾雜著大殿里香燭的甜香,深深呼吸一口,長久被灰塵和汽車尾氣薰陶的肺里終於沁進一絲清涼的空氣。
集福寺又名洪泉寺,是一座喇嘛廟,建於清道光年間,寺宇坐北向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和建於高處的藏經閣,兩側有配殿及東西禪房等。寺內有殿堂僧房80餘間,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等。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殿內原供奉宗喀巴大師和長壽佛。
寺中庭院清幽。其中單檐四間阿頂式的三間大雄寶殿,四周出廊,雍容氣派,殿內供釋迦牟尼及迦葉、阿難兩弟子,後為“西方三聖”,兩壁為十八羅漢。文殊殿中供騎獅文殊、騎象普賢和騎朝天吼的觀音(為“三大士”)。新建的七間藏經閣(左右又有耳殿),赫然雄踞高處,異常醒目,其下五層石砌高台踏道,漢白玉欄桿圍繞,疊落有致,陡然就把一處寺院的高華雅韻展現得風采依依,成為矚目神往的一處蓬萊仙苑。
![集福寺](/img/1/4ca/nBnauM3XwUTMzATO1Q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0kzL1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大雄寶殿右側的南配殿內,供有一尊很特殊的聖像,即楊五郎等身塑像。塑像身披鎧甲,氣宇軒昂。其神姿雄壯昂揚,勃發著凜然正氣。
相傳,楊五郎曾出家於集福寺附近的太平興國寺(亦稱五郎祠),投在五台山高僧睿諫門下。但他身在佛門,心繫國家,培養武僧,擊敗韓昌,為保衛國土立下了不朽功勳。其徒弟愛國僧人真寶,又繼承五郎遺志,在抗擊金兵的侵略中,挺身而出,面對利刀,壯烈犧牲。楊五郎忠勇報國的故事在五台山廣泛流傳,故林彪在金剛窟修建行宮炸毀五郎祠後,集福寺的比丘尼為了讓遊人瞻仰到一代僧范英容,於此新塑五郎像一尊,並將殿宇改為五郎殿。還按顯通寺藏珍樓中楊五郎當年用的81斤重的鐵棍,重新複製了一根陳列於殿中。五郎名滿天下,深入人心,故遊客信眾多來此瞻其尊容。明代僧人正秀,昔時禮謁五郎祠後曾作詩讚曰:
正行將令,卻入禪那。
外彰威武,內息干戈。
掃除六賊,戡剪四魔。
金湯教法,屏障山河。
名標寰宇,跡寄岩阿。
偶來稽首,謾說伽陀。
集福寺這處尼眾集居靜修的道場,本身就很有一些吸引力。朝聖遊覽者往往都爭相到此尋覓觀光,以一睹尼姑們的生活,想像著她們在妙齡年華,剪去青絲,褪去紅妝,把一顆女孩兒的心緊緊包裹。待人們進得寺中,卻是但聞般若妙音,整日舒捲和暢,比丘尼們行止有儀,一副超然脫俗的模樣,寺院又極清幽雅靜,可以說是人間的另一種境界了。
佛門的戒律嚴苛和繁多,規矩定得也很細微。賣門票的師傅不在,這個尼姑是不會親手接過錢的,她脫下外套,示意把那錢放在衣服上,待遊客放好後,她才會用衣服包起來拿起,既是對遊客的尊敬,又顯示了真正出家人的清淨。
佛是信徒們精神的支柱,他們並非在天上俯瞰人間,而是存於人心,深察人的每一行每一動,給人們做與不做的理由和支撐。香火日盛的佛寺,也許真的是這紅塵俗世中的一塊淨土吧!
景區介紹
![集福寺](/img/4/478/nBnauM3X0QTMwgzN4M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zk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楊五郎雖然出了家,但仍然堅持每天練功習武,刀、槍、劍、戟等兵器,佛家不便使用,於是便請人打造了一根81手斤重的大鐵棍。寺內青年僧人見他力大無比,武藝超群,便跟著學,於是廟裡組織起一支僧兵。
且說金沙灘一仗,遼兵獲勝,楊家將死傷大半,韓昌便覺宋朝無人。於是又奉蕭太后之命,率兵南下,妄圖一舉攻陷汴梁。兵進雁門關,宋王命六郎迎敵,六郎知韓昌厲害,覺得力單勢薄,想請五哥下助戰,便命焦贊假託聖旨來請。不想五郎正惱皇帝昏庸,害我忠良,說:“貧僧已脫離紅塵,不受皇家管束。”後有押運糧草的八賢王,修書一封,請五郎出“山”,於是五郎脫下袈裟,點僧兵500,殺將過去。大戰之中,他手舉鐵棍,把韓昌的頭頂劈成兩半。由於用力過猛,鐵棍又打在戰邊大石上,火星四濺,石頭粉碎,鐵棍也斷成兩截。
這條鐵棍原來一直保存在太平興國寺五郎殿中。棍長8尺,粗0.5厘米,重大約81斤,上面面鐫有“段思禮造”字樣。現在,已作為珍貴文物,保存在“佛國藏珍樓”內。
五郎為佛門豪傑,五郎之後,更有僧勝於五郎。《清涼山志》載:“五郎之後,真寶,代州人,以義為質,能外死生,欽宗厚遇。靖康之亂,寶為金酋所獲,庭抗不亂。金不忍殺,百方勸誘,終不顧。且曰:“吾許宋皇帝以死,為佛弟子,豈當為妄言耶。怡然受戮。”今天,紀念真寶和尚的祠廟雖已湮沒,但他崇高的民族氣節,永遠為人們所敬仰和懷念。
旅遊攻略
![集福寺](/img/3/221/nBnauM3X4EDMzcTOwQ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0kzLwY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第1天
上午乘汽車北上參觀尊勝寺、佛光寺,下午到台懷,集中參觀顯通寺、塔院寺、羅目侯寺和菩薩頂。
第2天
上午登黛螺頂並參觀寺廟,下午游台懷中心區的碧山寺、南山寺和鎮海寺等。
第3天
上午登臨中台翠石峰,觀賞山上的怪石及變幻的天景,下午游南禪寺和龍泉寺。
當地住宿
五台山所在的台懷鎮有許多招待所可提供住宿服務,價格中等,設施尚可。鎮上還有許多農家旅舍,房屋一般為“一堂兩臥”,即中間一間為堂屋,兩側的套間為臥室,每間設有床位四五張,房間內窗明几淨,整潔清雅。許多家庭旅舍備有火炕,適宜於體弱畏寒的遊客住宿,還有的家庭旅舍同時可為住客提供家常菜點,十分方便。一般只需幾十元即可解決。
在南山寺附近有一片賓館群,設施比鎮上的要好許多,價格自然也要略高一些。
相鄰景點
![集福寺](/img/a/88a/nBnauM3XzIzM3EDNyQTO3YTNxITM5UjMwgTMwADMwAzMxAzL0kzLyQ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