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泰門[莎士比亞創作的悲劇劇作]

雅典的泰門[莎士比亞創作的悲劇劇作]

《雅典的泰門》是威廉·莎士比亞的最後一部悲劇,大約創作於1607-1608年。劇情講述了雅典貴族泰門生性豪爽、樂善好施,於是許多人乘機前來騙取錢財,後來導致其傾家蕩產,“朋友們”紛紛離他而去,最後在絕望中孤獨死去的悲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雅典的泰門雅典的泰門
雅典富有的貴族泰門慷慨好施,在他的周圍聚集了一群阿諛奉承的“朋友”,無論市井小民還是達官顯貴都願意成為他的隨從和食客,伺機騙取他的錢財。泰門很快傾家蕩產,負債累累。而那些受惠於他的“朋友們”馬上與他斷絕了來往,債主們卻無情地逼他還債。泰門發現同胞們的忘恩負義和貪婪後,變得日益憤世嫉俗。他決定再舉行一次宴會,邀請了過去的常客和社會名流。這些人誤以為泰門原來是裝窮來考驗他們的忠誠,蜂擁而至,虛情假意地向泰門噓寒問暖。泰門揭開蓋子,把盤子裡的熱水潑在客人的臉上和身上,把他們痛罵了一頓。從此,泰門離開了他再也不能忍受的城市,躲進荒涼的洞穴,以樹根充飢,過起野獸般的生活。有一天他在挖樹根時發現了一堆金子,他把金子發給過路的乞丐、妓女和竊賊。在他看來,虛偽的“朋友”比竊賊更壞,他惡毒地詛咒人類和黃金,最後在絕望中孤獨地死去。

作品目錄


雅典的泰門
雅典的泰門(故事)
名家評論
(註:部分版本沒有目錄,以上目錄出自2010年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版本)

創作背景

十六、七世紀之交,英國當時正值封建主義逐漸崩潰、資本主義日益興起的時期。一方面,舊的封建剝削制度依然存在,另一方面,新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正在猛烈進行。詹姆斯一世上台後,較之他的前任伊莉莎白女皇更為反動腐朽,人民處於貴族和資產階級兩大社會勢力的重壓之下,貧窮顛沛,痛苦不堪。殘酷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激起了農民起義和饑民暴動。與此同時,利己主義的冰水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資產階級、新貴族同王室之間的鬥爭也日益公開化。階級鬥爭的嚴重形勢,深刻地影響著莎士比亞的創作,時代的脈膊,在他的劇本的人物身上激烈地跳動。

人物形象

威廉·莎士比亞威廉·莎士比亞
悲劇主人公泰門的思想感情是與他生活的那個社會格格不入的。當時社會奉行的是惟利是圖、爾虞我詐的道德倫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已被金錢所取代,金錢成了主人公命運的寒暑表。個人利己主義私慾高度膨脹,這同泰門對人類友好、和諧生活的理想社會之間產生了尖銳的衝突,注定了泰門的性格悲劇
泰門擁有豪富的家財。他或宴請賓朋,或替人還債,或送人珠寶馬匹,慷慨仁慈,樂善好施,不管什麼人總能在他那裡有求必應、滿載而歸。雖身為豪門貴族,但他並不貪圖富貴,在他心目中最神聖的東西就是兄弟般的友誼和誠摯的感情。他替朋友文提狄斯還債,還替自己的僕人路西律斯出錢娶有錢人家的女兒,為的是君子成人之美,使身居奴才地位的路西律斯終於如願以償地實現了愛情的理想。
現實總是殘酷的。當千金散去之後,泰門頓失往日的氣派和尊嚴,可笑又可悲的是泰門並未因此放棄幻想,認為貧困也許是一種幸運。他堅信他有這許多朋友,不怕窮。然而他得到的卻是昔日朋友的翻臉無情、反唇相譏、恩將仇報。友誼轉瞬即變,朋友變為路人,他們乘人之危、落井下石、蜂擁而至、討債逼債,置泰門於絕路,完全忘記了過去在泰門酒桌上大吃大喝的情景和在泰門門下得到的豐厚賞賜。這就是散發著濃烈的酒肉氣味的朋友,這就是鍍著一層金子光澤的友誼。嚴酷的現實使泰門陷入了極端痛苦的感情之中,這是一種清醒的意識到道德與行動、理想與現實尖銳對立的痛苦。心性不成熟的泰門沒有過多的思考就開始了行動反擊,像個幼稚的孩童用“設宴”請客的辦法,特設了一桌非同尋常的白開水“宴席”,待舊日的朋友來“赴宴”時,把大碗的溫水潑在這群狼心狗肺者的嘴臉上,咒罵他們泯滅了人性的良知,然後,用碗碟將他們打跑,以此來羞辱、懲罰那些不義之徒。這樣做雖然痛快淋漓以抒心中之怨,但卻只是逞一時之勇。
泰門沒能意識到在階級社會中是沒有抽象、單純的道德的,而只有階級道德。泰門只愛聽奉承話,不願採納忠言。這種性格弱點一直伴隨著他。不如意的現實必然導致悲觀、厭世。直到他在海濱附近樹林裡生活時,弗萊維斯又真誠的表示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要衷心為他效勞時,他還懷疑管家的“好心是不是別有用意,像那些富人們送禮一樣,希望得到二十倍的利息?”泰門的這種想法是有根據的,但卻犯了形而上的毛病,把複雜的社會現象看作抽象的人類通病,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正如艾帕曼特斯所說:泰門“只知道人生中的兩個極端,不曾度過中庸的生活。”泰門的性格弱點使得他對憂患意識的認識停留在表層,將對人類社會的憂患縮小到整個雅典。最終,絕望的泰門只好離群索居。經過一番極端的內心痛苦之後,懷著憤懣和厭世的情緒死於海濱的洞穴里,幻想從虛無中尋找精神歸宿。

作品賞析

主題思想

《雅典的泰門》既對毀滅人類個性的金錢勢力和封建反動統治發出了憤怒的抗議,又對人文主義的理想和情操進行了熱情的頌揚,雖然由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距離不可彌合而給劇本帶來了悲憤沉鬱的色調,但對黑暗現實揭露批判的力量仍然是強烈的,在反對封建主義的腐朽和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貪婪的鬥爭中,自然能夠發揮一定的作用。

藝術特色

莎士比亞的著作是以情節的生動和曲折著稱於世的。就劇情發展的線索而言,在一個劇本中,常常有兩條或兩條以上的情節線索,主要線索統轄全劇,其他線索為加深和豐富劇本的主題服務。悲劇《雅典的泰門》也具有這個特色。劇作家以泰門由一個家資富有的貴族受人阿談奉承,到傾家蕩產的欠債戶而遭人白眼冷遇,卒至憤世而亡為劇情的主線,沉痛而憤慨地控訴了金錢對人的腐蝕作用,批判了為利己主義所侵蝕的世界敵視人類社會進步要求的罪惡。與此同時,又以艾西巴第斯將軍為稚典的愛國之士請求寬恕,而遭到元老們的無禮拒絕和迫害,以及隨後興兵除惡的壯行義舉為副線,對主線所體現的思想內容作了很好的補充:利己主義的冰水巳滲透到黑暗現實生活的各個領域,封建統治階級的倒行逆施,不僅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而且也勢必給他們自己帶來嚴重的惡果;符合歷史進步要求的思想感情雖然一時遭到了摧殘,但他終歸壓抑不住,總是要激勵人們以積極的行動來干預生活,促進新生活的到來。這樣,就不僅加深了主題思想的意義,而且使悲劇充溢著戰鬥力量和樂觀主義精神。
莎士比亞的劇本打破了古希臘羅馬悲劇與喜劇的嚴格界限,常常在悲劇中插入喜劇的因素,使劇情生動活潑,氣氛張弛相間,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雅典的泰門》在這一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其中從人物的配備,劇情的安排,到語言的運用,都體現了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特色。如果說,在第一幕第二場中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相揉並重的話,那么,第三幕的第一、二、三、六場則都是出色的喜劇場面了。而第二幕的第二場卻始終充滿著沉鬱的悲劇氣氛。其他各場也都隨著劇情的需要而相應地增減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彼此相襯,互為對照,形成一種深沉莊嚴和尖銳諷刺相結合的基調,而且隨著劇情發展的需要相應地
改變二者的比重,使人們從不同的側面,獲得豐富多采的藝術享受。
悲劇《雅典的泰門》的開頭和結尾都很有特色。開頭具有象徵性,結尾包含著極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戲劇一開幕,莎士比亞就借詩人對自己作品的“解釋”,把悲劇的基本情節和主題濃縮地寫了出來,讓讀者和觀眾對劇中將要發生的故事有了一個思想準備和預感,並由此而引起人們對主人公命運的關注。這種開門見山,起勢不凡,利用次要人物的閒聊,自然就造成適合戲劇衝突開展的特定氛圍,為主要人物的登場作好鋪墊的描寫方法,在莎士比亞的劇作中常常表現出了惟妙惟肖的構戲法的藝術魅力。悲劇《雅典的泰門》以艾西巴第斯宣讀表現泰門厭世思想的墓志銘、發表頌揚泰門的優秀品德和對生活抱積極態度的講話作為結尾。其中既傾注了莎士比亞對悲劇主人公泰門的全部同情,又體現了莎士比亞的政治觀、人生觀,內容豐富,含意深刻,悲沉而樂觀,不但能喚醒人們回味全劇,而且能引起人們嚮往未來,確實是劇作家匠心獨運的結晶。

作品鑑賞

眾多評論家認為《泰門》與莎士比亞的另外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麥克白》和《李爾王》相比較遜色甚遠,其原因可能歸結於以下幾點:泰門是一部莎士比亞和另一劇作家合作的劇本;在第一對摺本中,因《脫愛勒斯與克萊西達》暫時未能找到該文本,而臨時讓《泰門》替換上;《泰門》是一部沒有最終完成的作品;《泰門》在詩人生前並沒有上演過。梁實秋在《泰門》的中文譯文前言中也列舉了泰門的幾大缺陷:劇本本身有很多不協和和不夠標準的地方,沒有充分的人物描寫,缺乏內心矛盾衝突的描寫。
但是也不乏眾多對泰門持肯定評價的評論家,正如著名莎劇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所指出的那樣,《泰門》一直影響至深,赫茲理特和斯溫彭高度評價該劇,到了威爾森、萊特那裡更是達到讚譽《泰門》的頂峰。他聲稱《泰門》是莎劇中最偉大的悲劇。當然布魯姆認為萊特有對《泰門》偏愛過頭之嫌。

部分版本

出版時間 譯者 名稱 出版社 頁數
1977.12 朱生豪 雅典的泰門 人民文學出版社 98
1984.01 沙鐵軍改編,張達平繪畫 雅典的泰門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164
2002 朱生豪 雅典的泰門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3.11 王麗莉注釋 雅典的泰門 商務印書館 187
2005.09 朱生豪 裘力斯·凱撒 雅典的泰門 遠方出版社 313
2008.05 朱生豪,范銳 閱讀莎士比亞喜劇經典 雅典的泰門 大眾文藝出版社 208
2010.10 朱生豪,范銳 雅典的泰門 大眾文藝出版社 149
2014.01 朱生豪 黃金夢(今譯為《雅典的泰門》) 中國青年出版社 128
2014.10
雅典的泰門 理查二世 萬卷出版公司 184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家、詩人、人文主義思想的卓越代表,古往今來一直被人們奉為最偉大的作家之一。莎士比亞一生的戲劇創作可分為歷史劇、喜劇和悲劇三大部分,其中,歷史劇以《亨利六世》三部曲、《理查三世》、《亨利四世》二部曲、《亨利五世》等為代表;喜劇以《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等聞名遐邇;悲劇則以《羅密歐與朱麗葉》、《哈姆雷特》、《奧瑟羅》、《李爾王》、《麥克白》等冠絕古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