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爾王

李爾王

李爾王是英國的一個古老傳說,故事本身大約發生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後在英國編成了許多戲劇,現存的戲劇除莎士比亞外,還有一個更早的無名氏作品,一般認為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是改編此劇而創作的。《李爾王》作於1605年,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以氣魄雄渾而著稱。年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

基本信息

內容梗概

李爾王》作於1605年,在莎士比亞戲劇中,以氣魄雄渾而著稱。年邁的李爾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國土分給他的三個女兒。在分封的時候,他讓每個女兒都說說對他的愛戴,
李爾王李爾王
以她們對他愛戴的程度給她們分配國土。大女兒高納里爾和二女兒里根竭盡全力讚美國王,只有小女兒考狄利婭因表達了自己樸實而真摯的感情被李爾驅逐(經典語句為Loveandbe silent),但因為她的誠實得到了法國國王的歡心,去法國做了王后。在把國土分給兩個女兒之後,李爾王的兩個女兒經過商量以後決定讓李爾撤掉他當初的100個隨從,不然就不讓李爾王住在她們的宮廷。被兩個不孝的女兒趕出家門,悲痛的李爾王與他的隨從格羅斯特在風雨中碰到了可憐的湯姆,也就是格羅斯特中了埃德蒙詭計而下令驅逐的兒子埃德加。李爾王認為這是自己誤解小女兒,理應受到兩個女兒的懲罰。後來與格羅斯特和可憐的湯姆分開以後,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時候,來了一個聖徒安慰他。李爾王對聖徒說了自己對考狄利婭犯下的錯誤,並懊悔地表達了自己的絕望:他覺得考狄利婭再不會原諒他了。但聖徒卻說,考狄利婭一直愛著她的父親。原來,這個聖徒就是考狄利婭。她在法國得知李爾王的困境之後,立刻組織了一支軍隊,秘密在英國登入,因為放心不下李爾王,所以特地在開戰前,來探望李爾王。與此同時,高納里爾與里根都愛上了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親與哥哥的埃德蒙。最終,小女兒的軍隊大敗,她和李爾王都被抓起來了,埃德蒙發布秘密處以他們絞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這個密令,但已太晚,雖然李爾王殺死了想暗殺小女兒的兇手,她還是死了。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並且與他決鬥,最後埃德加殺死了埃德蒙。而在李爾王抱著她去尋找大夥時,高納里爾與里根也已經死去。李爾王過於悲傷,最後崩潰而死。

作品目錄

第一幕
第一場 李爾王宮中大廳
第二場 葛羅斯特伯爵城堡中的廳堂
第二幕
第一場 葛羅斯特伯爵城堡庭院
第二場 葛羅斯特城堡之前
第三場 荒野的一部
第三幕
第一場 荒野
第二場 荒野的另一部分
第三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的一室
第四場 荒野、茅屋之前
第五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一室
第六場 鄰接城堡的農舍一室
第七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一室
第四幕
第一場 荒野
第二場 奧本尼公爵府前
第三場 多佛附近法軍營地
第四場 同前、帳幕
第五場 葛羅斯特城堡中一室
第六場 多佛附近的鄉間
第五幕
第一場 多佛附近英軍營地
第二場 兩軍營地之間的原野
第三場 多佛附近英軍營地

人物介紹

李爾不列顛國王
大女兒高納里爾
二女兒里根
小女兒考狄利婭
法蘭西國王
勃艮第公爵
康華爾公爵
奧本尼公爵
肯特伯爵
葛羅斯特伯爵
愛德伽葛羅斯特之子
愛德蒙葛羅斯特之庶子
克倫朝士
奧斯華德高納里爾的管家
老人葛羅斯特的佃戶
醫生
弄人
愛德蒙屬下一軍官
考狄利婭一侍臣
傳令官
康華爾的眾仆
高納里爾里根考狄利婭李爾之女
扈從李爾之騎士、軍官、使者、兵士及侍從等

點評鑑賞

倫理思想

從權力角度考察《王李爾》中的倫理思想,我們對李爾王分封國土的舉動也不能給予徹底的否定。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認為李爾王分封國土的情節不可信,但是卻忽略了中外歷代統治者尤其重視繼承權問題。在家天下的思想支配下,李爾王在沒有兒子繼承王位的情況下,考慮自己百年以後的權力繼承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從親情的角度考慮,準備將國土分給自己的三個女兒也是他的唯一選擇。在家天下的君主政權統治下,這樣的分封是無可指責的,也是君王企求自己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的唯一最佳選探,即通過父權與王權的雙重作用,保證統治者繼承權的延續。
在李爾王的意識里,作為君王,這個國家的一切都是屬於他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李爾王的分封是合理的,其中不包含任何不正義的行為。而柯苔莉亞以道德的名義不贊成李爾所要求的花言巧語,雖然其中沒有任何欺詐和搶劫的意願,但是,在李爾看來,反對一方的柯苔莉亞的“真話。對他的權威構成了不可饒恕的挑戰,她不但得不到她所應該得到的一份應有的財產(國土),而且被李爾視為是“非正義“、“非道德”的舉動,在李爾一方藉助了君王的倫理,同時,在柯苔莉亞一方也藉助了道德倫理的力星,而最後,讀者和觀眾是傾向於後者的。

權力欲望

從擁有到失落、被剝奪,到最終的放棄,李爾完成了他由一個至尊的王者淪落為絕望的貿者的蛻變。在這個過程中,生存是因為他相信自己還有“擁有”的可能和希望,他無情剝奪了考狄利亞的緩承權,他相信他還擁有其他兩個女兒的忠誠和愛戴;他毅然離開里櫻的塌地,他相信他還擁有高納里爾的愛,被高納里爾逐出城堡後他在暴風雨的荒原上無所顧忌煌詛咒呼嘯,他相信他還擁有呼喚自然的威力來報復這無情世間的力量。
但是,當他終於意識到他已經一無所有的時模,那種支撐他精神和心靈的柱子便襲然倒塌,瘋癲也成為李爾無可逃脫的宿命。對這一點,奈茨曾做出評論;“李爾執拗地認為他還拿著自己根本不能行使的權力,但在無能為力的時候,他只好大發脾氣,痛哭流銻。……他仍在臆想已經給了人的東西……。”
可以說,李爾王瘋癲的根本原因是曾經“擁有權力”這現實以及由此帶來的虛榮和欲望。他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這個權力使他被奉承和諂媚所包圍.而這種氣氛中人往往趨向於“不受自己的秘密性質的控制,而成為世界表象一切誘惑肉體和靈魂的事物的犧牲品。”在頭上那頂王冠的光芒的籠罩下,任性成為李爾性格的主要特徵。
他被剝奪了權力之後.他所表現出來的態度都顯得不中用,或者說他的任性不再被任何人所包容和接受,而且這一切都產生一種後坐力,使他成為必然的獵物。正如格蘭威爾所言:“李爾在戲劇與精神上的進程,是他的自我意識的消逝的進程……和喪失自我、變成瘋狂的過程。
更糟糕的是,當人們在使用權力緩解自卑感的同時,並不能真正賦予權力者以精神的力量,於是內心上更為實在而根本的空虛導致了人類權力的濫用和意志的絕對不滿足。只有在面對貪婪時,意志才是自由的。
而現代社會解決矛盾的方法的邏輯則是這樣的一既然個人對權力的欲望不可能消滅並且一方壓迫另一方的局面不可避免,那么乾脆以整個教會或者國家主體作為剝削者對每個個人進行奴役——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之下人類才有可能是平等的。權力是看似邪惡,但確實為生命的本質而不可消滅,任何入對其權力的剝奪都不可避免地淪為李爾王的“徹底的空虛”,所以權力的“溫和轉化”比權力的消滅來得更加實際。而這—過程中的代表性事件便是權力在概念上馴化為“權利”(溫和的政治權力)與“金錢”(可量化操作的財產權力)。
翻開現代文明史,權力與瘋癲的矛盾隨處可見,就連極力鼓吹權力意志的尼采也最終滑入瘋癲的泥潭。於是;同樣關注權力的福構格探究的目光投向權力規訓下的人,他明確提出,人應該回歸自我。而回歸自我的訓練方法之一就是“忍耐和節制”正像—般斯多葛主義者所提倡的那樣.每個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是世界的最佳狀態,國王與平民對自然而言同等重要。所以,人只有徹底承認人類自己的不自由性,放下自我的先入為主與情感的固執,徹底的順應自然而不僅僅地順其自然,才有可能冷靜地看到人生的真傷,避免老李爾王的悲劇。而反過來說,如果人類無法看見自己的不自由性,無疑便會在自由意志的重重迷霧下四處碰壁,永遠也無法達至真正的自由。

作品影響

在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中,《李爾王》似乎不像《哈姆雷特》那樣能夠引發人們對於生存意義的無限思考,不像《麥克白》那樣帶給人們成功酒越權威的英雄的快感,也不像《奧賽羅》那樣用自己無畏的痴情賺取無數觀眾同情的眼淚。布雷利認為,《李爾王》是莎土比亞“最偉大的作品,最傑出的劇本卻又是最不受歡迎的一部”。伊莉莎白時代之後,不同國家和地區一宜在上演《李爾王》的各種翻版:在俄國,屠格涅夫發表了《草原上的李爾王》;在日本,黑澤明導演了被稱為“東方李爾王”的巨片《亂》。[2]

作者簡介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劇:《哈姆雷特》(英:Hamlet)、《奧賽羅》(英:Othello)、《李爾王》(英:KingLear)、《麥克白》(英:Macbeth)。著名的四大喜劇:《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歡喜》莎士比亞(《Asyoulikeit》)。歷史
李爾王李爾王
劇:《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三世》。正劇、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悲喜劇(傳奇劇)《暴風雨》、《辛白林》《冬天的故事》《佩里克勒斯》。還寫過154首十四行詩,二首長詩。本·嬌生稱他為“時代的靈魂”,馬克思稱他和古希臘的埃斯庫羅斯為“人類最偉大的戲劇天才”。雖然莎士比亞只用英文寫作,但他卻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譯成多種文字,其劇作也在許多國家上演。儒略曆1616年4月23日(公曆1616年5月3日)病逝,出生日期與逝世日期恰好相同。(莎士比亞生於1564年,但其精確的出生日期已不可考。他死於1616年4月23日。由於他受洗禮的日子是4月26日,因此後來的史學家竟把他的生日同他逝世的日子混同起來,認定他的生日也是4月23日,於是形成一種巧合。)莎士比亞和義大利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被人們尊稱為“莎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