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山西陽城莽河國家獼猴保護區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2ˊ10″-112°31ˊ35″,北緯35°12ˊ50″-35°17ˊ20″,總面積5573公頃。保護區於1983年經山西省政府批准建立,原名蟒河自然保護區,1997年更為現名,是一個以獼猴等珍稀野生動物和森林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本區地處晉南太行山區,地形呈東西走向,西高東低,海拔在300-1572米之間,地貌特徵多以深澗、峽谷、奇峰、瀑潭為主,溝壑縱橫複雜壯觀。由於本區位於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區系成分複雜。據初步調查,高等植物有882種,脊椎動物有70科、285種,昆蟲有600餘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雕、黑鸛、金錢豹、獼猴、林麝、大鯢等28種,本區與河南太行山保護區毗鄰,都是當今世界獼猴分布的最北限,其主要保護對象太行獼猴屬獼猴的華北亞種,為中國特有,區內現有獼猴6群,約400餘只,本區還是黃河支流蟒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太行山區少數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區之一。因此,山西太行山保護區地建立,不僅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同時對於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陽城莽河國家獼猴保護區位於陽城縣桑林鄉一帶。北緯35°13′——35°15′,東經112°21′——112°2 9′。面積約57.8平方公里,包括三盤山、莽山風景區和砥柱山,綠化頂原始森林區。主峰海拔1572.6米,一般海拔800米。山體由奧陶系片麻岩、石英岩、灰岩和白雲岩組成。年平均氣溫9℃,年平均降水量680毫米。屬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氣候。雨量充沛,氣候濕潤,水源豐富,地形複雜。原始植被為落葉闊葉、常綠闊葉混交樹。經鑑定,在300多種植物群落中,有30多種起源古老,為中國特有的亞熱帶珍奇植物領春木、山白樹、紅豆杉。常綠匙葉櫟等樹種的存留地。這是一處以自然景觀為主的生態旅遊區。
陽城莽河獼猴自然保護區地處晉南太行山區,地形呈東西走向,西高東低,海拔在300-1572米之間,地貌特徵多以深澗、峽谷、奇峰、瀑潭為主,溝壑縱橫複雜壯觀。由於本區位於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帶,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區系成分複雜。據初步調查,高等植物有882種,脊椎動物有70科、285種,昆蟲有600餘種,屬於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金雕、黑鸛、金錢豹、獼猴、林麝、大鯢等28種,本區與河南太行山保護區毗鄰,都是當今世界獼猴分布的最北限,其主要保護對象太行獼猴屬獼猴的華北亞種,為中國特有,區內現有獼猴6群,約400餘只,本區還是黃河支流蟒河的重要水源涵養地,也是太行山區少數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區之一。因此,山西太行山保護區地建立,不僅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研究價值,同時對於涵養水源、保護生態環境以及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旅遊資源
莽河旅遊自然保護區莽河位於陽城縣南40公里的森林境內,南與河南省濟源接壤,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景
區內峰巒疊障、山色清翠,有如天的望蟒孤峰,急流似箭的泉水,飛雪濺銀的瀑布,憨鞠的獼猴。蓮花峰、水簾洞、仙人橋、翡翠池景色相連,處處同古老動人的民間傳說相聯繫。區里主要景點夢山,四季雲霧纏繞,植披霞蓋。置身山頂,極目遠眺,只見重重山影似龍騰虎躍,片片松柏如萬里波濤。百丈懸崖處怪石嶙峋、山澗幽谷中泉清鳥鳴,參天古樹挺拔俊秀,嫵媚山花爭奇鬥豔。置身於莽河谷之中,令人陶醉,使之心曠神怡。莽河又是自然保護區,區內除珍稀動物獼猴還有娃娃魚、金雕、金錢豹、菜花蛇、大黑蝴蝶,稀有植物有山百樹、頌春木、青檀、紅豆杉等。這些動植物均為景區增加了觀賞項目,增添了神秘色彩。境內交通便利,晉(城)陽(城)調整公路、陽(城)濟(源)等級幹線、陽(城)董(村)三級油路,巨景區較近景區周邊各種公用,設施較為完善,住宿、飲食、郵電、購物、娛樂有一定規模,各項服務熱忱周到,是遊人觀光、避暑的最好去處。 .莽河旅遊景區主要景點有崦山、皇城,董封水上東園,雲夢山、海會寺等。
陽城莽河國家獼猴保護區,這裡青山泛翠、山峰疊嶂,鷹鷲聲聲鳴,猿聲陣陣啼,以山奇水秀,自然景觀奇特、幽美著稱。桑林是古代名君湯王禱雨聖地。出桑林沿崎嶇小路往南行10公里,陡立眼前的是高聳入雲的指柱山,其山錦雲蓋頂,翠色披身,沿盤山小道拾級而上,可到達山巔,南望黃河如晶瑩玉帶,自天而垂;北眺陽城錦繡河山,盡收眼底。下達指柱山,向東南而去數里,再登形似寶塔一般的高峰,俯瞰深谷,深不見底,乃人跡罕至青雲谷,出谷相望便是蟒河。
景點簡介
皇城,位於陽城縣東北40公里的黃城村。舊名中道莊, 是清戶部尚書《康熙字典》 、 《調文韻府》的作者陳廷敬的故居,因陳廷敬晚號“午亭山人”,康熙帝曾題寫了“午亭山村”的巨幅匾額。皇城實為山城,全需約1.5萬平方米,是一座枕山依水,坐東朝西的小城。該城由內外兩城組成,由城系明崇禎六年建造,名曰:“斗築居”颶城為康熙年間建造。陳廷敬的府弟就在這裡。城內現存的祠堂、風月樓、冢宰弟、後花園、石碑坊、水井及城外坐北朝南的書房院均為原建之物。城中現存康熙碑石三塊,分別為:“午亭山村”、“春歸禾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
董封水上樂園,在陽城縣董封鄉,面積200畝左右,水域寬廣,水質清洌,遊船划艇蕩舟其間,是遠近聞名的水上公園。現該公園已修建了其他配套設施,更進一步完善了景區的功能,為遊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該區內的雲蒙山、小尖山更是神韻非風,令人神往。
崦山該景點以奇特著稱,遊覽該景點仿佛置身於一個大盆之中,怪柏奇松遍布其間,千姿百態,形態萬千。廟宇觀點綴其間,更給這一大“盆景”增添了詩的情調。
雲夢山,是莽河景區的一大景觀,該景點北有小尖山、西有雞火山,其間鐵盆嶂滴水成珠,是雲蒙遠眺的一大勝景。秀麗文化的雲夢山似流動的,天然的畫,處處引人入勝,令人留連忘返。
莽河,豐水緩流,琅琅有聲。飲之,甜甘似糖;浴之,滑如膏脂。喝點潔淨的河水,潤肺生津,延年益壽;洗浴一番,更使肌體光膩,膚疾頓消。這裡盛產珍貴藥材紅山萸,聞名中外,遠銷異國他鄉。
棋盤山,是陽城古之八大名景之一。距此東南5公里,便是山崖當道,別無他路,壁間唯有一縫,只容一人側身而過。傳說西漢末年,王蟒趕劉秀至此,千鈞一髮之際,劉秀舉刀用力一砍,劈開一條石縫,逃遁而去,因此得名“鍘刀縫”。往南再爬幾道峻岭,一座橫亘延綿的高山半崖上懸掛兩個大窟窿,鑽過窟窿便是一馬平川的濟源縣。據傳,這窟窿便是當年劉秀用利箭射透石山厚崖,方得絕路逢生留下的歷史銘記。
滴水盆,鑲於兩崖之間,底平口闊,圓如滿月,光若釉瓷,酷似銅盆。無鬼斧神刀之痕 ,有巧奪天工之妙。兩崖壁滴水匯入其中,清澈透底。滴水盆畝余之大,奇而怪之。雨季滴水成河,盆水齊緣,不溢流;山洪漫盆而過,盆中不見污泥沙礫;枯季滴水如淚,盆水亦不減少;山風呼嘯而吹,盆面不見柴草浮渣。晝行盆邊,疏影橫斜日清淺;夜經此處,暗香浮動月黃昏。
洗臉盆,面積三分地大,形似滴水盆,圓如規定徑。水無源,清波蕩漾;盆無蓋,一眼見底。當地人將滴水盆與洗臉盆稱為筋骨相連的子母盆。
水簾洞,有兩米寬的泉水從北峽溝的洞中湧出,緩流四五十米後順山崖直壁而下,一派“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其後一深洞,嘩嘩瀑布落就半崖伸出的青石板上,打著飛快的漩渦卷人洞內,而後又從洞底端漏口處噴出,驚濤駭浪之聲震山盪谷,泉水正是莽河之源。
出水洞,一年四季泉水奔流不息。泉水流經之處,有一個懸崖,形成瀑布,這就是莽河著名的風景區“水簾洞”,因為懸崖中間有個洞,像是在瀑布中間有個巨莽的腦袋,蟒口大張,吸水噴霧,戲耍流泉。另有一塊巨石,像是一隻烏龜從甲殼底下探出了頭,似乎在祈求幫助。嘩嘩瀑布落就半崖伸出的青石板上,打著飛快的漩渦卷人洞內,而後又從洞底端漏口處噴出,驚濤駭浪之聲震山盪谷。
連三汪,是一條狹長的青石溝,兩邊陡立峭壁自下而上向外直斜上升,呈漏斗狀,光滑如鋒,難以立足,擦壁而過,提心弔膽。溝底青石板面,天衣無縫,面上直線排列的三個聚水汪,圓似皮球,間距相等,相互間有不足一尺寬深的半圓小道,左右通水,貫連三汪。晝觀,日出水中,紅霞映崖;夜看,月沉汪底,清輝迷人。
巨人牽悍馬,是由相似巨人的一塊整石和一塊石頭組成的,巨人身高丈八,腰粗膀圓,頭大如斗,挽髻冠頂,鼻高耳垂,五官分明,寬衣大袖,長袍拖地,一臂貼膝,一臂半伸,面南背北,英姿勃勃。悍馬亦是一整石,與巨人相連,身二丈有餘,背高九尺還多,腰肥體壯,四腿如柱,前腿高抬,後腿著地,兩耳直豎,昂首向前。再過一崖,又是別具一格的一柱峰拔地而起。高十餘丈,形如尖頂寶塔,直衝雲霄。其自然之美,著實令人嘆服。遠見高山頂蹲著一隻大石貓,其頭直徑兩米,豎耳三尺有餘,貓背如弓,體大超過巨象三倍,虎視眈眈,窺測四方,人稱鎮山貓。
索道崖,高一千二百多丈,雲霧之中只有一條天然石梯可通崖頂。崖頂峰一塊堅石圪嘴上建有廟宇,柱為荊葉木,梁是酸棗樹,可見山之深邃,木之珍貴,廟之久遠。再攀三丈余,到達崖巔,又是一小巧玲瓏的廟宇,神清氣爽,如臨仙境。南見黃河之水天上來,東看太行山巍峨入雲天,西眺中條山脈林蒼茫,北望太岳山群峰無盡邊。
孿生崖,雙崖矗立,齊頭並肩,高數百米,寬數十丈,有腿有臂,似人非人,彼此一模一樣,而又互不相連。雙崖左右,峭壁凌空,飛鳥雲集。中夾一峽谷,深不見底。兩崖外表盡同,唯石色有異,其一朱紅有澤,其一灰黑無光,雖一脈相承,竟紅黑分明。自然之謎,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翻越孿生崖,經一線天、牛郎織女石、紅龕崖和藥王溝,看到的是桑林的又一大奇景羅圈崖。
羅圈崖,一南一北,相向對稱,崖頂齊如刀切,崖身光若銑刨,兩邊垂直於地,上下豎立捲曲,像一塊空心圓石
正中開裂,活似一個羅圈劈為兩半。遊人贊曰:罕見羅圈崖,巧作出神仙。置身羅圈中,抬頭望天圓。西面是“隆冬不知天降雪,三九不覺手腳寒,四季如春,氣候宜人,裸石之下鯢魚甚多”的石圈河(亦叫青蘿河)。
《漳州府志》載:“人魚又曰帶魚、鯢魚、孩兒魚,皆能緣聲如嬰兒。土人云‘聞雷則奔簾山谷,今青蘿河多有之’。西面便是桑村與楊柏兩鄉的兩界地——橋山。此三山相連,中峰高而頂圓,形如上弦半月,側峰低而少凹,形如下弦半月,遠看似一連孔拱橋,故名橋山。橋山有殊景,謂之“漏明”。遠看山腰有一窟窿,穿石破壁,透過兩麓,高可站人,寬容行馱。上午東側向陽,西側背陰,太陽從窟窿東口泄光於西口;下午反之,太陽從窟窿西口漏明於東口。逢月之夜,與日出相同,故而居位於東西兩口之地的數家莊戶人,謂之“東西漏明”.東漏明屬桑林鄉,西漏明歸楊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