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陳天華(1875-1905),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新化縣知方團(今榮華鄉栗樹鳳陽坪)人。母早逝,父為塾師,幼從父識讀,因家境貧寒,乃營小賣以補濟,然堅持好學不輟。常向人借閱史籍之類書籍,尤喜讀傳奇小說,亦愛民間說唱彈詞。1895年,陳天華隨父遷縣城,仍以提籃叫賣為生。求學階段
1896年,經族人周濟,入新化資江書院,刻苦博覽二十四史。
1898年,入新化實學堂(今新化縣一中),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倡辦不纏足會,成為變法運動的擁護者。
1900年,入省城嶽麓書院,成績名列前茅。其時,蒞湘某令識其才,欲以女妻之,陳效法漢時霍去病“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乃婉言謝絕,說:“國不安,吾不娶”(直至蹈海報國之時,終身未娶)。次年轉入求實書院。
1903年初,入省城師範館,不久獲官費留學日本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
革命經歷
1903年春,陳天華以官費生被送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師範科。不久,逢沙俄企圖侵占東北三省,拒俄事件發生,祖國正處主權淪喪境況,陳破手血書寄示湖南各學堂。湖南巡撫趙爾巽亦為感動,親臨各學堂宣讀,並刊登於官報,還飭令各府、州、縣開設武備講習所,使湖南全省拒俄運動士氣更加高漲。陳天華在日本積極參與組織拒俄義勇隊和軍國民教育會。還“日作書報以警世”。同年,先後撰寫《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這兩部書以強烈的愛國精神和革命勇氣,揭露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已迫在眉睫,指出清朝政府已成為“洋人的朝廷”,號召全國各階層民眾團結起來,實行排滿,“殺那洋鬼子”,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1903年冬,陳天華回國策划起義。11月4日,他和劉揆一、宋教仁、楊毓麟等以慶賀黃興30歲生日為名,舉行秘密會議,決定組織革命團體——華興會。
1904年2月15日,陳天華同黃興、宋教仁在長沙創立華興會在湖南長沙參與發起秘密革命團體華興會,併到江西策動軍隊起義。不久,因清政府搜捕,陳天華不得不再次東渡日本。
1904年3月,陳天華到達日本後,入法政大學。8月,冒險回國,準備參加華興會發動的長沙起義。因事泄失敗,又去日本。
1905年6月,陳天華與宋教仁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7月,孫中山到日本,主張聯合各革命團體,組織中國同盟會,陳天華積極贊成。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他任秘書,並被推為會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後,他在《民報》上先後發表不少文章和政治小說《獅子吼》。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布歧視並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留日學生髮動了抵制這個規則的強大運動。為了激勵人心,陳天華在12月7日留下《絕命書》萬餘字,次日投海自殺。著作輯為《陳天華集》。
蹈海自絕
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在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蹈海(從海邊的淺處一步步走向海的深處)自殺,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取締清國留日學生規則》。陳天華用蹈海這樣一種死亡方式來抗議日本,喚醒同胞。他揮筆寫下《絕命書》。12月8日晨,陳天華蹈海自殺,年僅31歲。
陳天華自殺後,留下《絕命書》萬餘言,鼓勵人們“去絕非行,共講愛國”,有《陳天華集》。1906年7月11日,長沙學生與各界數萬人,為陳天華舉行公葬。
陳天華的死,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轟動。1906年的春天,當陳天華的靈柩運回上海後,中國公學為他和另一位投黃浦江自盡的同盟會員姚宏業舉行了一次公葬的會議,到會千餘人,會上宣讀了姚宏業的遺書和陳天華的絕命辭,大家痛哭流涕,會議決定將陳姚靈柩一起送回家鄉湖南,舉行公葬。
歷史背景
背景一
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被列強瓜分、凌辱、被排除在世界主流話語權之外的三流國家,國家將亡是一個懸在無數覺醒的中國青年心中的首要命題。這些熱血青年的背後,是三億多留著辮子的人群——這是怎樣的人群呢?余世存先生曾在他的《破碎》一文中這樣描述這群人:
“中國人民,像拋灑在東方大陸上的無數種子,生根發芽,他們在關中大地治河,在北方邊陲群山之巔築建萬里長城,在五嶺蠻荒之地開闢草萊。他們跟傳統文明的其他國家的人民一樣,以自我犧牲的勞作和牛馬一樣的苦役為上流社會效勞……他們像螞蟻、像芽蟲、像蜜蜂,機械地活著,悲慘地死去。他們就像生物學上毫無質量可言的生物群,他們只能以數量保種取勝,以供文明不斷地盤剝、殺戮。
這是我們東土大陸的奇觀,自古及今,它都算人類世界最龐大的基因種群,但這個種群卻以最卑微的姿態生活。它的個體成員要么加入上流的吃人宴席,要么被吃,要么離群索居,或者成為化外之民,一經化外,它的個體成員就為夷為狄。就是說,它的個體成員從未成為自己,成為文明的人格。這個種群,中國人民,似乎是為了一種奇特的目的而犧牲自己的。”
請記住這個大背景,它對我們理解天華之死的意義有著重要啟示:國家,是三流的弱國;組成這個國家的人民,是卑微的勞力、埋頭的牛馬和只能以在同類被殺中尋點樂趣的看客,數千年的專制使人們在做奴隸和做奴隸而不得的交替中漸漸忘記了做人,忘記了愛恨情仇,忘記身體裡到底流淌的是什麼東西。
背景二
直接促使天華之死的,是以下一系列事件:
1、當時清朝政府為了挽回國衰民窮的頹勢,派出了大量青年留學美國、歐洲和日本學習先進技術,其中以留學日本最多。對清朝政府的未來,美國當時駐上海領事館領事曾指出有兩條路:一條是改革,美國可以為之培養出一大批審時度勢的改革家;另一條是革命,日本正在為顛復清朝培養暴力革命家。
2、正是為了撲滅在日本留學生中越來越高漲的暴力推翻清朝政府的革命火焰,1905年11月2日,清朝政府勾結日本政府文部省發表了一個嚴格管束中國留學生的規則,就是《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這個規則有很多內容,主要有三條:第一是中國留學生一定要在清朝政府駐日公使和日本學堂登記,留學生的活動、到哪裡去都得要登記;第二通信要登記,給國內給朋友寫信都必須登記;第三不準住到別的地方去,只能住在留學生學校的宿舍。
3、這個規則一出台,就引起了廣大留日學生的抗議,但是在該如何具體應對這場鬥爭的方式上,留學生們出現了嚴重分歧。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為代表,主張全體同學罷學回國;一派以汪兆銘和胡漢民為代表,主張忍辱負重留在日本繼續求學,兩派發生了激烈爭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融的地步,以至最後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們不想承擔責任,紛紛辭職不幹了。
4、這種情況讓日本報紙很是幸災樂禍,描述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1905年12月7號的《朝日新聞》甚至乾脆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國人缺乏團結力,而陳天華就是在看了這張報紙後的當夜,連夜手書了一封被後世人稱為“絕命辭”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
教育意義
毫無疑問,陳天華是在羞憤中死去的。這種羞憤不是針對挖苦輕視中國人的日本人,也不是針對喪權辱國的清朝政府,而是針對“求利祿不居責任”的中國留學生和甘當奴隸麻木的祖國同胞。天華之死不是為了抗議任何勢力,也不是為了證明自己是一個輕視生命的英雄,他用自己的生命試圖換來兩個目的的實現:一是告訴人們,特別是幾千來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的中國民眾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
二是用自己的死讓每一個中國人在羞憤中意識到我們族人的缺陷與陋習,督促、勸戒、警醒國人務必正視這些缺陷與陋習並加以改變。一句話,陳天華因國人之陋而死,他是死給我們自己人看的警世鐘。
自殺原因
長期以來有這樣幾種說法:
1、抗議日本文部省頒布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
2、當時的《朝日新聞》攻擊中國人缺乏團結力,說中國留學生是“放縱卑劣”的一群。天華以死相爭。
3、以死報國,反對空談救國。天華曾談及自己能為國做的無非兩件事,“其一作書報以警世,其二則遇可死之機會而死之”,只要能達到救國的目的,就願意以身相殉。
以上原因,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僅僅是這些理由,並不足以使天華之死成為一個驚天動地的事件,成為這個國家至今還在流血的很難癒合的傷口。那么,促使陳天華以命相殉的最大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一語蔽之,是中國人——他的同胞,促使了天華之死。
關於陳天華的死,如今有新的觀點。
陳天華並不是因為取締規則而自殺,因為陳天華留下來的《遺書》(又名《絕命辭》),白紙黑字,是這樣寫的:“但慎毋誤會其意、謂鄙人為取締規則問題而死。”陳天華這段文字,翻譯成現代文,是這樣的意思:“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我陳天華跳海自殺,並非為了抗議這次《取締清國留學生規則》。”
人物評價
陳天華的文章,旨在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痛斥清朝政府是“洋人朝廷”。認為“革命者救世救人之聖藥也”,力主拿起武器,號召“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仇人方罷手”。在《猛回頭》、《警世鐘》里,大聲疾呼“改條約,復政權,完全獨立;雪國恥,驅外族,復我冠裳”;高呼“萬眾直前,殺那洋鬼子,殺那投降洋鬼子的二毛子”,“推翻‘洋人的朝廷’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其遺著編為《陳天華集》。香港舉行陳天華的追悼會,千餘人參加。次年閏四月初一,其靈柩經黃興、禹之謨倡議籌辦運回長沙,各界不顧官方阻撓,決定公葬於嶽麓山。四月初七(1907年5月29日)舉行葬儀,長沙全城各校師生紛紛參加,送葬隊伍達數萬人,綿延十餘里,淒淒哀歌。送葬隊伍由朱張渡、小西門兩處渡河,“適值夏日,學生皆著白色制服,自長沙城中望之,全山為之縞素”。軍警站立一旁,亦為之感動,不加干涉。後來毛澤東在《湘江評論》第4號上評價,“這是湖南驚天動地可紀的一樁事”。
陳天華有一部未能登載完畢的小說,名叫《獅子吼》,小說中通過一個夢,描繪了他心中的民主共和國:“他走到一處,看見‘共和國圖書館’的牌子,裡面不知有幾十萬冊的書,其中‘有一巨冊金字標題《共和國年鑑》’,全國有30多萬所大國小堂、6000多萬男女學生;陸軍、海軍,軍艦、潛艇、空中戰艇等,鐵路,郵局,輪船……”這應是陳天華一直在做的,最美麗的民主之夢。
《猛回頭》最後說:“或排外,或革命,舍死做去;父而子,子而孫,永遠不忘;這目的,總有時,自然達到。”
深受陳天華事跡震動的留日學生,不光一個秋瑾,當時有一個沉默,之後棄醫從文的,是魯迅。而12年後,一位即將赴日留學的青年還不忘此事,寫下一首詩表達懷念之情,“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這個人,叫做周恩來。
他一生救亡圖存,宣傳革命,是辛亥革命時期傑出的鼓動家和宣傳家。所著《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成為當時宣傳革命的號角和警鐘。
大事年表
1875年3月6日(農曆正月二十九),陳天華出生在湖南省新化縣。1897年10月,湖南巡撫陳寶箴倡導新學,在長沙創立時務學堂,陳天華被錄為外課生。
1898年9月8日,《湘報》149號刊登了《新化縣童生陳天華等<公懇示禁幼女纏足稟>並批諭》。
1903年3月,陳天華由新化實學堂資助赴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師範科。
1903年4月,陳天華與黃興在東京錦輝館召開拒俄大會,組織“拒俄義勇隊”(“拒俄學生軍”)宣傳抗俄保國。
1903年5月,與黃興、蔡鍔等以“拒俄學生軍”為基礎,成立“軍國民教育會”,由拒俄禦侮轉為武力反清。
1903年秋,陳天華用通俗文藝說唱形式寫成了震驚中外的反帝革命宣言——《猛回頭》與《警世鐘》。
1903年冬,陳天華作為軍國民教育會“運動員”,回國策划起義,次年,成立“華興會”。
1905年8月,陳天華輔佐孫中山創建中國同盟會,功勳卓著。極力主張“華興會”與孫中山聯合的。
1905年9月,作《怪哉!上海各學堂各報館之慰問出洋五大臣》駁倒梁《論請願國會當與請願政府並行》。
1905年12月8日,效法屈原投江殉國行動,作《絕命書》以死警醒國人,時年3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