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濰坊市書畫院高級畫師陳世戈(1962~2008) 生於遼寧省撫順市,1986年畢業於濰坊教育學院美術班,199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進修,1999年入北京畫院研修班進修。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山東分會會員,中國手指畫研究會理事,濰坊市美協理事,濰坊市書畫院高級畫師,山東省濰坊市民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中國畫作品20餘次在全國、省、市級美展中獲獎,並多次在海內外展出,曾先後在濰坊市書畫研究院、甘肅·秋田友好會館(中日友好會館)舉辦個人畫展,1000餘幅作品在《美術》、《中國書畫報》、《山東畫報》、《北京文學》、《甘肅日報》、《文化周報》《美術觀察》《青島文學》等30多家報刊上作專題專訪介紹。畫家陳世戈先生於2008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初七)17時在山東濰坊市人民醫院病逝,英年46歲。
作品評價
身居鬧市的人們,總想找一方淨土,去散散心,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享受一下大自然的純真、潔淨.勤于思考的畫家陳世戈,近兩年創作的山水畫,就是適應了人們的這類心態.無論是<;青山疊翠>;、<;山川出雲>;,或是<;蒙山雨過>;、<;溪山幽居>;,他都力圖寫照自然,返璞歸真,揭示大自然從內涵到外象的真、善、美.畫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天工造就,任其自然,特別舒展、清澈,充分地展現了大自然宏偉的氣勢,微妙的生機,內在的靈氣.與描寫對象和追求相應,他吸取了黃賓虹的一些理念和技法,筆墨拙樸、蒼潤、厚重,繁而不亂,滿而透氣,使畫面更符合自然的生態和藝術的美感,把人們帶進了一個博大、樸實、幽靜、清新的境界.細心揣摩,會感到心曠神怡,胸懷開闊,輕鬆舒暢,身心得到陶冶和升華.……欣賞陳世戈的畫,洗去紅塵,感受質樸與純真。
陳世戈,1962年生於遼寧撫順,6歲時隨父母遷徙山東臨淄,次年移居河南洛陽。那時,由於父母異地,家境貧寒,早年即嘗到了生活的艱辛,也萌發了立志成才的願心。兩年後來到信陽,被那裡秀麗的風光所吸引,開始學畫。1975年重新回到山東後仍不輟繪事。1982年隻身赴南京工作一年後回到山東,結束了四處漂泊的生涯。1984年入山東教育學院美術系,開始接受正規的藝術訓練。
世戈的繪畫大致經歷了切入傳統和自覺創新兩個階段。
他學過西畫,但並沒有遏止他對中國畫和傳統文化的探求。從初年臨摹李苦禪、潘天壽的作品,到後來研習徐悲鴻、齊白石、黃賓虹、傅抱石以至追溯到四僧、唐寅諸家,未嘗不悉心研究、細細揣摩其用筆用墨、賦色布勢、氣韻意境。他似乎從不執著於一家一派,而是不管誰家哪派,凡是對自己有益的就吸收,然後融會貫通以成為自己的東西。看他近期大量的山水花鳥作品,這一點都得到了明晰的體現。他很欣賞蜜蜂的釀蜜,采了各種花,釀出的蜜中卻不再有花的形態與色彩,又保留了花的精華,使之成為一種全新的東西。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知道他學了古人,又說不出學得誰,因為沒有從古人那裡生搬硬套的東西。
取我所需,借古開今,這是一條成功的經驗,由此去貼近生活表現生活。世戈在信陽的經歷可能始終牢牢地盤踞在他的記憶里,也就時常在他的作品中出現。那時他曾豢養過兩隻鷺鷥,與它們朝夕相處,情意頗深,所以後來的作品中反覆出現這一主題。指畫《晨鷺》在“國際中國畫展”中獲獎,不能不與此有關。特別為人喜愛的富有生命力的《雞》,又是老家養的那幾隻,都是與他混熟了的,而那籬邊的幾筆扁豆又平添了幾許濃濃的農家情調。然而這絕不是對生活的簡單的摹寫,而是提煉了的升華了的生活的真實。
如果說他的花鳥還保留著些許自然質樸的話,則他的山水便是深沉厚重的了;如果說他的花鳥只是生活點滴的片段,則他的山水便是對整個人生的把握與思考了。他善於用大量有序的點子和線條營造出一個意向世界,在簡括的構架上以平實求奇絕,以不變勝萬變,常常是大量的點子布滿畫面,就是這些無休無止,無窮無盡的點子的奇妙組合,形成了無數諧和的音符,使人聆聽到沉雄渾厚的大自然的萬籟之聲。
世戈作畫不僅用筆也用手。國畫創作歷來有多種繪畫材質的嘗試,指畫也是其中之一,高其佩、潘天壽都是指畫創作的佼佼者。世戈的指畫不單單用手指,還手掌手背並用,手盡濡墨,淋漓盡致。他說直接用手作畫比起用筆又少了一層介質,故可以直抒胸臆,任意發揮。每讀他的手指畫常覺荒村籬落,意境高古,別有一份感受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