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陰陽消長,是指對立互根的陰陽雙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增長或消減的運動變化之中。在正常情況下,陰陽雙方應是長而不偏盛,消而不偏衰。若超過了這一限度,出現了陰陽的偏盛或偏衰,是為異常的消長變化。論證
古代哲學家在對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自身的觀察過程中認識到,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是不停地運動變化著的,如日月星辰的運行,四時寒暑的更替,風雷雲雨的布施,以及植物的生長化收藏、動物的生長壯老已的規律性變化,都屬於陰陽二氣的有序的消長運動;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生長壯老已的變化,也是機體內陰陽兩種勢力相互作用而出現的有序消長變化的表達。因此,不論是自然界的還是人體內的陰陽雙方,都處於不斷的消長變化之中。如《國語·越語》說:“陽至而陰,陰至而陽,日困而還,月盈而匡。”《易傳·豐》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蝕),天地盈虛,與時訊息。”以上所言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表現為四時寒暑的更替、日夜的短長等,而人與自然界的事物相通應,故人體內的陰陽二氣也隨自然界的陰陽二氣的運動而有相應的變化。如《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指出人體脈象的變化與自然界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相通應,因而出現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相應變化,稱為“四時平脈”。《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而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藏,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指出陰陽二氣一日之內的盛衰與其一年四季的消長變化是相類似的,因而人體疾病的病理變化趨勢也與一日之內陰陽二氣的消長變化相一致。
主要形式
一般說來,陰陽的消長是指陰陽雙方在數量上的減少或增多,故可視為事物變化的量變過程。陰陽的消長變化一般有兩類不同的形式:一是陰陽的此消彼長,此長彼消;二是陰陽的皆消與皆長。1、陰陽的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
陰陽的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具體可分為陰消陽長、陽消陰長與陰長陽消、陽長陰消四種運動變化形式。它們主要出現在陰陽雙方的對立制約過程中。如四時寒暑的正常更替,其機理就在於由於陰陽雙方的對立制約所產生的消長變化:從冬至經春至夏,陽生而旺,陽制約陰而見陽長陰消;從夏至經秋至冬,陰生而盛,陰制約陽而見陰長陽消。
再以人體的生理功能對自然界陰陽二氣變化的適應而言,晝日陽氣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夜間陰氣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為主。子夜一陽生,日中陽氣隆,陽生則制約陰,故出現陽氣漸盛而陰氣漸消的變化,機體的生理功能由抑制轉為興奮;日中一陰生,陰盛則制約陽,故出現陽氣漸衰而陰氣漸長的變化,機體則由興奮轉為抑制。前為陽長陰消的過程,後為陰長陽消的變化。
在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中,亦存在著陰陽消長的變化。如人飽食之後,由於消化飲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即化生“精”必須以耗損一定量的“氣”為代價,故為陽消陰長的過程。此時不宜做劇烈活動,以免加重能量的消耗。而在工作勞動時,營養物質轉化為能量,即精化為氣,以支撐生理需求,此為陰消陽長的過程。
在自然界氣候的異常變化和人體的病理過程中,也存在著陰陽的消長變化,但這並非陰陽雙方在一定限度內的正常消長,而一般是超出正常限度的盛衰改變。如夏天的過度炎熱和乾旱,是陽長陰消太過;冬日的過度寒冷和冰雪,是陰長陽消太過。春天當暖而反寒,是陽長陰消不及;秋日應涼而反熱,則是陰長陽消不及。就人體的病理變化而言,陰陽雙方中有一方過於亢盛,則可過度制約另一方,引起劇烈的陽長陰消或陰長陽消的病理變化;而其中一方不足,不能有效地制約另一方,可導致陽消陰長或陰消陽長的病理變化。但應注意,前面的陽長陰消和陰長陽消中的“長”,確實是絕對的增長;而後面的陽消陰長和陰消陽長中的“長”,僅是相對偏亢,而非絕對增長。
2、陰陽的皆消與皆長
陰陽的皆消與皆長,具體可分為陰隨陽消、陽隨陰消和陰隨陽長、陽隨陰長四種運動形式。這類消長變化形式存在於陰陽的互根互用過程中。如在四時寒暑的更替過程中,春夏期間,隨著氣溫的逐漸升高而出現降雨增多,隨著氣候的轉涼而雨雪亦少,即為陰隨陽長和陰隨陽消的正常變化,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陰陽的皆消與皆長變化,也存在於人體的生理過程中。如人飢餓時出現氣力不足,即是由於陰(精)不足不能化生陽(氣)而致陽亦不足,屬陽隨陰消的陰陽皆消變化。而補充營養物質(陰),化生能量(陽),增長了氣力,則是陰得補充又能生陽,屬陽隨陰長的陰陽皆長變化。
在疾病的發生髮展過程中,陰陽雙方中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資助或促進另一方,可累致另一方也虛衰,稱為“陰陽互損”,屬於陰陽的皆消。其中,由於陰精不足,不能化生陽氣而致陽氣亦虛,稱為“陰損及陽”,屬於陽隨陰消;由於陽氣虛衰,不能激發陰精的化生,導致陰精也不足,稱為“陽損及陰”,屬於陰隨陽消。
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對陰陽互損的病證,補養陰陽雙方中的先受損一方,可使另一方也得到充實;或重點培補陰陽雙方中受損較重的一方,則另一方也可隨之增長。此即屬於陰陽的皆長。其中,對陰損及陽者,重點補陰,兼以補陽,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屬於陰隨陽長和陽隨陰長的陰陽互生互長;對陽損及陰者,重點補陽,兼以補陰,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屬於陽隨陰長和陰隨陽長的陰陽互生互長。
如以氣血為例,氣為陽,血為陰。氣能生血,若氣虛日久,不得恢復,則化血功能衰退,可在原氣虛的基礎上發展為氣血兩虛。或血虛日久,致氣的生化無源,也可在血虛的基礎上出現氣血兩虛。前者屬於陽損及陰,陰隨陽消;後者屬於陰損及陽,陽隨陰消。而在治療時,補氣則可生血,養血也可益氣。此又屬陰隨陽長或陽隨陰長的陰陽皆長。
陰陽的消長僅是陰陽運動變化的一種形式,而導致其消長變化的根本原理是陰陽的對立制約和互根互用。陰陽的此消彼長和此長彼消,是建立在陰陽對立制約基礎上的盛衰變化,而陰陽雙方的皆消和皆長,是建立在陰陽的互根互用基礎上的消長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