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辯證

中醫辯證

中醫辯證就是指以反映事物整體的對立規定性的具體概念及其概念體系,揭示事物辯證本質和運動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

任何科學理論,都是由一定的邏輯思維規律、思維方法指導建構的具有一定思維形式(概念、判斷、推理)的邏輯體系。科學家們在建構科學理論體系時,最常採用的是形式邏輯的公理化方法和辯證邏輯的矛盾分析方法。中醫理論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辯證思維。這種辯證思維是以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從矛盾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去觀察生命運動,揭示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過程矛盾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根據邏輯原理,能反映、表述、把握辯證思維的邏輯體系是辯證邏輯體系。

中醫辯證

分娩時的“側切”

所謂的辯證邏輯體系,就是指以反映事物整體的對立規定性的具體概念及其概念體系,揭示事物辯證本質和運動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能否形成這樣的邏輯體系,取決於是否由對立統一思維律指導建構的理論體系。
對立統一思維律是建構辯證邏輯科學體系的起點和核心,因為全部辯證思維方法都是自覺套用對立統一思維律的具體形態,全部的辯證思維形式(辯證概念、辯證判斷、辯證推理)都是以思維規律為指導,套用辯證思維方法加工認識材料的產物和結果。
辯證邏輯學家趙總寬等人在《辯證邏輯原理》中指出,對立統一思維律在建構辯證邏輯體系中的作用,主要是四個方面:能揭示同一思想的內在差異;把握不同思維的相互聯繫;認識對立思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使對立思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結合為整體,形成反映事物整體的對立規定性的具體概念的辯證思想(趙總寬等:《辯證邏輯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42-50頁)。
用邏輯科學原理研究中醫理論,發現中醫理論的邏輯開端,不是選擇公理、推導定理的公理化方法建立的形式邏輯理論,而是以“陰陽”這種辯證矛盾的概念、範疇形式為邏輯開端,以陰陽學說的對立制約、依存互根、消長轉化,動態平衡為對立統一思維律,把握人體生命運動中的不同方面(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不同層次(精、氣、血、津液、臟腑、經絡、天人)、不同階段(生、長、壯、老、已)的矛盾運動變化規律,規範、演繹的是一個逐級矛盾(陰陽)分析式的辯證邏輯體系。
陰陽學說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對立統一思維律,它是古人對自然界客觀存在的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後,變為一種主動的思維律,在古人對人體組織結構了解甚微的情況下,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生命運動,揭示生命活動的矛盾運動。為中醫先哲們迴避人體的組織結構,先研究生命運動的過程、疾病變化規律,提供了思維工具和方法。陰陽的對立制約、依存互根、消長轉化、動態平衡作為對立統一思維律建構起一個中醫辯證邏輯體系。
一 陰陽的對立制約——揭示同一思想內在差異的方法
揭示同一思想的內在差異,就是揭示一個完整思想或一個整體事物的內在矛盾,或內在的對立規定性。只有把其內在矛盾揭示出來,才能對這一思想(或事物)的認識深刻化、具體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商品的認識,沒有停留在“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的一般性認識上,而是進一步揭示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二重性,使人們對商品的認識具體化了。陰陽的對立制約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無論是自然現象,還是人體生命運動都要把一個整體分為陰陽兩個方面去研究,即張景岳在《類經·陰陽類》所說:“陰陽者,一分為二也”。並且,陰陽中還分陰陽,形成了逐級陰陽(矛盾)分析法。所以,陰陽的對立制約思想,實質上是揭示同一(整體)思想內在差異的方法,正是這一思想使中醫理論從人體的生理、病理,到疾病的診斷、治療,始終從矛盾的兩方面去分析把握。正常的生命運動是陰與陽達成的動態平衡狀態;疾病的產生是陰與陽平衡失調的結果;診斷疾病要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治療過程就是調整陰陽重新回歸平衡的過程。對人體臟腑的認識,首先區分為藏與象,藏中有髒有腑,髒中還進一步揭示出髒陰與髒陽,如心陰、心陽;腎陰、腎陽之別。建立了中醫學的“生命就是對立運動”的辯證思維的理論命題,奠定了中醫辯證邏輯體系的根基——反映事物整體的對立規定性。
二 陰陽的依存互根——把握不同思想間相互聯繫的方法
不同思想是指整體事物內部的不同規定性。本來事物不同規定性之間都存在固有聯繫,由於受認識能力所限,往往把這些固有聯繫割裂了。要想真正認識一個事物,就要善於把握住這些不同思想所固有的相互聯繫。如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雖然相互不同,但無不是相互聯繫的。陰陽依存互根思想就是中醫學把握整體內部不同規定性即陰與陽間相互聯繫的工具。認為任何事物內部的陰與陽兩個方面既是相互對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例如,人體最本質的生理功能是興奮和抑制,興奮屬陽,抑制屬陰,沒有興奮,就無所謂抑制;沒有抑制,就無所謂興奮。再如,物質與功能之間,物質屬陰,功能屬陽,功能是物質運動的結果,世界上沒有不運動的物質,因而也就不存在沒有功能的物質和沒有物質運動的功能,揭示了不同思想興奮與抑制、物質與功能依存互根的內在聯繫。這一思想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就總結為:“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這是兩千多年前中國醫哲們對把握不同思想相互聯繫的深刻理解、生動描述。因而,陰陽的依存互根思想成為中醫理論認識氣與血、藏與象、證與症、證與病、物質與物質、功能與功能、物質與功能間聯繫的理論依據,把握住了不同思想間的內在聯繫。
三 陰陽的相互轉化——認識對立思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的方法
對立思想指反映事物整體或系統的對立方面、對立層次、對立階段的不同思想,如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等。只看到他們彼些對立是不夠的,因為任何事物對立的一方,無一不在一定條件下向對立的方面轉化。陰陽學說也認識到對立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向轉化。《靈樞·論疾診尺》說:“四時之變,寒暑之勝,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陰主寒,陽主熱,故寒甚則熱,熱甚則寒,故曰:寒生熱,熱生寒,此陰陽之變也”。揭示出對立雙方發展到物極階段,就會向其對立面轉化。以此來認識把握人體生理過程中物質與功能、功能與物質、氣與血、血與氣、功能活動的興奮性與抑制性的轉換;病理過程中的表里、寒熱、虛實的轉化。使中醫理論的辯證思維沒有停留在只揭示對立規定性上,而且進一步認識到對立的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建立了中醫學的運動轉化觀念。
四 陰陽的動態平衡——使對立思想統一為整體的方法
對立思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統一,結合為整體,是辯證思維的重要形式。因為辯證思維的根本任務就在於將對立的抽象思想辯證地統一起來,形成對立思想的統一體,以把握具體事物辯證矛盾的整體。例如,將光的粒子性觀念和波動性觀念統一起來,形成光的波粒二象性觀念,採取的就是使對立思想相互統一的形式。陰陽平衡理論認為,陰陽雙方既對立制約又依存互根,維持了陰陽平衡狀態,旨正在於使對立的兩方面能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例如,正常的生命活動是機體陰與陽兩方既對立制約,防止一方偏亢;又依存互根,相互轉化,防止對方不足,形成的“陰平陽秘“狀態,即陰與陽對立中達成的統一平衡。再如,肺的宣發與肅降;肺主呼氣與腎主納氣;心火下降與腎水升騰;脾主升清與胃主降濁;肝升肺降等既性質對立又在生命活動的某一層面上統一起來,維持了正常的生命運動。因此,陰陽的既對立制約又依存互根形成的陰陽統一平衡的理論是中醫理論中天地一體、天人相應、機體內各臟器的完整統一性思想的理論基礎,建立了中醫理論中支柱性的命題——整體觀念,貫穿於理論體系的始終。
由於陰陽學說的對立制約、依存互根、消長轉化、動態平衡具有揭示同一思想內在差異、把握不同思想的相互聯繫、認識對立思想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和統一為整體的思想能力。所以,以陰陽學說為思維規律,推演的中醫理論體系,是一個辯證邏輯體系,而且是一個自覺的辯證思維體系,並不是自發的辯證思維體系。是自覺的還是自發的辯證思維體系,以是否有對立統一思維律指導來衡量和確定。中醫理論幾千年來一直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始終保持理論體系的辯證思維性質和辯證邏輯體系,因而是自覺的辯證思維體系。它與亞里士多德創造的,西方科技和西方醫學套用的形式邏輯,是根本不同的兩種邏輯科學理論。中醫辯證邏輯體系是中華民族在人類邏輯思維科學領域中的一大創舉和貢獻。
陰陽學說作為對立統一思維律,在建構中醫辯證邏輯體系過程中,指導中醫學建立了“生命就是對立運動”、“整體觀念”,等重要的理論命題;並且決定了中醫學認識生命運動、分析病理變化及臨床診斷、治療疾病的思維過程是逐級矛盾(陰陽)分析方法;還控制著理論體系的概念、判斷和推理形式。因而,陰陽學說是研究中醫理論體系的切入點,是一把鑰匙。難怪《內經·靈樞·病傳篇》說:“何謂日醒?曰:明於陰陽,如惑之解,如醉之醒”。關鍵在於站在什麼基點上的“解”和“醒”,只有站在現代邏輯原理的高度,才能認識到“陰陽”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陰陽學說中的對立制約、依存互根、消長轉化、動態平衡四條基本定律,是建構中醫辯證邏輯體系的對立統一思維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