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阿里河鎮農業播種面積1038畝。農作物以大豆、小麥為主。1999年,
糧食總產1623噸。1999年,畜牧業以養牛、羊為主。1999年大小牲畜存欄6294頭(只)。
近年來,鄉鎮企業發展顯著,開發了壓縮木耳、食用菌軟包裝等項目。積極開發山產品加工業,利用中草藥靈芝、黃芪、研製了綠色保健產品“靈芝北芪茶”。
交通
阿里河鎮交通、通訊快捷方便,市政建設發展較快。伊(伊圖里河)加(加格達奇
)鐵路東西向橫貫全鎮,加格達奇的空調快速列車可直達首都北京,“111”國道從鎮境穿過,阿(阿里河)加(加格達奇)柏油公路和阿(阿里河)甘(甘河)公路連線自治旗東西各鎮。中央街、青年路均鋪上了柏油路面,中央街西側建有多棟樓房,盛夏時路邊鮮花、綠樹、草坪。黨政機關企業事單位大多數均建有供電、供水、供暖設備齊全的辦公大樓。大部分居民也搬進了住宅樓。數位化通訊網路暢通全球。全鎮垃圾實現統管,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教育
阿里河鎮有國小4所,普通中學3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幼稚園1所,醫院1所
,結核病防治院1所,婦幼保健站1所。鎮內文化體育設施齊全,民族博物館1所(現施工中),建有文化館1所,體育館1所,少年宮1所,民眾性文體活動活躍。廣播、電視復蓋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80%。
截止1999年底,財政收入1565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18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10元。以種植栽培土豆、蔬菜、木耳為特色的“一村一品”格局正在形成。
阿里河鎮是鄂倫春旗政府的所在地,從這裡可以前往鄂倫春旗托扎敏鄉體驗鄂倫春民族風情。
當地特產野菜:柳蒿芽。野果藍莓(學名越桔,又名都柿)。來阿里河可以參觀鄂倫春民族博物館、阿里河鮮卑遺址,閒逛,了解情況,找鄂倫春聚集地,阿里河旅遊滑雪場(阿里河鎮西距鎮1公里處)。
文化
正在施工中的博物館
鄂倫春民族博物館位於阿里河鎮中心地帶,建築面積2800多平方米,分設有鄂倫春民旗博物館、鄂倫春自治旗50年成就展館和鮮卑民族博物館。 於1991年10月1日鄂倫春自治旗成立40周年之際落成。
鄂倫春博物館門票10元,是明信片型門票(馬踏飛燕片),博物館對面,在中國聯通廣告標誌附近,就是鄂倫春郵政局。
館內設鄂倫春狩獵文化陳列廳,由“興安獵神”、“攫取經濟”、“傳統工藝”、“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等五部分組成。
其中"興安獵神"介紹大興安嶺動物資源、鄂倫春民族生活環境和民族形象特徵:
"攫取經濟"介紹鄂倫春族以狩獵、採集、捕魚為生的生活手段以及生產工具;
"傳統工藝"介紹鄂倫春族極具特色的樺皮、獸皮工藝品;
"物質生活"介紹鄂倫春族的衣、食、住、行;"精神生活"介紹鄂倫春族的宗教信仰、文化藝術和娛樂活動。展廳內,大型景觀、動物標本、人體模型與實物、圖片有機結合,全面展示了鄂倫春族的狩獵文化特徵,頗具觀賞性、知識性和學術價值。
在鄂倫春自治旗50年成就展館裡,用鄂倫春自治旗成立50年裡,各階段發展變化的圖片,一目了然地把鄂倫春自治旗5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展現出來,每張照片均配有文字說明,同時為鄂倫春旗今後的發展規劃出藍圖。
陳列在“傳統工藝”部分的這艘“諾亞方舟”--樺皮船狹窄細長,兩頭尖,狀似柳葉。船身長約四五米,寬0.8米左右。
樺皮船是鄂倫春獵民用祖傳的造船術自製的舟楫,工藝精湛,專用於渡水、捕魚和捕獵四不象。 四不象喜晝伏夜行。在大興安嶺林區,凡叢生“針古”草的沼澤,都是它的出沒之地。它深夜潛水吃草時,經常將頭露出水面呼吸換氣,隱蔽的獵民悄然無聲地將樺皮船劃到附近,乘其換氣抬頭之機擊殺。
樺皮船船體用松木作架,船幫用樺皮包裹,然後用木釘釘在船架上。接頭和釘木釘的地方用松香塗抹,以防止漏水。船體重幾十斤,一人一手可拎,也可用肩扛,適合在林中攜帶穿行。樺皮船不分船頭船尾,前後都可行駛。在河中可載二三百公斤或兩三人,逆水每小時可行10公里,順水可達25公里。
住宿
阿里河住宿地點有: 御家商務賓館、嘎仙賓館、林業賓館、糧貿賓館.華夏賓館。
自然資源
阿里河鎮南43公里處是作為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主景區的相思谷原始林風景
景觀(12張)
區,該景區占地1180公頃,擁有620公頃,具有寒溫帶特色的原始林。現該景區轄有鄂倫春風情園,鮮卑山莊、原始生態觀賞圈、乳泉濺遊覽區四個景區,在這裡遊客可盡情欣賞民族歌舞、品嘗風味小吃、全羊大席,乘森林小火車或騎馬、騎腳踏車賞原始森林,采野果山珍。該鎮還有著名洞穴嘎仙洞,為鮮卑族遺址。
阿里河鎮南側15公里處的高山之巔是阿里河國家森林公園的窟窿山風景區,占地面積645公頃,其主要景點有一座聳立的石峰,從西面望去,它如一艘巨輪,行駛在綠色的海洋上;從北面看去,它又如一座金字塔,立在山頂,傲視群山。在山峰西北面,距地面20多米高的峭壁上有一深洞和嘎仙洞遙相對應。傳說,在阿里河密林深處有一條黑蛟,它野心勃勃,要占據嘎仙所居住的山洞,經常向嘎仙挑戰騷擾,嘎仙為了整治黑蛟,一箭射中對面山中的石岩上,把石岩穿出個深深洞穴,結果黑蛟被嚇跑了。
旅遊
嘎仙洞
位於鄂旗首府阿里河西十公里處的嘎仙山。它本是天然的山洞,很早就存在,當地鄂倫春人都知道,並流傳著許多有關嘎仙的神話。在嘎仙山南側25米的陡坡懸崖上,赫然一個大洞,洞口張作菱形。洞內宏偉寬闊,穹頂渾然天成,高20多米,有如大廳,南北長92米,東西寬27米,足可容納數千人。洞內幽暗深邃,神秘莫測,使人感到一種威嚴肅穆的恐怖氣氛。這洞就是“千古之迷”的鮮卑石室。 《魏書》有石室規模“南北90步,南西40步,高70尺”的記載,但不知它在何處,找不到“石刻祝文”的實證,確定不了石室之所在。而揭不開這一謎底,鮮卑史的難題無法解決,不知有多少代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為此付出多少艱辛和心血,卻終成憾事。 1980年7月30日,深有研究、頗有抱負和毅力的考古者米文平,在自己論證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經歷四探嘎仙洞,終於發現了刻於443年的石刻祝文,確定了嘎仙洞就是鮮卑石室。石刻祝文的刻詞為豎行,通高70厘米,寬120厘米,共19行,12個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為半行,為抬頭別行與題名。漢字魏書,隸意濃重,古樸雄健,全文201字。這一考古成就,成為歷史性的貢獻,意義重大而深遠。 鄂倫春博物館始建於1991年,2001年進行擴建,占地包括廣場21000平方米,展廳由原來的一個展廳擴為五個展廳,建築面職為3200平方米。5個展廳分別為:興安獵神、興安之韻、馬背天驕、成就展廳、綜合藝術廳,其中興安獵神展廳生動的反映了鄂倫春民族歷史發展、生產經濟、生活方式、風俗禮儀、宗教信仰等。
庫圖爾其民族廣場
“庫圖爾其”鄂倫春語為“有福氣的地方、吉祥寶地”之意。庫圖爾其”廣場始建於2006年7月,占地15.36萬平方米,廣場建有5座鄂倫春民族“仙人柱”式浮雕牆及9個雕有蛇神、風神、鷹神等圖案的圖騰柱;整個場地從空中鳥瞰,是鄂倫春民族樺樹皮盒蓋的圖案;夜晚在燈光效果下整個場地恰似七色彩虹托起的一團篝火。整個場地創意的構思生動形象地展現了鄂倫春民族原始宗教信仰和樺皮文化、狩獵文化,是鄂倫春民族標誌性建築工程。場地西南側矗立著團結抗戰勝利紀念碑,是鄂倫春人民與東北抗聯將士團結互助、共御外寇的歷史見證。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黑龍江流域河流之松花江水系
松花江有兩個源頭,西源嫩江發源於大興安嶺伊勒呼里山,南源第二松花江(簡稱二松)發源於長白山天池,兩江在三岔河匯合後稱松花江,東流至同江注入黑龍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