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變性T細胞淋巴瘤

間變性T細胞淋巴瘤

間變性T細胞淋巴瘤是人體腫瘤疾病之一,也叫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又稱Ki-1淋巴瘤,可分為原發和繼發兩型。本病多見於男性,發病年齡3~91歲。原髮型多見於兒童及青少年,發病高峰組為20~30歲。繼髮型多見於中老年人,發病高峰組為60~70歲,常繼發於其它低度惡性T淋巴瘤或霍奇金病。

概述

也叫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該組腫瘤共同特徵為:細胞體積大,核大而不規則,細胞彌散或巢樣沿淋巴竇或濾泡間浸潤,幾乎所有的瘤細胞均強烈表達Ki-1抗原,也稱“Ki-1淋巴瘤”(Ki-1 Lymphoma)。

具體情況

1.ALCL的臨床特點
1.1 發病率、年齡和性別 ALCL的發病率約占非何杰金淋巴瘤的1-8%。發病年齡為3歲~81歲,呈雙峰分布。平均年齡和年齡分布文獻報導略有不同,Nakamura等報導的平均年齡為28歲,雙峰年齡分別為20歲和60歲。Penny等報導的平均年齡為56歲,雙峰年齡為24.5歲和64.5歲。患者男性多於女性,男女之比約2.4:1。
2. 臨床症狀和體徵
ALCL患者常見症狀為:發熱、盜汗、疼痛。體徵為消瘦、淺表淋巴結腫大、壓痛,結外者病變局部出現腫塊。病變起始部位以頸部、腋下及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多見,結外以皮膚、肺、胃腸道、骨等常見,偶也可原發於肝、脾及軟組織等。約5%的病例累及骨髓。就診時多數病人達臨床II、III期。
3.ALCL的治療與預後
ALCL是一種高度惡性淋巴瘤,5年生存率為52%。治療可實施放療、化療、骨髓移植等方法。化療最為適宜,多數病例可獲得完全緩解(CR),復發率低,3年和5年生存率均較高。放療最初效果良好,但遠期易復發。骨髓移植被認為是一種有效的應急治療措施。一般說來,ALCL比其它大細胞淋巴瘤的預後好。其預後與腫瘤的發生年齡,有無症狀,原發部位,臨床分期及免疫學分型有關,與組織學分型無明顯關係。兒童及青年對治療反應好,5年生存率遠高於成年人。臨床無症狀者較有症狀者預後好,原髮結內較結外者預後好。臨床Ⅰ、Ⅱ期病例較Ⅲ、Ⅳ級病例3年生存率高。T細胞性、Null細胞性的ALCL的病例的5年生存率遠好於B細胞性的和其他類型的ALCL病例(REAL分類將B及其他類型ALCL歸入瀰漫性大B細胞性淋巴瘤,而組織學分型(CT、HL、LH、GR)與預後無關。原發於皮膚ALCL,特別是局限於皮膚者,因具有良好的預後(4年生存率達80%)且部分病例能夠自愈(17%)以及病灶行單純切除或局部放療的療效與治療高惡淋巴瘤的系統的多重化療或自身骨髓移植的療效相同,而被認為是一種獨特類型的低度惡性腫瘤。此外,有些學者認為ALCL患者預後還與染色體是否發生易位有關。Shiota等及Pulford等分別利用多克隆抗體anti-P80和單克隆抗體ALK1檢測出腫瘤細胞發生t後所形成的一種特異性的融合蛋白P80NPM/ALK。對P80 NPM/ALK陽性的ALCL的預後研究表明,P80 NPM/ALK蛋白陽性者預後遠好於陰性者,前者5年生存率達80%,與低度惡性腫瘤相同,而後者僅達37%。
4.ALCL的病因及發病機理
CD30標記陽性是診斷ALCL的重要依據,而CD30做為一種神經生長因子受體能夠在多種活化的正常細胞和腫瘤細胞中表達,因此ALCL被認為是一種異質性腫瘤,其病因和發病機制也各不相同。
4.1 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的關係
因HD與ALCL在形態學和免疫學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且HD中的Hodgkin細胞,R-S細胞與EBV相關已得到了證明。因此中外學者做了許多有關ALCL與EBV關係的研究,Herbst等研究表明ALCL患者EBV的感染率為32%。Hamilton-Dutoit等檢測得出B細胞免疫表型的ALCL EBV的感染率為25%,Null細胞性ALCL為14%,T細胞免疫表型的ALCL為0%,Makagawa等在19例兒童的T細胞和 Null細胞ALCL中未檢測到EBV基因組的存在。Brousset等在11例兒童ALCL瘤細胞中未測得EBV感染的證據。因此,EBV感染與ALCL中某些類型(如B細胞性或成年人的ALCL)是否相關還需進一步研究。
4.2 細胞遺傳學異常對於間變性大細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 ALCL)研究的一個重大進展是發現T細胞和null細胞表型的ALCL常發生特殊的染色體t(2;5)(P23; q35) 易位。位於2號染色體的nucleophosmin基因編碼一種調節細胞周期蛋白nucleophosmin(NPM),該蛋白的分子量為38kd,功能與細胞核心糖體前顆粒的裝配和穿梭運輸有關。位於5號染色體的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編碼一種新型的受體型酪氨酸激酶棗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 ALK)。ALK蛋白在細胞生長調控中起重要作用。當發生t(2;5)後,位於2號染色體的NPM基因與位於5號染色體的ALK基因融合,形成一個新的嵌合基因棗NPM-ALK基因,該基因經轉錄翻譯後形成一種分子量為80kd的嵌合蛋白棗P80NPM/ALK蛋白。2號染色體和5號染色體轉位後,產生新的嵌合基因,NPM基因編碼的NPM蛋白的氨基端(圖中陰影部分)與ALK蛋白的酪氨酸激酶功能區融合,產生新的嵌合蛋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