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引黃灌區

開封引黃灌區

黃河流經開封88公里,開封位於黃河下游南岸,引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1957年開始,開封市相繼建設了黑崗口、三義寨、柳園口和趙口四個引黃自流灌區和一個東方紅提灌區。

開封引黃灌區

1、基本情況

黃河流經開封88公里,開封位於黃河下游南岸,引黃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1957年開始,開封市相繼建設了黑崗口、三義寨、柳園口和趙口四個引黃自流灌區和一個東方紅提灌區。全市引黃灌區設計總引水能力270m3/s,規劃控制面積515萬畝,範圍涉及開封市五縣六區91個鄉(鎮)中的81個。規劃乾渠54條,長832.5公里,支渠266條,長1294.2公里,斗農渠3332條,長3304公里。經過五十年的建設,現有乾渠38條,長718.4公里,支渠(溝)178條,長896.85公里,斗農渠3449條,長2946.3公里。乾渠建築物1361座,支渠(溝)建築物3039座,斗農渠建築物4459座。有效灌溉面積283.2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7.6%,全市引黃灌區最高年引水量達7億立方米,最大效益面積達300萬畝。

2、引黃的優勢與地位

開封發展引黃,利用黃河水進行灌溉、補源有很多有利條件,概括起來有“五大優勢”:一是我市緊鄰黃河,且河岸線較長,河底高懸,發展引黃有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二是已建引黃閘門比較多,共有“四口一站”即趙口、黑崗口、柳園口、三義寨四個引黃閘門和一個東方紅提灌站,總引水能力為270m3 /s,有能力把黃河水引出來。三是經過五十年的建設,各灌區的框架已形成,骨幹灌溉排水系統初具規模,可以把黃河水送到全市五縣六區的81個鄉鎮,可用上黃河水的面積比較大。四是通過引黃灌溉和補源,提高了農業抗災能力,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民眾得到了實惠,用黃河水的積極性很高。五是經過五十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引黃規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灌區建設管理經驗。
引黃在開封市工農業生產及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歸納起來有五個方面:一引黃是解決開封市水資源不足的唯一途經。開封市是一個資源型缺水的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僅12.2億立方米,人均270立方米,相當於全國人均的11%,開封市畝均水資源量225立方米,不足全國畝均的40%。到2010年要滿足全市工農業及生活用水需要,每年需引用黃河水26.7億立方米,還有15.5億立方米的缺口需要黃河水來補充。黃河水已成為今後我市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的戰略資源。二引黃在農業灌溉、補充地下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全市引黃效益面積最大達300萬畝,占全市耕地面積50.42%,年最高引水量達7億立方米,在農業抗旱保豐收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因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全市部分機井抽水困難,不能正常發揮效益,老百姓不得不重新投資更換抽水機具。後來,開封市大力發展引黃灌溉、補源,遠送擴澆,引黃面積迅速擴大,地下水位也逐步回升,保證了全市近10萬眼機井正常發揮效益。三引黃在放淤種稻改土及發展水產、養殖和種植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通過放淤種稻改土已使60萬畝低洼易澇和沙化荒地變成良田。開展引黃以前,開封市沒有種植水稻的歷史,現在開封縣、蘭考縣和城區形成了20萬多畝水稻種植區。近城區通過引黃河水大力發展養魚、種藕,增加了農民收入。四引黃在保障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改善環境、防治污染中作用突出。開封市的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年均引黃河水1億立方米以上,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引水量呈逐年遞增趨勢。在現有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引黃成為保障開封市工業發展和人民民眾生活的生命線。開封市城區有大量水面,素有“北國水城”之稱,這些水面的補充水源全部來自黃河水。作為國家級旅遊城市,金明池、包公湖、龍亭湖、水系工程等旅遊景區都依賴黃河水補充水體,發展旅遊業。在治理惠濟河、黃汴河污染問題上,一個重要的辦法就是利用引黃沖污淨化。在開封市惠濟河和賈魯河沿岸,由於民眾長期使用武水灌溉,造成了淺層地下水污染,無法飲用,國家不得不投巨資解決當地民眾安全飲水問題。根治地下水污染的最終途經還在於引黃灌溉,逐步改良環境,徹底消除污染。五引黃是農民減負增收的重要途徑。黃河水含有大量的有機質,水肥,水溫高,對農作物生長有利,相對於井灌產量高,而且成本低,按正常提灌計算,僅相當井灌成本的一半,每畝每次灌溉可節約資金3—5元。如能充分發揮效益,以每年澆兩次水計,全市可節省資金4000萬元以上,同時也節省了農民大量的農機具投資。引黃灌溉是促進農民增收節支減負的有效途徑。

3、開封引黃灌區的發展歷程

開封市1957年首先興建了黑崗口引黃灌區,其後於1958年、1967年、1970年相繼建立了三義寨、柳園口和趙口引黃灌區,從開始興建第一個引黃渠首閘黑崗口引黃閘至今,經歷了曲折的六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7年至1961年,是引黃大發展時期。初次引黃灌溉,灌區的糧食產量提高很大,極大的鼓舞了人們發展引黃的積極性,短短的四年先後建立了黑崗口、三義寨兩個引黃灌區,在用水上沒有計畫,大流量引水,大水漫灌。
第二個階段:1962年至1964年,是開封引黃髮展的停滯階段。由於第一階段的重灌輕排,再加上灌區配套不齊,大引大灌,大水漫灌,以及泥沙問題。導致的排水河道淤積,地下水位升高,次生鹽鹼化面積急劇擴大,灌區的糧食產量下降。黑崗口、三義寨兩灌區不得不停止引黃灌溉。
第三階段:1965年至1981年,是開封引黃髮展的思考、探索階段。從1965年開始,黑崗口、三義寨兩灌區小範圍內恢復引黃,在沿黃一帶試種水稻,取得了一定成效,使人們看到了放淤改土種植水稻的前景,於是1967年、1970年先後又興建了柳園口、趙口兩灌區,這一階段,人們對引黃還沒有一個科學的統一的認識,各灌區都在探索中進行灌區建設。
第四階段:1982年至1988年,是開封引黃的穩定發展階段。由於沒有科學的指導,加上經費不足,配套不齊,缺乏沉沙措施,用水沒有計畫,日澆夜排,水量浪費,又造成許多不良後果,長期大水量渾水灌溉,部分渾水退入河道,使各骨幹河道都有不同程度的淤積,降低了河道的除澇防洪的能力,特別是影響了下游的安徽省境內的排水河道,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於是1982年,對開封引黃灌區,特別是黑崗口、柳園口兩灌區進行整頓和改建配套,修建沉沙池,實行計畫用水,這期間趙口、三義寨兩灌區的放淤也取得了較大進展,全市各灌區的續建配套和由以放淤為主到以灌溉為主的工程改造逐步實施。
第五階段:1989年至1999年,是開封引黃髮展的黃金階段。由於在1988年的特大旱情中,引黃為農業生產立下了汗馬功勞,1989年春天,省召開了全省引黃工作會議,肯定了引黃的成績,統一了思想,通過總結經驗教訓,提高了認識。開封引黃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開封市各級領導對引黃工作非常重視,提出了遠送擴澆,引黃補源,“靠黃吃黃”的引黃髮展思路。包括趙口一期工程在內的各灌區的續建配套和改建工程項目轟轟烈烈的進行起來,這一時期是開封引黃髮展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第六階段:2000年至2005年,是開封引黃髮展的困難階段。一方面灌區缺乏建設資金,灌區建設停滯不前,灌區工程老化嚴重,配套跟不上;另一方面由於受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直補等惠農政策的影響,農業水費的徵收困難重重。一方面沒有資金買水,灌區引水量逐年銳減,灌溉效益面積衰減,另一方面灌區缺乏運行管理經費,工程疏於管理,不能得到及時的養護和維修,損毀、報廢嚴重,灌區管理單位工作開展日益艱難,引黃事業陷入困境。
9月3日,在開封柳園口引黃灌區,一台長臂兩棲式清淤機經過8個工作日之後,共開挖引渠長800多米,土方3600立方米。同樣的工作量按人工開挖一天計算,需動4500名青壯勞力。這是河南河務局對購進的第一台長臂兩棲式清淤機進行的一次實地檢驗。黃河實施水量統一調度以來,河南沿黃灌區管理單位和農民民眾對黃河供水形勢有了信心。近年來沿黃地區引黃灌溉面積逐步恢復,種植結構得以調整,農業用水和生態補水需求不斷互補。由於黃河水攜帶大量泥沙,造成引渠淤積嚴重,加之清淤開挖投資渠道不暢,引渠淤積或重複淤積成為灌區管理單位的頭號難題,為解決灌溉用水,他們不得不耗費大量資金,租用設備或組織人員進行清淤。河南河務局黨組對此十分重視,2003年以來,組織技術勞力對各引黃口門及灌區情況進行了實地查勘和專題調研,制定防淤減淤技術方案,指導灌區租用挖掘機機械清淤,對提高引水保證率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未能徹底解決引渠清淤問題。今年6月8日,該局局長趙勇組織召開局長專題辦公會議,提出組建引黃疏浚公司,購置清淤設備,清除引黃閘前淤積,促進各灌區恢復引黃灌溉面積和有效灌溉面積,為保障河南沿黃地區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因黃河引渠清淤工作環境複雜,兩棲式清淤機設備昂貴,該局經過調研於8月份先購買了1台兩棲式清淤機進行了試運行。該清淤機為自航全液壓反鏟型挖掘機械,兼有陸上單斗挖掘機和水中單斗挖泥船的特點,該機具有帶沼澤輪的四條支腿,以仿海龜爬行的方式可以在陸地行走,在水深超過1米時,可利用自身螺旋槳進行航行移位,適用於在水深不超過2.5米的環境作業。結果顯示,經過10多天試運行,設備的使用性能基本穩定,開挖清淤效果良好,運行經濟效益可觀,但還存在設備本身的爬行速度慢,遠距離行走不方便等問題。據該局副局長趙民眾介紹,根據實際工作需求,擬再次購進國產或進口清淤設備,並相機組建引黃疏浚公司,通過地方政府和河務部門的共同努力,以確保引黃灌渠暢通,造福“三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