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門號戰艦

長門號(ながと)戰列艦是日本帝國海軍的戰列艦,屬長門級戰列艦的1號艦。按照日本海軍的命名慣例,長門號的命名取自舊長門國。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大和號戰艦在建造期間與戰時均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在戰時及戰後初期,長門號與同型姊妹艦陸奧號(むつ)仍然是當時日本國民熟知的代表日本海軍的戰艦。在日本投降時,是日本海軍唯一具備航行能力的戰列艦。1946年7月被註銷船籍[1] ,被作為戰爭賠償移交給美國。在比基尼環礁核子彈試驗中成為靶艦,受損沉沒。長門級戰列艦共撥款建造了兩艘:分別是“長門”號(Nagato)和“陸奧”號(Mutsu)。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之一,其名字取自舊長門國,屬長門級戰列艦的1號艦。
竣工後為當時世界最大口徑的41cm(因英美採用英制,16英寸主炮約為40.6cm,而當時日本採用國際公制口徑,剛好是41cm)主炮及擁有高速高機動力的戰艦。在華盛頓條約有效時期,長門號與陸奧號、英國的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戰列艦被各國海軍人士稱為“big seven”。

概觀 艦種 戰艦 艦級 長門型(1號艦) 製造廠 廣島縣吳市吳海軍工廠 下水 1919年11月9日 服役 1920年11月15日 結局 1946年7月核試中沉沒 除籍 1945年9月15日 技術數據 基準排水量 39,120噸 滿載排水量 42,850噸 全長 224.94米 全寬 34.59米 吃水 9.5米 動力 蒸氣渦輪機(4軸) 功率 82,000匹 最高速度 25.3節 續航距離 5,500浬(16節) 乘員 1,368人 艦載機 3架 武器裝備 新造4座41厘米聯裝主炮20座14厘米艦炮4座7.6厘米高角炮/高射炮8座53厘米魚雷發射管改裝後4座41厘米聯裝主炮18座14厘米艦炮4座12.7厘米聯裝高角炮/高射炮10座25毫米聯裝機槍概觀 艦種 戰艦 艦級 長門型(1號艦) 製造廠 廣島縣吳市吳海軍工廠 下水 1919年11月9日 服役 1920年11月15日 結局 1946年7月核試中沉沒 除籍 1945年9月15日 技術數據 基準排水量 39,120噸 滿載排水量 42,850噸 全長 224.94米 全寬 34.59米 吃水 9.5米 動力 蒸氣渦輪機(4軸) 功率 82,000匹 最高速度 25.3節 續航距離 5,500浬(16節) 乘員 1,368人 艦載機 3架 武器裝備 新造 4座41厘米聯裝主炮 20座14厘米艦炮 4座7.6厘米高角炮/高射炮 8座53厘米魚雷發射管改裝後 4座41厘米聯裝主炮 18座14厘米艦炮 4座12.7厘米聯裝高角炮/高射炮 10座25毫米聯裝機槍

在太平洋戰爭開戰時是聯合艦隊的旗艦及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大將的坐艦。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戰艦大和在建造期間與戰時均採取了嚴格的保密措施,因此在戰時及戰後初期,長門和陸奧仍然是當時日本國民熟知的代表日本海軍的戰艦。
在太平洋戰爭中,戰艦長門與大和和武藏同是作為最後決戰的主力艦均被謹慎使用。到戰爭結束時為可移動狀態且日本唯一倖存的戰艦。
歷史
和平時期至二戰前夕
建造
戰艦長門於1916年完成初始設計,並選定“長門”為艦名。日德蘭海戰後根據海戰的經驗,由平賀讓博士(後晉升至技術中將)主持修改設計方案。於1917年8月28日在廣島縣的吳海軍工廠動工,並於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艦。建造費用為當時價格4390萬日圓以上。是八八艦隊計畫的第一號艦。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禁止了搭載41厘米(16吋)主炮戰艦的建造,長門與其姊妹艦陸奧、英國的兩艘納爾遜級、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為當時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艦,在海軍假日時代被並稱為七大戰艦(Big Seven)。長門服役後,發現前桅樓上面的建築阻擋了氣流,並且中部建築稀少氣流速度快形成氣流下沉,形成了一個空氣稀薄的區域,前部煙囪離前桅樓較近,排出的煙塵與熱氣,被吸向桅樓上面的指揮所,那裡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後雖然臨時在煙囪上加裝排煙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924年將長門的前煙囪改為向後彎曲的形狀完全解決了排煙倒灌問題。長門的屈曲狀煙囪成為日本國民熟知的特徵。
遠航香港
1928年4月9日,以長門為首,並與戰艦陸奧、扶桑、輕巡洋艦天龍、補給艦鶴見及16隻驅逐艦共21隻組成的日本艦隊遠航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基地香港,由加藤寛治大將指揮,而長門艦長是松下薰大佐。艦隊到達香港水域後從維多利亞港東邊鯉魚門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親善訪問。其間曾開放給香港市民上艦參觀,而各艦部份乘員由英軍作嚮導,到香港市內(如灣仔)及其他地方觀光。長門及其艦隊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離開。
該次是長門艦歷中唯一一次外游。
全景圖──於1928年香港維多利亞港的聯合艦隊

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之一,其名字取自舊長門國,屬長門級戰列艦的1號艦。 遠航香港1928年4月9日,以長門為首,並與戰艦陸奧、扶桑、輕巡洋艦天龍、補給艦鶴見及16隻驅逐艦共21隻組成的日本艦隊遠航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基地香港,由加藤寛治大將指揮,而長門艦長是松下薰大佐。艦隊到達香港水域後從維多利亞港東邊鯉魚門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親善訪問。其間曾開放給香港市民上艦參觀,而各艦部份乘員由英軍作嚮導,到香港市內(如灣仔)及其他地方觀光。長門及其艦隊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離開。該次是長門艦歷中唯一一次外游。全景圖──於1928年香港維多利亞港的聯合艦隊長門(ながと)是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戰艦之一,其名字取自舊長門國,屬長門級戰列艦的1號艦。 遠航香港 1928年4月9日,以長門為首,並與戰艦陸奧、扶桑、輕巡洋艦天龍、補給艦鶴見及16隻驅逐艦共21隻組成的日本艦隊遠航英國皇家海軍遠東艦隊基地香港,由加藤寛治大將指揮,而長門艦長是松下薰大佐。艦隊到達香港水域後從維多利亞港東邊鯉魚門航道入港,其目的是作親善訪問。其間曾開放給香港市民上艦參觀,而各艦部份乘員由英軍作嚮導,到香港市內(如灣仔)及其他地方觀光。長門及其艦隊在香港共逗留五日,在4月14日離開。 該次是長門艦歷中唯一一次外游。 全景圖──於1928年香港維多利亞港的聯合艦隊

改造長門
1920年代初的長門長門在1934年至1936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裝,改裝塔式桅樓(艦橋)。廢除屈曲的煙囪,並以一支巨大的煙囪代替原來兩支,煙囪遠離桅樓。更換了新式專燒重油鍋爐。追加裝甲,增加防魚雷突出隔艙,減少副炮以及增設對空機槍,並取消所有魚雷發射管。另外,加裝一座飛機彈射器及配備三架偵察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終戰
太平洋戰爭初期
太平洋戰爭開戰時,長門作為聯合艦隊的旗艦,與姊妹艦陸奧共同編成第一戰隊。1941年12月2日,由長門號上發出了“登新高山1208”的暗號電文,向出航的機動部隊下達了攻擊珍珠港的命令。
1942年2月12日,山本大將把大將旗移至大和,大和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1942年6月的中途島海戰中,長門雖然被編入第一戰隊參與戰事,但是並沒有進行戰鬥,戰鬥結束後收容了加賀(赤城?)的生存者返國。

1920年代初的長門戰艦長門於1916年完成初始設計,並選定“長門”為艦名。日德蘭海戰後根據海戰的經驗,由平賀讓博士(後晉升至技術中將)主持修改設計方案。於1917年8月28日在廣島縣的吳海軍工廠動工,並於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艦。建造費用為當時價格4390萬日圓以上。是八八艦隊計畫的第一號艦。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禁止了搭載41厘米(16吋)主炮戰艦的建造,長門與其姊妹艦陸奧、英國的兩艘納爾遜級、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為當時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艦,在海軍假日時代被並稱為七大戰艦(Big Seven)。長門服役後,發現前桅樓上面的建築阻擋了氣流,並且中部建築稀少氣流速度快形成氣流下沉,形成了一個空氣稀薄的區域,前部煙囪離前桅樓較近,排出的煙塵與熱氣,被吸向桅樓上面的指揮所,那裡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後雖然臨時在煙囪上加裝排煙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924年將長門的前煙囪改為向後彎曲的形狀完全解決了排煙倒灌問題。長門的屈曲狀煙囪成為日本國民熟知的特徵。1920年代初的長門戰艦長門於1916年完成初始設計,並選定“長門”為艦名。日德蘭海戰後根據海戰的經驗,由平賀讓博士(後晉升至技術中將)主持修改設計方案。於1917年8月28日在廣島縣的吳海軍工廠動工,並於1919年11月9日下水、1920年11月25日完工交艦。建造費用為當時價格4390萬日圓以上。是八八艦隊計畫的第一號艦。由於華盛頓裁軍條約禁止了搭載41厘米(16吋)主炮戰艦的建造,長門與其姊妹艦陸奧、英國的兩艘納爾遜級、美國的三艘科羅拉多級為當時擁有最大口徑火炮的戰艦,在海軍假日時代被並稱為七大戰艦(Big Seven)。長門服役後,發現前桅樓上面的建築阻擋了氣流,並且中部建築稀少氣流速度快形成氣流下沉,形成了一個空氣稀薄的區域,前部煙囪離前桅樓較近,排出的煙塵與熱氣,被吸向桅樓上面的指揮所,那裡值勤的官兵苦不堪言。其後雖然臨時在煙囪上加裝排煙罩但效果不佳,因此在1924年將長門的前煙囪改為向後彎曲的形狀完全解決了排煙倒灌問題。長門的屈曲狀煙囪成為日本國民熟知的特徵。

1943年於加羅林群島的特魯克島基地,在1944年2月從特魯克島撤退後改為停留在林加錨地基地。1944年6月參加阿號(A-Go)作戰,在19日的菲律賓海海戰(馬里亞納海戰)中受到空襲,但損傷輕微。
一號作戰
1944年10月參加捷一號作戰,於10月24日錫布延海海戰中,於14:16被航空母艦富蘭克林號(USS Franklin CV-13)及卡伯特號(USS Cabot, CVL-28)的攻擊機的2枚炸彈擊中。一發破壞了多座機槍和第一鍋爐艙送風機,令其被迫熄火25分鐘只能以三軸運轉。另一發則破壞了無線電室及餐廳附近。令52名乘員死亡、106名負傷。
10月25日薩馬島海戰中,06:01向美軍航空母艦聖洛號(USS St. Lo, CVE-63)進行炮擊未取得戰果。06:54美軍驅逐艦赫爾曼號(USS Heermann, DD-532)向榛名發射魚雷,該魚雷偏離榛名而航向大和與長門,大和兩舷被魚雷夾著且限制著迴避空間(不幸的是魚雷和大和的航速相同),迫使兩艦向北迴避航行約16公里。長門的主炮及副炮繼續向美軍航空母艦進行炮擊。09:20栗田中將命令中止炮擊並航向北方。10:20再次命令南進,但艦隊遭到愈趨激烈的攻擊,在12:36再次下達撤退的命令。長門於12:43被2枚炸彈擊中但損傷輕微。10月26日撤退後,聯合艦隊仍受到美軍激烈的空襲。長門被大黃蜂號(USS hornet, CV-12)的艦載機4枚炸彈擊中,38名乘員陣亡及105名負傷。長門在該日共發射了99發主炮彈及653發副炮彈。
太平洋戰爭的尾聲
1944年11月25日,長門回到神奈川縣橫須賀港,燃料、物資均不足,難以再次作遠程航行。1945年2月受命執行沿岸防禦任務,6月1日艦種變更為橫須賀鎮守府警備艦,其對空裝備搬上陸地。1945年7月18日長門被航空母艦艾塞克斯號(USS Essex, CV-9)、蘭道夫號(USS Randolph CV-15)、香格里拉號(USS Shangri-la CV-38)及貝勞伍德號(USS Beleau Wood, CVL-24)的艦載機攻擊,並被3枚炸彈命中,艦橋遭破壊,艦長大冢乾少將戰死,繼任艦長是杉野修一大佐(旅順港閉塞作戰戰死的“肉彈勇士”杉野孫七兵曹長之長子)。
大戰之後
戰艦長門的最後階段
美國畫家阿瑟·貝蒙特用水彩繪出1946年戰艦長門遭十字路行動試爆的最後淒涼場面。日軍投降後,長門於1945年8月30日被美軍接收。1946年3月18日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成為十字路行動(美軍的核子彈爆炸試驗)的靶艦,艦長是W. J. 惠普爾(W. J. Whipple)上校。隨行乘載180名美國海軍士兵。移動途中曾停留於恩內威塔克環礁進行小修。
1946年7月1日進行的第一次實驗(ABLE、空爆/引爆點位於預定地點上空)中,以戰艦內華達號為中心,長門配置於距離預定引爆點400米處。核子彈於長門西方600米上方引爆,與預定引爆點距離約1.5公里(1,640碼)。當時長門幾乎無損(只有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溶解而對航行不構成問題)。與長門同時作為實驗靶艦的酒匂於翌日沉沒。
7月24日的第二次實驗(BAKER、水中引爆)中,長門距離核子彈引爆點約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約5度的傾斜。即使如此,直到7月29日早晨,進行原爆實驗的人員往長門所在海面看去,長門仍於海上漂浮。至7月29日夜間,長門在無人察覺之下安靜地翻轉沉沒。
現在長門的沉沒處成為潛水愛好者的地點,是寶貴的觀光資源。雖然艦隻已沉沒,但在當時的“七大戰艦”中,長門是唯一一艘仍然以完整形式存在的戰艦。
在“開運!なんでも鑑定団”展出的長門軍艦旗,石坂浩二以評價額1000萬日圓購入,其後贈送給吳市海事歷史科學館。
在同節目中,曾出現長門艦內的時鐘。估值50萬日圓。
終戰後,大洋漁業(現Maruha)因再開始捕鯨而需要船作為母艦,所以向第二復員省(原海軍省)提出借用軍艦的要求,其第一候選目標就是長門。(最終是借用了海軍一等輸送艦。)
歷代艦長
飯田延太郎(大佐):1920年3月2日~
樺山可也(大佐):1921年12月1日~

美國畫家阿瑟·貝蒙特用水彩繪出1946年戰艦長門遭十字路行動試爆的最後淒涼場面。 戰艦長門的最後階段 美國畫家阿瑟·貝蒙特用水彩繪出1946年戰艦長門遭十字路行動試爆的最後淒涼場面。日軍投降後,長門於1945年8月30日被美軍接收。1946年3月18日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成為十字路行動(美軍的核子彈爆炸試驗)的靶艦,艦長是W. J. 惠普爾(W. J. Whipple)上校。隨行乘載180名美國海軍士兵。移動途中曾停留於恩內威塔克環礁進行小修。1946年7月1日進行的第一次實驗(ABLE、空爆/引爆點位於預定地點上空)中,以戰艦內華達號為中心,長門配置於距離預定引爆點400米處。核子彈於長門西方600米上方引爆,與預定引爆點距離約1.5公里(1,640碼)。當時長門幾乎無損(只有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溶解而對航行不構成問題)。與長門同時作為實驗靶艦的酒匂於翌日沉沒。7月24日的第二次實驗(BAKER、水中引爆)中,長門距離核子彈引爆點約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約5度的傾斜。即使如此,直到7月29日早晨,進行原爆實驗的人員往長門所在海面看去,長門仍於海上漂浮。至7月29日夜間,長門在無人察覺之下安靜地翻轉沉沒。現在長門的沉沒處成為潛水愛好者的地點,是寶貴的觀光資源。雖然艦隻已沉沒,但在當時的“七大戰艦”中,長門是唯一一艘仍然以完整形式存在的戰艦。美國畫家阿瑟·貝蒙特用水彩繪出1946年戰艦長門遭十字路行動試爆的最後淒涼場面。 戰艦長門的最後階段 美國畫家阿瑟·貝蒙特用水彩繪出1946年戰艦長門遭十字路行動試爆的最後淒涼場面。日軍投降後,長門於1945年8月30日被美軍接收。1946年3月18日前往馬紹爾群島的比基尼島,成為十字路行動(美軍的核子彈爆炸試驗)的靶艦,艦長是W. J. 惠普爾(W. J. Whipple)上校。隨行乘載180名美國海軍士兵。移動途中曾停留於恩內威塔克環礁進行小修。 1946年7月1日進行的第一次實驗(ABLE、空爆/引爆點位於預定地點上空)中,以戰艦內華達號為中心,長門配置於距離預定引爆點400米處。核子彈於長門西方600米上方引爆,與預定引爆點距離約1.5公里(1,640碼)。當時長門幾乎無損(只有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溶解而對航行不構成問題)。與長門同時作為實驗靶艦的酒匂於翌日沉沒。 7月24日的第二次實驗(BAKER、水中引爆)中,長門距離核子彈引爆點約900-1000米的位置,造成右舷約5度的傾斜。即使如此,直到7月29日早晨,進行原爆實驗的人員往長門所在海面看去,長門仍於海上漂浮。至7月29日夜間,長門在無人察覺之下安靜地翻轉沉沒。 現在長門的沉沒處成為潛水愛好者的地點,是寶貴的觀光資源。雖然艦隻已沉沒,但在當時的“七大戰艦”中,長門是唯一一艘仍然以完整形式存在的戰艦。

高橋節雄(大佐):1922年11月10日~
左近司政三(大佐):1923年12月1日~
中島晉(大佐):1924年12月1日~
小副川敬治(大佐):1925年8月22日~
長谷川清(大佐):1926年12月1日~
松下薰(大佐):1927年12月1日
井上繼松(大佐):1928年12月10日~
濱田吉治朗(大佐):1929年11月30日~
中村龜三郎(大佐):1930年12月1日~
原敬太郎(大佐):1931年10月10日~
杉坂悌二郎(大佐):1931年12月1日~
園田實(大佐):1932年3月4日~
宇野積藏(大佐):1932年12月1日~
佐田健一(大佐):1933年11月15日~
雪下勝美(大佐):1934年11月15日~
齋藤二朗(大佐):1935年7月15日~
鮫島具重(大佐):1936年12月1日~
中島寅彥(大佐):1937年12月1日
角田覺治(大佐):1938年9月15日~
福留繁(大佐):1938年12月15日~
德永榮(大佐):1939年11月15日
大西新藏(大佐):1940年10月15日~
矢野英雄(大佐):1941年8月11日~
久宗米次郎(大佐):1942年11月10日~
早川乾夫(大佐):1943年8月2日~
兄部勇次(大佐):1943年12月15日~
澀谷清見(大佐):1944年12月15日
大冢乾(少將):1945年4月27日~
杉野修一(大佐):1945年7月24日~
W.J.惠普爾(上校)(美國海軍):1946年3月18日~
同型艦
陸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