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清末北洋艦隊主力艦之一。是當時遠東最大鐵甲艦之一。艦長99公尺,寬20公尺。排水量7335噸,速力14.5節,裝甲堡35.6公分、炮塔30.5公分、司令塔20.3公分,主要兵器有30.5公分口徑炮4門、15公分口徑炮2門、其他炮16門,後膛連珠槍525支。艦首左右及尾部配備魚雷發射管3個。1880年(光緒六年) 訂購於德國伏爾鏗船廠,造價為110.3萬庫平銀。1885年由劉步蟾等帶回國。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被授為左翼總兵的林泰曾兼管帶;定員331人。歷史功績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戰中,在林泰曾指揮下,與定遠艦配合,多次重創日艦。激戰中中彈起火,水手一面熄火,一面爭先殺敵。戰至下午3時30分,只有兩炮尚能施放,水手仍頑強戰鬥。5時30分許,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率艦向南退去,該艦尾追數浬後駛往旅順。11月,北洋艦隊巡遊渤海返威海,進港時正值落潮,雷標漂出範圍,其躲避雷標時誤擦暗礁,底板裂縫多處。海水湧入艦內,經水手努力堵塞,安然駛入港內。林泰曾憂憤自殺,改由楊用霖護理左翼總兵兼管帶。定遠艦中雷後,丁汝昌移督旗於該艦。與各艦配合,多次擊退日艦進犯。終因彈將盡,糧乏匱,洋員與候補道員牛昶昞主張議降。楊用霖拒降,於1895年2月11日自殺。14日牛與伊東佑亨簽訂《威海降約》,從此該艦為日本所有。
在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陳列著一座長4米、寬2米、重4噸的巨大鐵錨。它用銹跡斑斑的巨大身軀,向人們訴說著往事。它就是當初清政府北洋海軍巡洋艦“鎮遠”號的鐵錨。這座鐵錨可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鎮遠”艦是德國製造的鐵甲巡洋艦,長90.98米,寬19.5米,排水量7335噸,是北洋海軍的主力戰艦之一,在黃海海戰中立下戰功。然而遺憾的是,在威海保衛戰中它被日本海軍俘獲,以戰列艦編入日本聯合艦隊,2月17日“鎮遠”艦被日軍擄去編入日本艦隊仍名“鎮遠”,成為日本海軍的第一艘鐵甲戰列艦,曾參加日俄戰爭及明治33年在神戶舉行的海上觀艦式大校閱,1898年被定為二等戰列艦,1905年12月改一等海防艦,1911年4月1日除籍做為武器靶艦,1912年4月6日出售拆解,“鎮遠”艦指揮艙中的陳設炮、大清海圖等交付日海軍部紀念館保存。日本海軍為羞辱中華民族,特將“鎮遠”艦的鐵錨卸下,與“靖遠”艦鐵錨一起陳列於東京上野公園,周圍以錨鏈和數十枚炮彈圍繞。每當華僑、留學生,特別是中國海軍人員經過此地,看到鐵錨,莫不掩面痛哭。
抗戰勝利後日海軍部精品陳設均被美軍繳獲,其中“鎮遠”艦指揮艙陳設炮、大清海圖及日本海軍部甲午海戰圖片文本等重要文物現收藏於美國亞洲文化學院歷史博物館,其餘受盡屈辱的“鎮遠”艦遺物於1947年由招商局“飛星”和“隆順”輪船分兩批接回祖國。
1945年8月,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在歡慶之餘,人們並沒有忘記那座飽受凌辱的“鎮遠”艦鐵錨。從中國國民政府到海軍當局都產生了收回“鎮遠”艦鐵錨的想法。它們認為,這是洗刷中華民族恥辱的一件大事。1947年2月,中國駐日代表團聯絡官、海軍少校鍾漢波到達日本,就收回鐵錨一事向盟軍總部提出交涉。當時,有些美國人認為,“鎮遠”鐵錨一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事情,不在這次處理戰後事宜之列,因此不予考慮。鍾漢波據理力爭,堅持認為,“鎮遠”艦鐵錨是日本海軍所掠之物,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尊嚴,理應歸還。最後,盟軍占領當局同意中國代表團的申請,於3月4日作出決定,日本政府將鐵錨歸還中國。
1947年5月1日,中日雙方在東京東海碼頭舉行了“鎮遠”艦鐵錨歸還儀式。鍾漢波代表中國方面簽收。全部鐵錨、錨鏈、炮彈分兩批運送回國。第一批錨鏈53米,127公斤的炮彈10枚,分裝12箱,由日本歸還中國的海關緝私船“飛星”號運往上海。第二批鐵錨兩座,由“隆順”號輪船運往上海。這批被掠失物後轉到青島海軍軍官學校陳列,建國以後陳列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如今,“鎮遠”艦鐵錨靜靜地躺在那裡。它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牢記過去的悲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讓一切屈辱都永遠成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