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鱗新燈籠魚

大鱗新燈籠魚

大鱗新燈籠魚,海洋魚類,新燈籠魚科。體中等大,長形,側扁。頭大。吻中等大,前端突出,吻長約等於眼徑。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水域,棲息深度約在300-800公尺左右,不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俗名:燈籠魚 七星魚 光魚 
學名:Neoscopelusmacrolepidotus
英文名:Large-scaledlanternfish,Glowingfish
中文名:大鱗新燈籠魚大鱗新燈魚
科名:Neoscopelidae
科中文名:新燈籠魚科
同種異名:Neoscopelusalcocki,Neoscopelusbruuni,Scopelusmacrolepidotus
世界分布:全球性
地理分布: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熱帶及亞熱帶沿岸海域。中國台灣則發現於東北部周邊水域。
模式種產地:OffMadeir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大鱗新燈籠魚大鱗新燈籠魚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300-800米
最大體長:25cm

形態特徵

體中等大,長形,側扁。頭大。吻中等大,前端突出,吻長約等於眼徑。口大,傾斜,上頜延伸至眼下方,末端擴大,下頜略突出於上頜;上下頜具絨毛齒帶,鋤骨及齶骨則具一列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完整。背鰭單一,位於中部前,具軟條12-13,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或等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1-12;胸鰭較短,末端不達肛門;尾鰭叉形。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峽部發光器(Is)7沿峽部側緣呈直線排列;體側發光器(LO)13個,由胸鰭基部上方起至肛門上方,或略後,但不達臀鰭起點。胸部發光器(PO)9個,由峽部後方至腹鰭基的前方;腹尾發光器(Vc)22個,由腹鰭基部至尾柄後部,其中由腹鰭基部後方至臀鰭起點間9個,臀鰭基部上方6個,尾柄上7個;腹鰭前發光器(Av)9個,位於胸部發光器(PO)的下側,前面3個較小;前部正中線發光器(Am)21個,首2個較小;後部正中線發光器(Pm)4個,皆小型;胸鰭下方發光器(PVO)3個,三者排列呈三角形;胸鰭基底發光器(Bp)3個,三者排列呈淺弧形;腹鰭附屬發光器(AVO)3個,皆小型,三者排列呈三角形;腹部發光器(VO)1個;肛門周圍發光器(Ca)8個。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斜坡緣水域,棲息深度約在300-800公尺左右,不具日夜垂直分布習性。

漁業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較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