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眶燈魚

史氏眶燈魚(學名:Diaphus schmidti)又稱施氏眶燈魚。為燈籠魚目燈籠魚科眶燈魚屬其中的一種魚類。分布於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則發現於西南部及東部周邊水域。似大洋性中層巡遊魚類,一般棲息於100-750公尺以上。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史氏眶燈魚施氏眶燈魚

俗名:燈籠魚 七星魚 光魚 
學名:Diaphusschmidti

英文名:Lanternfish 科名:Myctophidae
科中文名:燈籠魚科
同種異名:Diaphuscrameri

模式種產地:NorthofSamoa,7°46'S,167°10'E,ca.100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00-750米
最大體長:2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後部略細。頭中等大。吻短,鈍圓。眼大。口大,上頜骨狹長而延伸至前鰓蓋後緣,末端不擴大;上下頜、鋤骨齶骨均具齒帶。體被大而薄圓鱗,易脫落;側線平直。背鰭單一,位於體中部,具軟條15,後部另具一脂鰭;臀鰭基底略等於背鰭基底,具軟條15;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胸鰭具軟條11-12;尾鰭叉形,尾鰭副鰭條柔軟。各部位之發光器位置於下:眶前發光器(Ant)無;鼻部背位發光器(Dn)及鼻部腹位發光器(Vn)在鼻器和眶前緣之間處相連,DN的大小隨生長和性別而有變異;眶下位發光器(So)無;鰓蓋位發光器(Op)2個,位於前鰓蓋後緣下方,Op1明顯較Op2小,上下相接近;鰓被架位發光器(Br)3個;胸鰭上方發光器(PLO),位於側線與胸鰭基部之中間,距側線約為其直徑5倍處,其下方有一大於PLO約3-4倍的發光鱗;胸鰭下方發光器(PVO)2個,兩者與PO1成一斜線;胸部發光器(PO)5個,PO4位置升高,與PVO2在一水平線上;腹部發光器(VO)5個,VO3位置最高;腹鰭上位發光器(VLO)位於腹鰭和側線之間,接近側線;臀鰭上方發光器(SAO)3個,三者排列呈直線或斜線狀,SAO1高於VO5;體後側位發光器(Pol)1個,在脂鰭下方,緊鄰側線下緣;臀鰭前部發光器(AOa)6-8個,AOa1位置升高,但不超過SAO2,最後一個亦升高,六者排列呈淺弧形;臀鰭後部發光器(AOp)4-6個,沿尾柄腹側水平狀排列,最後一個不升高;尾鰭前位發光器(Prc)4個,四個依次升高呈半弧形排列,Prc4在側線下方約發光器直徑的1-2倍處。尾部發光腺無。

世界分布

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太平洋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中國台灣則發現於西南部及東部周邊水域。

棲所生態

似大洋性中層巡遊魚類,一般棲息於100-750公尺以上,生態習性不甚明了。

經濟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