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峰齒鯊

鋸峰齒鯊

鋸峰齒鯊(學名:Prionace glauca),屬真鯊科,見於溫帶和熱帶遠洋區中。喜冷,因而在墨西哥灣、亞德里亞海或紅海中未有發現。鋸峰齒鯊以長距離遷徙著稱,例如從新英格蘭到南美洲。一般情況下其行動較為遲緩,但在必要時能以極快的速度前進。鋸峰齒鯊是卵胎生的,一次可生4到100隻幼鯊。雖然有機會時它們有機會時完全有能力捕捉到更大的獵物,其主要食物來源仍是魚和槍烏賊。鋸峰齒鯊通常按性別和體形分群。

基本信息

魚種檔案

圖片

中文名 鋸峰齒鯊
學名 Prionaceglauca
命名者 (Linnaeus,1758)
科中文名 真鯊科
科號科名 F029 Carcharhinidae
模式種產地 Eruopeansea
中國大陸名大青鯊
俗名 水沙、大翅沙、鋸峰齒鮫
世界分布 全球性
最大體長 385cm
棲息深度 0-350公尺
有毒魚類 否
經濟性 是
食用魚類 是
觀賞魚類 否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頗修長。頭窄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呈拋物線狀。眼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寬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短,通常僅局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稍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長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遠在胸鰭基底之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狹長,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深藍色;腹側白色;體無任何色斑。胸及臀鰭之鰭尖暗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鰭開展,背鰭及尾鰭上葉會露出水面,緩慢遊動。性兇猛,活動力強,對人們具有主動攻擊的危險性。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大洋性類等為食。

地理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中國台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圍網、誘籠、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經濟價值。肉質尚可,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上品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剩餘物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