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種檔案
中文名 無溝丫髻鯊
學名 Sphyrnamokarran
命名者 (Rüppell,1837)
科中文名 丫髻鯊科
科號科名 F030 Sphyrnidae
模式種產地 Massaua,RedSea
中國大陸名無溝雙髻鯊
俗名 氂頭沙、雙髻鯊、雙過仔、八鰭丫髻鮫
世界分布 全球性
最大體長 610cm
棲息深度 1-80公尺
有毒魚類 否
經濟性 是
食用魚類 是
觀賞魚類 否
棲息環境 大洋、礁區、砂泥底、近海沿岸、舄湖、礁沙混合區
形態特徵
體延長,側扁而粗壯。頭前部平扁,兩側特別擴展,形成很寬的錘狀突出,狀似廣闊之丫髻狀。吻部短而寬,前緣呈波浪狀,中央區顯然凹入。眼小,圓形,瞬膜發達。前鼻溝發育不完全,甚至沒有發育。口裂大,弧形;上下頜齒同型,側扁三角形,齒頭傾斜,邊緣具鋸齒,不具小齒尖。噴水孔缺如。第一背鰭高大,前緣略傾斜,鐮刀形,起點與胸鰭內角相對;第二背鰭中型,起點於臀鰭起點後方;腹鰭後緣稍凹入;臀鰭等大於第二背鰭;胸鰭中大,後緣略凹入;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棕色,腹部白色。背鰭上部具黑緣;胸、腹及臀鰭緣淡色。
棲所生態
棲息沿岸至外洋性之中表層魚類,亦常出現於大陸棚或島棚的水域,偶也見於內灣或舄湖區。具有洄游習性。胎生,每胎13-42尾幼鯊。肉食性,以其它軟、硬骨魚類及頭足類、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具攻擊性,對人類具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13-42尾幼鯊。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溫、熱帶水域。中國台灣北部及東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