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種檔案

中文名 低鰭尖鰭鮫
學名 Centrophoruslusitanicus
命名者 Bocage&Capello,1864
科中文名 尖鰭鮫科
科號科名 F035 Centrophoridae
模式種產地 Portugal,AtlanticOcean
中國大陸名低鰭刺鯊
俗名 棘沙、刺鯊、沙魚、尖鰭鮫
世界分布 全球性
最大體長 160cm
棲息深度 300-1400公尺
有毒魚類 否
經濟性 是
食用魚類 是
觀賞魚類 否
棲息環境 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稍粗壯延長,頭平扁而寬;尾粗短;尾柄無尾前凹窪;吻長稍大於眼徑,口前吻長相等或稍大於口裂寬而短於口裂到胸鰭起點之距離;眼大,長橢圓形,兩端尖;鼻孔頗小,幾乎橫列,外側位,前鼻瓣正三角形;鼻孔間距寬,比鼻孔長約二倍;口裂淺弧形,幾乎橫平;唇褶短,口側距一斜行深溝;齒式20-1-19/15-1-15,上下顎齒不同形,二行在使用;上顎齒三角形,較小,具一尖齒頭,邊緣光滑,正中齒直立,兩側齒向後漸傾斜;下顎齒較寬大,齒頭斜向口角;噴水孔大,半月形,位於眼睛後上方;鰓裂向後漸次增大;盾鱗不重迭;具一棘突,基板不規則方形,側視無細柄。背鰭二枚,各具一硬棘;第一背鰭低而長,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硬棘基底被皮膚包埋,僅露出尖端1/3,棘長小於鰭前緣;第二背鰭鰭高等於或稍大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為第一背鰭基底長的1/2~3/5,硬棘起點位於腹鰭內緣上方;第一背鰭基底末端到第二背鰭棘起點之距離約等於吻端到胸鰭基底中點之距離;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翹;上葉發達,後緣有一缺刻;腹鰭起點距第二背鰭較距第一背鰭近,前後緣連續呈半弧形,后角尖而微突;胸鰭中大,后角延長尖突,其末端伸越第一背鰭棘下方;外角圓,後緣稍凹。體紅棕色,腹部色淡。
棲所生態
主要生活於大陸棚和島嶼上層斜坡之大型深水鯊,棲息深度在300-1,400公尺間。主要以底棲硬骨魚為食,但也捕食小型狗鮫、頭足類及甲殼類等。卵胎生,每產1-6子。成魚至少160公分;雄成魚長72-128公分,雌成魚在88-144公分,剛產子鯊長約36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之大部分溫帶暖水域及熱帶水域。中國台灣則分布於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漁業利用
主要為底拖網及流刺網捕獲,一般被利用於鮮食或製成魚槳、魚丸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