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學名Notorynchuscepedianus
命名者(Péron,1807)
中文名油夷鮫
科中文名六鰓鮫科
科號科名029 Hexanchidae
模式種產地AdventureBay,Tasmania
大陸名扁頭哈那鯊
棲息環境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七鰓沙
棲息深度0-0公尺
食用魚類是
有毒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最大體長300cm 經濟性是
台灣分布北部
世界分布全球性
參考文獻台灣魚類志(沉等,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2001)、FAOSpeciesCatalogue,Vol.4Sharksoftheworld 水族館中有攻擊人的記錄。
英文俗名Seven-gilledshark,Sevengillshark,Seven-gillcowshark,Pacificseven-gillshark,Spottedcowshark,Tasmaniantigershark,Spottedseven-gilledshark,Broadsnoutedsevengill,Bluntnosesevengillshark,Cowshark,Broad-snout,Broadnosesevengillshark,
型態特徵
體延長,前部稍粗大。頭寬扁,尾狹長。吻中長,前緣寬圓。眼大,橢圓形,無瞬膜。鼻孔中大,近於吻端。口裂寬,弧形;下唇褶發達。兩頜齒異形;上頜無正中齒,每側6-8個,內側具大齒頭1個,外側具1-3小齒頭;下頜正中具一齒,中央齒頭無,兩側齒頭3,每側6齒,具5-6小齒頭。鰓孔7個。背鰭一個,小而後位,起點與腹鰭後端上方,後緣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尖突;胸鰭寬大,鐮刀狀,後緣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狹長,尾椎軸稍翹,上葉見於尾端,下葉前部具顯著三角形突出,中、後部間具缺刻。體背側灰褐色,散布許多不規則黑點;腹部、腹鰭及臀鰭淺褐色。
棲所生態
棲息於大陸棚或島嶼棚的近、外海底棲大型鯊類,一般棲息深度在80公尺附近,但最深可達570公尺,常出現在淺水域或內灣。主要以其它小型鮫類、小型硬骨魚類、甲殼類及烏賊等為食。卵胎生,一胎可產下約82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45-53公分。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除了北大西洋及地中海外之世界各溫帶及熱帶海域。本省北部海域曾發現。
漁業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鏢旗魚法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四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