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來
因國共內戰爆發,國民黨軍節節潰敗於中共解放軍。鑒於形勢,福建省政府1949年8月隨國軍從福州市遷駐金門。韓戰爆發後,解放軍曾多次進攻該地而未捷,而國軍亦無能力反攻。進而形成福建由兩政治實體割據一方的格局,台灣當局所轄之福建省主體即為金馬地區。由於金門西距廈門不到10公里,而東距台灣本島則有277公里。因此台灣當局於2001年1月1日起實施金馬小三通,金馬地區開始展開與中國大陸小規模的通商、通航和通郵。
歷史沿革
第二次國共內戰
抗日戰爭勝利後,福建各地中共組織一面發動和平民主運動,反對內戰;一面準備武裝在各地開展游擊戰爭。1947年,中共閩浙贛區委領導人和武裝力量分赴福建各地開展游擊戰,並發動反抽丁、抗征糧和打穀倉等民眾運動。並於6月18日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簡稱粵東支隊)。
1948年1月底 國民政府在廣東鬆口成立“閩粵邊區剿匪總指揮部”,以塗思宗為總指揮,對中共據點實行大規模的掃蕩。
1949年4月,解放軍在渡江戰役勝利後,乘勝南下,國軍兵敗如山倒。
1949年8月,福建省政府隨中華民國國軍由福州市遷駐金門縣。
1949年8月17日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十兵團司令葉飛攻占福建省省會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軍區。
1949年8月31日攻克晉江(今泉州);9月16日攻克平潭,;9月25日攻克龍溪(今漳州);10月10日渡海攻占大嶝島和小嶝島;10月17日渡海攻占廈門,並準備對廈門外海的金門島進行作戰。10月25日解放軍發動金門戰役,國軍擊退進攻的解放軍。福建省政府自10月由軍方全面接管,軍方全面接管沿海島嶼。實行軍管制度,停止金門、東山及馬祖的縣制,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
1950年3月首先成立金門及馬祖兩軍管區行政公署,代理原來的金門、連江、長樂、羅源、莆田等五縣實際轄區之政務。
1950年初,解放軍準備再進攻金門。解放軍進攻東山島。5月初,國軍從東山撤軍。
1950年6月韓戰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擊敗北韓,大舉越過三八線,進抵鴨綠江畔。中共中央軍委暫停攻台計畫,將主力部隊調往朝鮮,與美軍對峙。美國將台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並派遺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國民黨軍取得大量美援,藉機加緊在沿海島嶼進行游擊戰。
1952年10月,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官胡璉派軍於15日攻下南日島,隨後國軍悉數撤離該島。
1953年7月16日,韓戰停戰協定簽署前,胡璉率國軍,對位於福建和廣東二省交界處的東山島突然發起了登入進攻作戰。解放軍擊敗國軍,取得東山島戰役的勝利。戰役後,蔣中正不再派出成編制的部隊反攻大陸,反攻大陸軍事作戰行動至此告終。
實施戰地政務
1955年1月20日,福建省政府於金門正式恢復建制,並於馬祖設立閩東北行政公署,管轄連江、長樂、羅源3縣之政務。7月,閩東北行政公署改制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6年7月16日,國民政府令省政府移駐台灣省台北縣新店鎮辦公,並予以虛級化,負責研究有關“收復福建地區之重建計畫方案及對大陸福建地區廣播、閩僑聯繫、人才儲備與不屬戰地政務之一般省政工作。”,同時撤銷“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並將莆田縣屬烏丘暫歸金門縣管轄,羅源縣所屬東引島、西引島及長樂縣所屬東莒島、西莒島等島劃歸連江縣管轄。
1958年8月23日,解放軍炮擊金門、馬祖。後來中共放棄封鎖,宣布改採“單打雙不打”的方針,逐漸減少攻勢。期間除1965年間偶發的東引海戰、東山海戰和烏丘海戰之外,兩岸海空軍不斷有零星交手。
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國防部長徐向前發表聲明,停止從1958年開始對大金門、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島嶼炮擊,國共內戰大規模軍事衝突告一段落。
1987年7月台灣地區解嚴後,基於軍事考量,金馬地區仍實施戒嚴。同年8月21日3位金馬青年翁明志、王長明、陳振堅三人,到福建省政府前靜坐,揭開了金馬反戒嚴運動的序幕。經歷長期的陳情與抗爭,國防部於1992年11月7日“金門、馬祖、東沙、南沙安全及輔導條例”公布施行,終止金馬地區戰地政務,解除了金馬實施長達43年的戒嚴令。
撤銷戰地政務以後
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戰地政務終止,實施地方自治,金門、連江縣回歸民主憲政。派任原國防部指派的金門縣長陳水在、連江縣長曹常順為金門縣長、連江縣長,並將原來兩縣的諮詢代表會,改為臨時縣議會,代表會長、副會長改為議長、副議長,諮詢代表改為臨時縣議會議員。1993年,金門縣長、連江縣長也陸續恢復民選。12月,舉行金門縣、連江縣第一屆民選縣長選舉。
1995年1月,舉行金門縣、連江縣第一屆民選縣議員選舉10月18日,成立“金門國家公園”,成為台灣地區第六座國家公園。
1996年1月15日,省政府奉中央政府命令,從台灣省台北縣新店市(今新北市新店區)遷回金門辦公。
1998年,台灣當局全面進行省虛級化,福建省政府於法制上成為諮詢機關,不再具有地方政府的政治實權。
2004年2月3日,啟動金門-廈門航海線,開始“小三通”。
2007年5月21日,省政府原任主席顏忠誠於5月20日隨蘇貞昌內閣總辭後,新任行政院長張俊雄停止任命福建省主席及省府委員,只由省府第一組組長楊誠璽暫時代理,向精省、政府架構精簡化的方向努力。11月21日,任命行政院秘書長陳景峻兼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由中央政府官員兼任主席成現行模式,而省府之運作增設專任秘書長負責。
2012年7月7日,連江縣(馬祖)當地舉行是否開放博弈的公民投票,結果為通過。
行政區劃
國共戰爭末期,福建省的大部份區域被中共占領,僅實際管轄福建沿海的部份島嶼。各行政督察區均因其專員公署潰散而消亡。民國38年(1949年)8月2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於福州市成立;9月,省人民政府公布福建省行政區劃通令,全省劃分為福州、廈門2地級市及8專區。次年3月,8個專區依次更名為閩侯、福安、南平、建甌(同年改稱建陽)、泉州(同年改稱晉江)、漳州(同年改稱龍溪)、永安、龍巖。福建金馬時期
行政區域變遷1949年11月,金門縣政府被撤銷,改依金門各駐軍轄區劃分為金東、金西、烈嶼三區,各設民政處管轄地方行政,三個民政處下共轄城廂、金城、金盤、滄湖、碧湖、金沙、烈嶼、古寧、瓊浦等九個區公所。
1950年3月,金東、金西、烈嶼三區民政處合併改設為“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轄區除金門外,兼轄福建以南中華民國政府控制之島嶼。12月15日,馬祖列島成立“馬祖行政公署”,以島為單位,分設南竿、北竿、白肯、東涌、四礵、岱山、西津、浮鷹等八區,每區設區公所。
1951年,金門軍管區劃設金城、金寧、金湖、金沙、金山、烈嶼等六個區,各區由區公所治理。
1952年放棄馬祖行政公署的四礵、岱山、西津、浮鷹4區,餘下4區則依原縣恢復建制。
1953年2月,金門軍管區行政公署撤銷,恢復金門縣政府建制,並將原來的六區改制為鄉鎮,同時代管莆田縣的烏丘鄉。3月,南竿、北竿兩區改為鄉,並以該2鄉恢復連江縣建制,8月改馬祖行政公署為“閩東北行政公署”,9月白肯區劃分為白肯鎮及東肯鄉,並恢復長樂縣建制,由閩東北行政公署就近督導連江、長樂、羅源3縣之政務。
1954年3月,改東涌區為鄉建制,並於其上恢復羅源縣建制。
1955年1月20日,福建省政府於金門正式恢復建制。7月,閩東北行政公署改制為“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56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決定在福建省金馬地區實施戰地政務,由金門、馬祖兩地“防衛司令部”下設“政務委員會”負責地方行政,7月16日,“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及“馬祖地區防衛部政務委員會”成立,實施軍政一元化體系,原有的各縣政府權力虛化。撤銷福建省第一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並將莆田縣屬烏丘暫歸金門縣管轄,羅源縣所屬東引島、西引島及長樂縣所屬東莒、西莒等島劃歸連江縣管轄。
1959年,金門縣增設金瓊鄉,金湖鄉改制金湖鎮。
1965年,金門縣撤置金山鄉及金瓊鄉。
1969年1月,金門防衛司令部政務委員會改名為“金門戰地政務委員會”,直屬國防部,並將部份業務移交金門縣政府掌理,軍方逐漸淡出地方行政體系。
1971年,西犬、東犬改名為西莒、東莒,併合並為莒光鄉。
1992年11月7日,金馬地區終止戰地政務,金門縣政府及連江縣政府恢復實際治理權。
現今行政區域
地理、自然
管轄範圍
國共戰爭以前,其省域與清代及今日的福建省相似。民國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積為120114平方公里。光澤縣曾於民國23年(1934年)6月劃歸江西省管轄,民國36年(1947年)6月復來屬。東濱台灣海峽與台灣省相望,北鄰浙江省,西界江西省,南接廣東省。自民國38年(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福建省實際管轄範圍僅包含馬祖列島(原分屬羅源縣、連江縣及長樂縣,現皆由連江縣管轄)、金門群島(金門縣)及烏丘嶼(莆田縣,現由金門縣代管),土地面積僅180.4560平方公里。
特殊生態
金門縣金門島-歐亞水獺(列入瀕臨絕種動物名單)、亞洲小爪水獺(零星發現過腳印)、鱟,並有紀錄多種鳥類,如戴勝、黑面琵鷺、叉尾太陽鳥等。
烈嶼-歐亞水獺
連江縣
馬祖列島-黑嘴端鳳頭燕鷗、白眉燕鷗、紅燕鷗、蒼燕鷗、鳳頭燕鷗、黑尾鷗、岩鷺、插尾雨燕
人文
人口
以下依據中華民國實業部《中國經濟年鑑》(1934年出版)、內政部統計司編《民國十七年各省市戶口調查統計報告》(1931年出版)、主計處統計局編《中華民國統計提要》(1940年出版)、中華民國年鑑社編《中華民國年鑑》(1952年出版,頁19-21)所提供的人口數據:調查年代 | 戶數 | 人口 | 男性 | 女性 | 每戶平均人口 | 性別比例 |
---|---|---|---|---|---|---|
1912年 | 3,012,000 | 15,849,000 | 8,908,000 | 6,942,000 | 5.26 | 128.30 |
1928年 | 無 | 10,071,000 | 無 | 無 | 無資料 | 無資料 |
1936年 | 2,265,000 | 11,756,000 | 6,761,000 | 4,994,000 | 5.19 | 135.37 |
1947年 | 2,448,000 | 11,143,000 | 5,771,000 | 5,372,000 | 4.55 | 107.44 |
隨國民政府來台人數,據中華民國內政部戶政司於1990年普查外省籍人口按本省籍分的資料,原福建省籍在台人數為41萬4163人,占外省籍269萬4917人口當中的15.37%,為外省籍中比例最高;其中福建本部為36萬4507人,占原福建省籍的88.01%,金馬地區為4萬9656人,占11.99%。
居民
台灣當局福建省現有管轄範圍境內的居民幾乎全為漢人,分為金門島與烈嶼的閩南人、連江縣的閩東人(又稱福州人)以及烏丘雙島的莆仙人三種。人口以閩南人占為多數,超過八萬人,而閩東人則有約一萬人,居於劣勢的莆仙人僅約500人。語言
除了國語外,閩南人則使用與台灣本島相同之閩南話,惟某些細節仍有小差異,但可以相通。閩東人則使用閩東話,當地又稱平話或是直接稱馬祖話、福州話。人數最少的莆仙人則使用莆仙話,當地稱為烏丘話,並融入當地戰地文化。目前惟烏丘並無學校,所以並無鄉土語言教學,處境堪憂。
教育醫療
福建省(金門、馬祖)缺少高等教育。由於台灣當局對於中國大陸地區學籍之認可有限制,學生多赴台灣本島就讀大學,極少部份選擇至廈門求學。另外,近來金門、連江二縣皆有意願在縣境設立大學,金門技術學院在民國2010年8月1日升格為金門大學,成為金馬地區第一所高等學府。金門縣期望在未來,將金門打造成大學島,並邀台灣島上20多所大學,前來設分校。除銘傳大學設有金門校區外,國立高雄大學亦於同年6月1日成立金門校區,目前只提供EMBA班。連江縣則希望設立一所新大學,目前有銘傳大學設立的碩士在職專班,及國立金門大學設立的馬祖分班。
大專院校
金門大學銘傳大學金門校區
高雄大學金門校區
台灣首府大學二技專班
高中職
金門高級中學金門高級農工職業學校
馬祖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