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金華九峰山風景名勝區坐落在婺城區湯溪鎮境內,屬浙江省級風景名勝區,分九峰岩和桃花源兩大景區。九峰歷史悠久,東漢龍丘萇,東晉葛洪仙,南齊徐伯珍、宋菩提達摩,唐徐安貞,五代貫林,元黃公望等名流高士均在此留下了足跡。特別是東晉陶淵明游浙之西湖,雅愛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後歸攜眷屬而居於九峰之麓,地隸浙之東陽(東陽郡)、又號東陽隱士之後,金華九峰山名聲大振。
金華九峰山四壁峭立,高低錯落,遠望形如芙蓉,近看狀若蜂巢。這裡溝壑峽谷遍布,溪、泉、瀑、潭橫生。3個龍潭串在一個峽谷之中,波光粼粼,飄葉入水,猶如大海載舟。龍潭水四季不涸,潭深水綠,晝與青山花鳥為朋,夜與皓月繁星為友。每當雨後天晴,群山如黛,水霧積成飄忽不定的雲海,高出雲海之山,則如潭邊之石,朦朧而無形。霧海空朦,山與樹相生,天與地相齊,猶如崇山峻岭間的一片神秘之地。九峰景觀可謂集雁盪之奇,桂林之秀,廬山之峻,華山之險於一體,像一朵奇葩開放在浙江中部。
金華九峰山自然景觀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地野,寺廟、古建築、遺址、古墓、石刻、神話傳說豐富。游九峰山水,山水之樂,醉於自然而忘我,品覽九峰文化,更勝讀五千年滄桑史而不倦。金華九峰山現有自然、人文景物景觀80多處,相互輝映,溶為一體。
九峰禪寺建於南朝天監年間,已有1500餘年。樓房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巍然聳立。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寶殿、胡公殿、鐘鼓樓、觀音閣、天王廟等建築和佛像百多尊。方圓幾百里的遊人香客慕名而來,傳說農曆八月初一到九峰遊覽,能見天門洞開。
金華九峰山東南側有石磨,北側大櫃,西側有石夜壺,均為天作之成,龜守大門如入雲中之路,神龜守衛著凡人嚮往升天之門。點將台記敘著北宋兵部侍郎胡則出征點將的故事。仙椅置於懸崖峭壁間,千百年而不朽。更有“高台朝佛寺,明鏡照心田”的鏡台奇觀。呂洞賓停轉石磨降冰雪、鐵拐李仗義點化牛頭峰、朱元璋遇難九峰山等等膚炙人口的傳說讓人如人仙境。
歷史
金華九峰山又稱龍丘山,九岩山,系仙霞嶺山脈,括蒼山余脈,面積10.38平方千米,共有景點80多個。九峰山屬丹霞地貌,有大小馬峰、馬鍾峰、飯甄峰、芙蓉峰、壽桃峰、箬帽峰、牛頭峰、達摩峰,奇峰共九,遠望似芙蓉,近看如峰巢,峰巒嵯峨疊嶂,壑澗峽谷深邃,溪,泉,瀑,潭清洌。龍潭水深碧綠,四季不涸,兼有寺廟亭台樓榭等古建築,歷史上的九峰岩在中國的歷史舞台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名山。
“自來賢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觀之樂,必於九峰”。《後漢書·郡國志》云:“東陽記縣龍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遠望盡如蓮花,龍邱長隱於此,因此為名。其峰際復有岩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
九峰山文脈久遠。歷代的名流高士都在此留下了足跡。東漢龍丘萇,東晉葛洪(道家),南朝宋徐伯珍,達摩禪師,唐徐安貞,五代貫休,元黃公望等名流高士,在此求學,布道,傳經,留下足跡和佳話。
西漢與嚴子陵為友的名士龍丘萇隱居於此,因此叫龍丘山;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並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朝宋元嘉年間(424-453),徐伯珍遷居九峰山,建“安正書堂”,“築室講學,授徒千人”,成為浙中最早的儒教中心。南朝梁天監元年(502),東土禪宗第一始祖嵩陀僧達摩始建九峰禪寺,九峰中有一主峰就以其取名達摩峰。唐徐安貞自幼讀書於九峰山,神龍二年(706)中進士,官至吏部尚書,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後人於九峰寺建“三賢堂”,尊“龍丘萇,徐伯珍,徐安貞”為三賢,合祀供奉,與胡(則)公祠一樣,香火長盛不衰。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住持。元畫壇魁首黃公望畫下了“九峰雪霽圖”,現珍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明代太常卿鴻臚寺卿胡森,自號“九峰”,留下許多石刻真跡。近代余紹宋也有“龍丘山圖”傳世,今收藏於省博物館。
景觀地貌
白堊紀火山岩沉積沙礫岩構造,奇峰突兀,壑幽谷深,似鬼斧神工。近觀山峰巍峨,巧石生輝;舉頭仰望,白雲悠悠,鷹擊長空。綠樹黛山,斷壁山崖,在霞光的映照下,光彩奪目,山峰幻影無比,正如有詩所云:“南望參差九點峰,青天削出翠芙蓉”。金華九峰山不僅有險峻的山峰,奇異的怪石,更有平如鏡、水如銀的深潭湖泊。龍潭,夾峙在群山之中,涓涓泉水流,陣陣漣筋歡,恰似綠色林海中鑲嵌著一塊溫潤的碧。龍潭水深不可測,龍吟瀑如少女飄然而下的秀髮。九峰禪寺前,則有珠簾從達摩峰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走進金華九峰山給人一種純自然美感,山、林、水、石皆是。林緣線,看的整齊劃一,有的參差錯落,有一種音律美和節奏美感。春華、夏蔭、秋實、冬骨周而復始。翠竹搖曳,微風吹過,竹葉婆姿;陽光照耀,斑斑點點,猶如一幅絕妙的風景畫面。有時萬籟俱寂,只剩鳥鳴蟲唱;有時瀑喧溪吟風吹,颯颯作響,好首一大自然的合奏曲,猶如進入童話世界,可謂“下塢攀竹垂翠海,風搖盡掃俗塵憂。”登上山巔,一覽眾山小,遠處阡陌縱橫的長田,星羅棋布的湖水,炊煙裊裊的村莊房舍盡收眼底,好一派雄奇偉峻、寬曠絕奇的景色。
景點由來
金華九峰山引來許多文人雅士到此隱居講學,名仙到此修道煉丹。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並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齊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書徐安貞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主持。元畫壇魁首黃公望畫下了“九峰雪霧圖”,現珍藏北京歷史博物館。明代太常卿鴻腫寺卿胡森,自號“九峰”,留下許多石刻真跡。因此,《湯溪縣誌》云:“自來賢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觀之樂,必於九峰”。
九峰岩
九峰岩距金華約30公里,距龍游約20公里。春秋時,姑蔑國置國都於其山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立太末縣,縣治亦置於此。而龍游又是以龍丘山得名,見《舊唐書》“龍丘,漢太末縣,屬會稽郡。晉置龍丘縣,以山為名”。到吳越時,錢鏐以“丘”為墓,不祥,才改龍丘為龍游,見《龍游縣誌》。九峰岩(龍丘山)原是龍游的轄區。九峰岩(龍丘山)第一次劃到龍游縣治之外是在明朝,明成化7年(1471年)分金華,蘭溪,龍游,遂昌建湯溪縣,見《明史》(志第二十,地理五)“湯溪府西南,成化七年正月析蘭溪、金華、龍游、遂昌四縣地置,南有銀嶺,西北有縠江,即信安江(衢江)”。其中龍游的那部分就包括龍丘山,從此九峰岩便一直為湯溪縣所轄。
達摩始祖圓寂之地—九峰寺
據《萬曆金華府志》曰,湯溪縣南九峰山下的九峰教寺,嵩頭陀在天監間亦嘗卓錫。《嘉慶義烏縣誌》卷二《山龍華山》,謂山頂有磬石鐘岩,相傳僧達摩練法於此。
據專家考證,中國佛教禪宗創始人菩提達摩,在面壁九年以後,從嵩山達到浙江烏傷(今義烏),之後到湯溪建了龍丘岩寺(即今九峰禪寺),達摩圓寂後,湯溪村民按當地“懸棺葬”風俗,在九峰禪寺前最高峰的岩壁山開岩縫,將其遺體置於其中,為表達對達摩的無比尊重,村民將九峰山的主峰命名為“達摩峰”。九峰禪寺、達摩像、達摩亭等景點都與這個傳說有關。九峰禪寺建於南朝天監年間,已有1500餘年。樓房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風雨莫及,巍然聳立。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寶殿、胡公殿、鐘鼓樓、觀音閣、天王廟等建築和佛像百多尊。方圓幾百里的遊人香客慕名而來,傳說農曆八月初一到九峰遊覽,能見天門洞開。九峰禪寺前,則有珠簾從達摩峰頂紛紛揚揚散落,“一泉飛自半山間,如瀉珠鞏見雨天;不比轟雷強作勢,晴春灑漫裊蒼煙。”
《善慧大士錄》(《新纂大日本續藏經》六十九卷)中有《嵩頭陀法師傳》,其內容大致如下:嵩頭陀名達摩,不知其為何國之人,樵夫最初發現他,是在雙林之北四十里的香山之中。被樵夫發現之前他在香山之中似乎已經隱居很久了,但究竟有多久,沒人知道。後來與梁常侍樓偃相遇,在樓偃等人的幫助之下,建了一座香山寺,頗多神異。之後,於梁普通元年(520年)離香山南遊,至余山(當是烏傷一帶的山名),欲渡江(當是指東陽江),而江水泛濫,船家不肯擺渡,於是達摩便把傘布於水上,手把鐵魚磬,截流而渡(後世有達摩“一葦渡江”的傳說,應當就是由此發展演變而來的)。渡江之後,南至稽停塘下,見傅翕於沂水中(不是山東的沂水)捕魚,遂發其“神妙之跡”(點破其宿因),並指示其修道之所——松山雙林,然後至萊山(當在烏傷與金華之間),建萊山寺,又西至金華建龍盤寺,法師又於西行至龍丘界,望見南山岩勢孤秀,又曰,此亦可以置寺矣,因居止其中,建立蘭若,後號此為龍丘巖寺。寺成後.法師更西行,入萬善山口,見山盤勢紆,又欲置立精舍......號曰離六塵寺......法師又西行至孟度山,此山先有白鹿,及常聞鐘磬之響,更於此地置立精舍,號三藏寺,始,法師發跡置香山寺,及此凡七所,得山川之形勝,黑白供養,逮今猶然,三藏事畢,法師卻還龍丘巖寺,及入滅。《善慧大士錄》中暗示嵩頭陀滅於天嘉五年(564年)。
淵明三徑
據歷史記載,陶淵明曾隱居九峰山。專家考證,晉代大文學家陶淵明曾游浙之西湖,雅愛山水之秀,自新安而睦而金而九峰,後歸攜眷屬而居於九峰山麓,地隸浙之東陽郡,又號東陽隱士之後,九峰山名聲大振。陶淵明的《桃花源》詩以及名句“採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從中可找到九峰山的影子。“淵明三徑”至今猶在,故又稱“九峰桃源”。
遊覽貼士
金華九峰山交通:
自駕車
距金華市區28公里,與金華縣湯溪鎮相依,自駕車沿杭金衢高速至金華西口子下見景區指示牌即可。
長途車
從金華汽車南站出發,坐到湯溪的長途車,大概40分鐘以後就到了,下車就地找一個當地的小麵包車可以一直送到九峰山入口處,大概八公里多點。最好能要司機的手機號碼,省得出來的時候沒有車回去。
最佳旅遊季節
最佳旅遊季節可算是春秋兩季,金華在浙江境內是夏天最熱、冬天最冷的城市。
金華旅遊風景區
介紹金華地區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旅遊度假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