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明初,金川河作為京城運輸航道,有小型運糧船隻進城,河道東達獅子橋,南至陰陽營,西抵古平崗。明代修都城始分金川河於內外,水面逐步縮小,但其位置與現今河道無大出人;其下游匯水面積達59.32平方公里,其中玄武湖水系包括太平門以東紫金山溝、唐家山溝、新莊溝等,匯水面積33.198平方公里。
解放前,河道彎曲段較多,淤塞嚴重,泄洪能力不足,汛期淹水成片,特別下關區四所村、五所村及鼓樓區三牌樓、薩家灣一帶水澇災害嚴重。解放後,南京市人民政府多次分段疏浚,開挖新河段,使部分主流河段改道。修建堤防,興建大小橋樑水閘31座。同時,進行全流域治理,疏浚玄武湖,治理南十里長溝,建成大型引水工程,不斷改善金川河水系面貌。
河流水系
內金川河匯水面積18.269平方公里;外金川河匯水面積為5.27平方公里。內金川河,分為主流、老主流、中支、東支、西支和北支,長9317米。
外金川河出節制閘後匯中央門護城河、南十里長溝、玄武湖等來水。流經引水渡槽、長平路橋、滬寧鐵路涵、水關橋,受二仙橋溝、老虎山溝來水,過長江大橋回龍橋至寶塔橋入江。長2898米,河面寬36—50米,河底標高4—5米,設計流量40立方米/秒,砌築駁岸(單側)3200米。
金川河主流改道,從三牌樓導橋以下,經薩家灣、老金川門、四所村、曉街一段,1958年新開河道總長2095米,其中自東瓜圃橋向北至城牆根,新挖河道長865米,河底寬7米,河底標高6.3—5.5米,邊坡1:2,縱坡3‰,設計流量28立方米/秒,挖土方4.7萬立方米,投資33.27萬元。自老城牆基向北經安樂村至鐵路涵與原河道相接,長1230米,設計河底寬12米,河底標高5米,縱坡7‰,流速0.6米/秒,設計流量40萬立方米/秒,完成土方10.5萬立方米,其中挖河土方5300立方米,築堤土方5200立方米。堤頂標高11一11.5米,頂寬2—3米,內外坡為1:2,兩岸防洪堤長5240米,西堤加砌塊石護坡至標高8.5米。金川門外經曉街到鐵路涵的老河道,在新河道竣工後已經填沒,主流河段自瓜圃橋至中央路長776米,僅做過多次清疏。
為防止江水倒灌,於城牆基處新建3孔節制閘一座,設計流量28立方米/秒。1959年又在節制閘西側(護城河)建兩孔分洪閘一座,設計流量20立方米/秒。當內金川河節制閘關閉分洪時,城內雨水通過分洪閘分洪人護城河,利用新建金川門泵站排入外河。老主流自新建的瓜圃橋經福建路涵閘人鐵路北街涵、大石橋,受西支來水,過妙峰庵涵、老金川門閘至西北護城河,長1298米,河面寬10----18米,河底標高6—7米,河岸護砌(單側)404米。平時向東排水人新主流,雨季分洪人下關護城河。
為了控制主流、老主流及西支來水流向,1966年,在老金川門和福建路河道上各建節制閘一座。老金川門閘(兩孔),平時關閉,雨季則敞開分洪入護城河。當金川門泵站引水人玄武湖時,老金川門閘關閉,以免城內河道污水帶入引水泵站。當西支老主流分洪入護城河時關閉福建路涵閘,平時敞開。中支自北京西路涵北口經寧海中學過西橋、化學廠橋、大方巷橋、陳家巷橋、山西路橋、山西新村橋、人和街橋、南京電子管廠蓋溝、中山北路橋,穿越建工學院、新模範馬路橋、斜橋、草橋,在南京郵電大學(原郵電學院)北側入主流,長2525米,匯水面積4.56平方公里,河面寬14--10米,河底標高6--8.7米,砌築駁岸3010米(單側)。自華新巷至北京西路涵,原有河溝長332米,已改為管道和蓋溝。東支自丁家橋涵經鐵道醫學院、新模範馬路橋至測繪儀器廠東側入主流,長1220米,匯水面積1.3平方公里,河面寬11—16米,河底標高6.1至6.6米,砌築駁岸(單側)60米。上遊河段(獅子橋經湖南路省軍區大院內至丁家橋涵口)長459米,已埋設管道。西支自回龍橋國小前經南師附中過察哈爾路涵,繞越省郵電管理局,以~2000毫米管道穿過中山北路經政治學院內管道至薩家灣涵入老主流,河長1145米,匯水面積1.36平方公里,河面寬7--9米,河底標高6.5---6.1米,護砌(單側)2200米。上遊河段自虎踞北路到回龍橋,長331米。於1985年建成蓋溝(寬3.3--4米,溝底標高10.66---9.7米)。北支自蔡家橋西口至吳家橋入主流,長263米,河面寬2---6米匯水面積0·69平方公里,河底標高6.5—7.5米,護砌(單側)526米。上游紫竹林河段197米,已埋設管道。
內流區河流
內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發育在封閉的山間高原、盆地和低地內,支流少而短小,絕大多數河流單獨流入盆地,缺乏統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數為季節性的間歇河。溫馨提示:“郭勒”是河流的意思,大家在創建詞條時XX郭勒搜不到的話可用河代替一下,如:高力罕郭勒搜不到資料時試找高力罕河,但切記仔細辨別郭勒與河是否講述的是同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