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概況

河流歷史
上世紀60年代初,在湖泊周圍發現恐龍化石後,一直沉寂的湖泊自90年代後漸漸復活。《瑪納斯水利志》載:“建國前,常因洪水沖壞龍口、堤壩,造成水災。形成了‘水小不夠用,水大不能用’的局面。”自1950年1月,瑪納斯河的綜合治理多由兵團農八師完成。90年代以來的節水努力,全面改善了北疆的生態環境。瑪納斯河流過了和靜縣、瑪納斯縣、沙灣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流過了戈壁明珠石河子市,流過了古老的石油城克拉瑪依,澆灌著20.4萬公頃的土地。在1.07萬平方千米的流域裡,每一顆石頭都在講述她的歷史,每一個生命都不能離開她的乳汁。人們把她送進水泥石頭砌成的“河道”里,把她引向高處,利用她的能量,建起了一座座水電站。從紅山嘴山口逆流而上,已經實現了梯級開發。在天山分隔出來的北疆,這是最大的一條內陸河流,儘管年徑流量只有13億立方米。在《元史》中,第一次出現了“馬納思河”。進入乾隆盛世時,沿河兩岸才開始農耕。遊牧是河流給予先民的豪情,長達千年的遊牧也同樣陶冶了河流,奔流的姿態就是馳騁的姿態。在中下游開始民屯軍屯的時候,在上游的山區,仍然有哈薩克嘹亮的牧歌。乾隆年間設縣後,河流就成為一道瑪納斯城的屏障。西去東往的客商官兵,都要經過這條河流。在這條水流中,你會嗅到先民的血性,看到先祖的脊樑。歷史上的大月氏人、烏孫人、塞人、匈奴人、丁零人和漢人,他們說著自己的語言,穿著自己的服裝,有自己的吃法和玩法,惟一相同的是他們都不能離開這條河流。這是先民的幸福和歡樂。
書籍記載

河流流域
瑪納斯河在進入“金版玉底”之後,流過闊爾墩,至鐵布散,流入蘆草溝。我曾經去過蘆草溝,一座公路橋架在山谷里,從盤山路上俯看下去,耳朵里是河水衝擊山石的轟鳴,很是驚心動魄。不遠處,瑪納斯河已經流出了森林草甸。出大窪地和紅山嘴,瑪納斯河就徹底地衝出了山地。瑪納斯河出紅山嘴山口約10多千米,河道寬而散漫,主河道游移不定。1842年11月24日,林則徐在其日記中說:“……—十里有瑪納斯河,車馬涉過。是河本極寬深,今值冬令水弱,河流隔為三道,其深處猶及馬腹,夏令不知如何浩瀚矣。”許多年過去了,瑪納斯河的這一段變化不大,一直也沒有渡船。他們所坐的過河工具,有文字說是水車,有文字說是六根棍車。不管怎樣,這車是不同與一般馬車的,高大得多。現今的河道寬度和那時沒有多大差距,惟一的區別是沒有水。即使有水,也是一小股,沒有河的氣勢。過了瑪納斯縣城之後,瑪納斯河先向西,後向北,養育出幾千畝的紅柳林後,經小拐、中拐、大拐,進入準噶爾盆地西部最低處,終結了自己的一生。在瑪納斯河最後掙扎的地方,原本是個湖。
河流評論

故事傳說
那些氤氳在雲朵和湛藍天空里的冰川,是瑪納斯河的源頭,一條河流的生命由此開始。瑪納斯河逶迤在群山之間,由東南轉向西北,繼而拐向北方,柔腸婉轉地進了沙漠。她走到哪裡,哪裡就綠了,有獸有鳥還有無鱗的高山魚。瑪納斯河流經的一段地方,被人們稱為“金版玉底”。金版是緣於河床及兩岸出產的金子。一些清代開掘的淘金洞,在歲月的風塵里,默默訴說著黃金夢想的故事。“玉底”則是河床底蘊藏了大量的碧玉,清代乾隆年間曾設玉廠。黃金好像沒了,然而玉沒有絕,仍有人背了水壺乾糧在河床里尋覓。1986年,第六屆全國工藝品百花獎展覽期間,碧玉山《石刻聚珍圖》榮獲珍品一等獎。誰能想到這重達1.1噸的墨綠色優質碧玉就來自遙遠的新疆瑪納斯河。
內流區河流
內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發育在封閉的山間高原、盆地和低地內,支流少而短小,絕大多數河流單獨流入盆地,缺乏統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數為季節性的間歇河。溫馨提示:“郭勒”是河流的意思,大家在創建詞條時XX郭勒搜不到的話可用河代替一下,如:高力罕郭勒搜不到資料時試找高力罕河,但切記仔細辨別郭勒與河是否講述的是同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