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烏魯木齊河發源於北天山天格爾II峰,出山口後至烏拉泊流向正北,穿越烏魯木齊市區至米泉縣北部東道海子。河流總長214千米,流域面積5803平方千米。年徑流量2.37億立方米。
出山口後河流匯集南山、東山及頭屯河的水量合計5.96億立方米均被全部引入渠道和水庫;烏拉泊水庫以下原河道已改建成河灘公路,河水由和平渠輸往下游。
沿河建有烏拉泊、紅雁池、八一、猛進四座水庫,總庫容1.8億立方米。
水文特徵
流域水系
烏魯木齊河流域由烏魯木齊河水系和東山水系組成,烏魯木齊河水系包括南山的烏魯木齊河和10條小河。東山水系包括源於東山的水磨溝、蘆草溝、鐵廠溝、白楊溝等15條小河和山泉。流域內較大的河流有烏魯木齊河、板房溝、小東溝、水磨溝、鐵廠溝。
降水特徵
烏魯木齊河流域內水汽主要來自於西北,由於地勢南高北低,有利於水汽沿坡面抬升凝聚成雲致雨,受特定地形和氣候條件的影響,降水量在山區、平原區及沙漠相差大,主要集中在高中山帶,白楊溝以上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0mm,而躍進橋和英雄橋以上山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01.6mm和538.2mm,越往平原和沙漠區降水量越少。
降水量年內分布不均,最高值出現在夏季7月份,最小值出現在1月份。1月份均在10mm以下。夏季降水量最大。烏魯木齊和昌吉夏季降水量略低於春季降水量;冬季降水量最小,但有一個冬季降水量最大帶,是海拔1000m以下的區域,高山區是冬季降水量最少的區域;春季降水量從平原至高山均有明顯增加,高山區降水量為冬季的近10倍,中山帶為冬季的6倍多,低山區僅有2~3倍;秋季降水量比春夏季普遍減少,中山帶形成了最大降水帶,而高山平原區低,呈兩頭小,中間大的梨型分布。
徑流特徵
烏魯木齊河是一條冰雪融水、降雨及地下水混合補給的河流,其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44&108m3,年最大徑流量為3.44&108m3,年最小徑流量為1.75&108m3,最大最小年徑流量的比值為1.96,6~9月徑流量為1.9億m3,占年徑流量的79%,而灌溉季節4~5月徑流量僅占年徑流量的9%,其徑流組成大致為,冰川融水占12%,融雪水占37%,降雨占36%,地下水占15%。
地理環境
地理
烏魯木齊河流域位於天山北坡中段、準噶爾盆地南緣,介於東經86#45∃~87#56∃E和北緯43#00∃~44#07∃N之間。流域南起烏魯木齊河上游天山山脈依連哈比尕山分水嶺,北至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東道海子,西接頭屯河流域,東到柴窩堡窪地及米泉縣的東緣。
氣候
流域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南部海拔高度2000m以上的山區年平均氣溫2%,降水量500mm,蒸發量953.4mm;;北部年均氣溫5%-7%,降水量150mm,蒸發量2200mm.烏魯木齊河流域面積不大,主要依賴降水和裂隙泉水,其主流大西溝為古今冰川補給河流。
烏魯木齊河流域年平均氣溫隨海拔高度而變化,溫差大,寒暑變化劇烈,冬季有逆溫層出現。在高山,高原區域氣溫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減少。在平原前山至沙漠區域,,卻出現逆溫現象。
特色物產
烏魯木齊是離海洋最遠的城市。20世紀80年代中期,烏河人在抓好水利建設的同時,利用紅雁池發電廠溫流水開展工廠化流水養殖羅非魚,在紅雁池水庫建成了東南亞最大的羅非魚和特種水產養魚,紅雁池水庫成為自治區首府最大的商品魚生產基地,年產活魚1300噸。同時,他們還利用烏拉泊水庫壩滲水養殖虹鱒魚,建立了年產虹鱒魚50噸的烏拉泊養鱒場。
紅雁池水庫開展水庫網箱養魚和水庫養魚,活魚產量占烏魯木齊魚產量的50%以上。通過20年的發展,養殖淨水面積不斷擴大,現在養殖的品種有:草魚、鰱魚、鱅魚、羅非魚、鯉魚、淡白水鯧、鬍子鮎、虹鱒魚以及其他水產品等。
旅遊資源
烏魯木齊河可為遊人提供遊覽3個主要的景觀區域,沿渠由北向南依次為水景展示區,濕地展示區和原始生態水景區。
水景展示區
作為整個區域的主景區設定在珠江路口,面向人流量較大且視野較為開闊的珠江路立交橋,該處設計了三道大的跌水及一個船型親水平台;
濕地景觀區
位於渠線的中段,自然堆砌大小卵石形成多個小的跌水,設定了親水步道、台階、水中汀步等設施,為遊人及附近居民提供與水的交流空間;
原始生態水景區
位於大寨匣附近,水體引入形成大的水面及淺灘濕地等景觀,配以蘆葦的種植,營造特色濕地景觀區域。
開發利用
調水工程
烏魯木齊河是烏魯木齊市的主要水源,經過近百年的開發利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的治理,建成了承載近百萬畝農田灌溉、百萬人口生活供水的混合型烏河灌區。通過興利除害,興建了引水、輸水、蓄水、配水、管道供水等一大批骨幹水利工程,形成了相互聯通、互相調節、聯合運行的格局。“八五”期間,烏河水土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引進高技術發展多種經營,努力增加水利經濟發展後勁,烏魯木齊河的水利事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
經過長期的辛勤耕耘,烏魯木齊河水利工程由過去的單一化向科學化、信息技術化方面邁進。烏河水利工程主要有南山山區“費爾乾式”引水樞紐;青年渠總乾渠;烏拉泊水庫;紅雁池水庫;和平渠;東線、西線城市供水工程;乾河子水源地(機井19眼)等9個大型水利工程,緩解了首府烏魯木齊水源緊張,同時也為烏魯木齊市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開閘放水
2009年以來,烏魯木齊河都進入枯水期,水源補給嚴重不足,同時烏魯木齊生產、生活用水是劇增,為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從2011年起,這條"母親河"首次出現斷流,而且一斷就是兩年。2012年7月17日,乾涸了近兩年的烏魯木齊河正式開閘放水。此次擔任放水任務的烏拉泊水庫和紅雁池水庫,將按照每秒1立方米的流量進行輸水,預計一天輸水達8萬多立方米,相當於40多個50米長、25米寬、1.5米深的正規游泳池的蓄水量。
內流區河流
內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發育在封閉的山間高原、盆地和低地內,支流少而短小,絕大多數河流單獨流入盆地,缺乏統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數為季節性的間歇河。溫馨提示:“郭勒”是河流的意思,大家在創建詞條時XX郭勒搜不到的話可用河代替一下,如:高力罕郭勒搜不到資料時試找高力罕河,但切記仔細辨別郭勒與河是否講述的是同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