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林河原名霍林郭勒,建國前霍林郭勒市境為 興安盟科右中旗轄區,建國後為通遼市扎魯特旗轄區,1976年國家決定開發建設全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霍林河露天礦,1985年國務院批准成立霍林郭勒市。大量事實表明,霍林郭勒市具有諸多的資源優勢,是一塊亟待開發的寶地。今後,霍林河人將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不斷完善有關政策法規,提高辦事效率,竭誠為廣大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願意與廣大國內外投資者,在更廣闊的領域謀求新的經濟合作與友好交往,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簡介
霍林郭勒市位於通遼市西北端,大興安嶺南段,東、南、西南與通遼市,西、西北、北和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交界,北距蒙古國直線距離120公里。霍林郭勒因有大面積儲量豐富的煤炭資源而著名,近年來迅速崛起的煤電鋁巨型工業,使其成為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地理坐標為東經119°15'-119°46',北緯45°23'-45°40',共轄珠斯花、莫斯台、寶日呼吉爾三個街道辦事處,達來胡碩蘇木和沙爾呼熱鎮,12個行政村。全市總面積58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霍林郭勒市地處大興安嶺南段西翼脊部,處在東北亞晚中生代的斷陷帶,是巴音胡碩至二連盆地群東部的一個代表性含煤盆地,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地形分為丘陵山地、堆積台地和沖積平原。丘陵山地是霍林郭勒市地形的主要特徵,四周均有分布。西北部尤為突出,多為火山岩組成的中低山,海拔在1100--1300米之間。堆積台地波狀起伏,幅度不大。海拔在870--1100米之間,分布在丘陵山地基部,相對高差20--50米,頂部平緩。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霍林河及其各支流寬闊流域,河床平淺多彎曲。寬處可達1--2公里,流域兩側相對高差5--10米之間,並有較明顯的階梯。海拔在779--870米之間。境內最低點海拔779米,位於通霍鐵路九孔橋處。境內山脈多為中低山,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000米。
歷史進程
據出土文物考證和史料記載,遠在五六千年以前霍林河流域就有人類生息。境域內已發現數十處屬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朝代人的居住遺址。發現的打制、琢制及磨製的石器和骨器等簡陋的生產生活用具表明,當時的人們是以狩獵、畜牧和捕魚維持生存。
春秋戰國至秦時,屬東胡游牧地。 。 東晉時,是契丹人駐地。
南北朝時為地豆於人居地。
隋、初唐,為霫人駐地。
唐末,皇權衰落,中原及南方陷入改朝換代諸候割據的小分裂時代。契丹人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遼時,屬上京道臨潢府轄地。
金末年,蒙古人興盛,金政府為防禦蒙古人南下,修築總長近萬里的金界壕。據史學家考證,金界壕從北往南有三條,第二條金界壕穿過市境40餘公里。
清朝時,屬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轄地。
中華民國初期(1912--1932年),屬哲里木盟科爾沁左翼中旗轄地。
偽滿時,1932年5月,設興安總省,下轄東西南北四個分省,市境屬興安南省管霞 1191944年8月,劃舊科爾沁右翼中旗管轄。
1949年8月29日,內蒙古自治政府決定,今市境劃歸扎魯特旗,為扎魯特旗北部三個努圖克(鄉)的遊牧夏營地。
1969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十一團四連開進霍林河(五七鎮),1970年1月,正式組建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五十 1976 年7月,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75年6月10日,周恩來總理對開發建設霍林河煤田作出重要批示。
1976年4月至6月,共3 500名支援霍林河煤礦建設民兵開進霍林河。
1981年10月,為支援霍林河煤田建設,哲里木盟在此設立霍林河辦事處。行使旗縣級政府職能,並籌備建市。1982年2月,辦事處正式掛牌辦公。
1985年11月9日,國務院批准成立霍林郭勒市(旗縣級)。轄區面積585平方公里,隸屬哲里木盟。
1986年7月10日,霍林河人民以傳統的那達慕形式。舉行隆重的霍林郭勒市成立慶典。
人口
霍林郭勒市境內居住著蒙、漢、滿、回、朝鮮等17個民族。2006年末全市總人口7.62萬人。年出生人口702人,出生率為9.51‰;人口自然增長率6.49‰比上年高0.91個千分點;在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6.82萬人,農業人口0.8萬人;漢族人口4.52萬人,占59.32%;蒙古族人口2.65萬人,占34.80%;其他少數民族人口0.45萬人,占5.88%;男性人口3.87萬人,女性人口3.75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3.28:1
土地資源
霍林郭勒市轄585平方公里土地(58460公頃,87.7萬畝)。1996年,據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全市有耕地1
6.2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57萬畝;林地3萬畝;草地4.5萬畝;交通用地0.45萬畝;水域0.45萬畝;未利用地3萬畝。1998年,有耕地18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6萬畝;林地12.6萬畝;草地25.5萬畝;交通用地0.45萬畝;水利設施用地0.45萬畝;其他用地0.3萬畝;其他為未利用地。2004年,有耕地2.1萬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9萬畝;林地13.2萬畝;草地25.5萬畝;交通用地0.3萬畝;其他用地0.45萬公頃;余為未利用地。2005-200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尚未完成。礦產資源
煤炭是霍林郭勒市最主要的礦產資源,霍林河煤田總面積540平方公里,是儲量多、埋藏淺、煤層厚、采剝比小、構造簡單的優質褐煤。適合露天開採的儲量為約130億噸。煤質屬低磷低硫的優質褐煤,沙爾呼熱露天區平均發熱量為3 262千卡/千克,西南區平均發熱量為3 836千卡/千克,北部區平均發熱量為4 200千卡/千克,平均揮發份是47%,是理想的電廠燃料和化工原料,有綠色環保燃料之美譽。
此外,霍林郭勒市富有建築石材、建築用砂、大理石、珍珠岩、花崗岩石材、黑曜岩、粘土、陶瓷粘土、膨潤土等多種非金屬礦產資源。其中,建築石材、建築用砂、粘土已大量開發利用;大理石、珍珠岩、花崗岩、黑曜岩等經濟價值較高的非金屬礦產尚未開發。
水資源
全市年平均降水量354.3毫米,降水集中在7-9月。市境內有大小河流6條,湖泊4處。水域面積317.61公頃,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0.56%。年徑流總量為4633萬立方米,其中地表徑流4260萬立方米,地下徑流373萬立方米。水資源總量為7138萬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1 427.6立方米。 地下水水質經過化驗,各項指標符合國家規定標準。(四)野生動植物
霍林郭勒市素有的自然環境,適宜畜禽以及野生動物的繁衍生息。野生動物主要有黃羊、鹿、野兔、狼、狐 狸、
狍子、旱獺、獾子等獸類;有百靈鳥、野雞、沙半雞、水鴨、貓頭鷹、草原鷹、雕等飛禽類。富饒的草原資源,有利於野生植物的生長。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有60科、200屬、600餘種野生植物。
主要有羊草、線葉菊、洽草、糙隱子草、野古草、星星草、野蔥、野豌豆、針茅等禾本植物和豆本植物。
可食用的野生植物有蕨菜、黃花、野韭菜、蘑菇、木耳、地耳等。藥本植物主要有遠志、芍藥、車前子、柴胡、龍膽草、防風、知母、狼毒、麻黃草、黃芪、山杏核、黨參等120餘種。
市情簡介
霍林郭勒市屬能源型工業城市,市區及周圍資源豐富。一是已探明的煤炭儲量129億噸,屬優質褐煤,適合發展煤炭轉化產業,可轉化為電、油、氣等。二是原生腐植酸儲量1.7億噸,品位較高,為生產腐植酸鉀、腐植酸鈉、黃腐植酸、複合肥、有機肥等煤化工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前景。三是周邊礦產資源儲量較大。現已探明食鹽儲量2328萬噸,矽石儲量2000萬噸以上,石灰石儲量1149萬噸。另外還有銅、鐵、鉛鋅等有色金屬,有待開發利用。四是農畜產品加工潛力巨大。以市現為中心方圓150公里範圍內年牲畜存欄200萬頭(只)以上,盛產土豆、春夏王大白菜及天然的黃花菜、蕨菜、草原白蘑等,為農畜產品加工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五是旅遊資源豐富。霍林河處於寒冷、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區,年均氣溫0℃,無霜期95天左右,冬季適宜滑雪,夏季適宜避暑納涼。市及周邊的草原是國內僅存為數不多的原始草原之一。夏季水草豐美,鳥語花香,風景怡人,是良好的避暑勝地。濃郁的草原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的旅遊文化內涵。經過建市二十年的開發建設,市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32億元,是2000年的4.3倍,"十五"期間平均遞增40.3%,經濟總量5年再造兩個霍林郭勒。財政總收入完成3.3億元,一年增幅超過2003年財政總收入,GDP對財政貢獻率達到10.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9200元、3700元,"十五"期間平均遞增12.4%和13.8%。工業經濟增勢強勁,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72:26,能源轉換工業破題起步,煤電鋁、煤化工產業架構形成,產品結構日益豐富。2005年,霍林郭勒市成功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躋身中國西部百強縣第80位,進入全區經濟最具發展活力旗縣前10強,成為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提升速度最快縣市,被中國科學院中小城市評審委員會評定為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50強。2005年,全市累計引進國內市外資金32.6億元,引資絕對額列通遼市第一位,實際利用外資200萬元。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改善。通霍鐵路、304國道、101省道全面貫通,交通便利。
為加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今後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搶抓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機遇,緊緊圍繞建設綠色能源工業城市的總體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與時俱進,加快發展,堅持依託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依靠大企業大項目拉動、調優產品結構;著力打造內蒙古東部和東北地區重要的煤炭、電力、高載能和化工工業基地;不斷提升工業化、城市化和產業化水平。力爭到2009年把霍林勒市建成東北地區重要的能源及高耗能產業基地,構建商流、物流、信息流相對集中,文化、教育比較繁榮的區域中心城市,率先走進全國縣級市前列。
多年來,霍林河致力於投資環境建設。2003年,內蒙古霍林郭勒經濟開發區正式啟動,2004年,被列入全區16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開發區規劃占地面積33平方公里,以新型能源化工高新技術和高載能工業為主,實現煤、電、化、冶多元聯產。開發區實行封閉管理,實施"一站式、一條龍"優質服務。2005年,霍林郭勒經濟開發區在自治區20個重點開發區中排名由最後一位提升到第12位,獲得自治區重點工業開發區速度效益二等獎。目前,開發區入駐項目25個,發展勢頭強勁,發展前景可觀。
內流區河流
內流河多分布在降水稀少的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發育在封閉的山間高原、盆地和低地內,支流少而短小,絕大多數河流單獨流入盆地,缺乏統一的大水系,水量少,多數為季節性的間歇河。溫馨提示:“郭勒”是河流的意思,大家在創建詞條時XX郭勒搜不到的話可用河代替一下,如:高力罕郭勒搜不到資料時試找高力罕河,但切記仔細辨別郭勒與河是否講述的是同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