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作品描繪的雖是漢代故事,但圖中人物均為女真人裝束。畫面背景荒涼,沒有樹木山川,主要通過人物情態和風沙來表現出塞景象。該畫基本為白描線條,無設色,人物、馬匹、獵鷹、獵狗等形象形態刻畫得極為真實生動,筆墨技巧純熟,線條勾畫細緻流暢,技法極為高超。畫中用人、犬、馬的體態動作體現出風之肆虐呼嘯,這些又反襯出王昭君鎮靜、從容的精神面貌,是一件難得的傳世佳作。
作品賞析
由於傳統文學對中國古代文人的影響,因此在中國美術史上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裡表現這類內容的中國畫也很多。特別是一些文學故事,被畫家繪入畫卷後,在為後人提供了生動形象畫面的同時,更讓人領略到古代畫家豐富的想像力和高超技法的表現力。畫家宮素然的《明妃出塞圖》卷就是—幅這樣的作品。 關於此圖的作者及時代,學界頗有爭議。有人根據款字“鎮陽宮素然畫”,推測作者是位女道人。實際上鎮陽為地名,即河北定縣,也有人說是貴州某地。至於創作年代,一般認為是金代,也有認為是北宋末南宋初,甚至認為是元明之際的摹本,因為此圖因與金代畫家張瑀《文姬歸漢圖》的構圖、人物形象、繪畫技法都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懷疑是臨摹本。
圖中兩人策馬前行,一人肩扛黑色旗,塞外朔風正厲,飛沙撲面,兩人均縮頸弓身,其中一人抬臂遮擋風
沙,連馬也都低首緩行;王昭君與一女侍騎馬隨後,昭君身穿胡服,左手上舉置於頷下,神態從容鎮靜,兩名馬夫在前徒步攬轡帶路,女侍手抱琵琶轉頸向後以避寒風。其後一組由三名漢吏四名胡使作護送,這組人馬動勢較大,似
在追趕,人馬聚攏在一起,漢官員持重端肅,匈奴武士粗獷強悍,呵凍衙寒而行,衣帶、髮辮隨風飄舉。最後一人駕鷹策馬殿後,並有一獵狗隨行。
在《明妃出塞圖》中,宮素然深懷幽情,揮毫於縑楮,縱情行筆,或疾或緩,且行且止。她以嘯然砭骨的風雪為大背景,一方面生動地表達出昭君出塞的哀怨,另一方面又展示出昭君臨寒無懼的心胸。你看看那些畏縮的男人們,哪個不是提防著寒風亂沙的肆虐,時刻做好躲避的準備。馬嘯西風,旌旗獵獵,飛沙走石,天昏地暗,而昭君卻渾然不察。她不時凝眸回首,望盡天涯路,幾多淒涼,幾多慷慨……這種秉承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真是“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而且師出有門,不落窠臼,呈現出鮮明的個性特色。
此圖裡的人物造型以女真人為模型,形象生動、傳神,用筆用墨精良,特別是對線條的豐富使用,使得整個畫面里的幾組人物情態更加豐富而且多有變化,局部人物群組既自身相互照應,又與整個人物群組有著且斷且連的關係。畫家在背景的處理上可謂獨到:不著一樹一石,只用幾處大筆觸淡淡渲染,就給人景色荒涼、長路無邊、黃土漫漫之感。寒風凜冽的表現更絕妙無比,是通過對四組人物、馬匹情態的生動刻畫體現的:前面開路的兩匹馬跨步低頭艱難地前進著,一旁的小馬看上去有些為弱不禁風;馬背上的人一個扛旗,旗桿斜向身後,另一個側身掩面。最後一人呈策馬飛奔狀。畫中旗手、馬夫、王昭君、侍女、漢使、胡使、馬匹、馬駒、獵狗、旌旗甚至人物的服飾裝束、馬鞍、馬鞭、馬鬃等形象實物都一一精細描,寫實逼真;人物、馬匹乃至那匹小馬駒和獵狗的形態比例勻稱並較為準確;人物的服飾,馬匹配備的馬鞍都繪製得非常細膩,衣物的面料花紋、馬鞍的飾物都清晰可辨;從人物的面容五官、著裝漢使胡使清楚可辨,馬匹的鬃色也有不同,甚至連個別馬匹的性別都有交代……人、犬、馬各自的神態幾乎都被描寫成低首弓背,頂風前行,這一系列精妙傳神的描繪,讓觀者感受到明妃出塞的艱難,使人觀之如入其境,甚至感到了風沙割面,舉步艱難的意境,這更領略到畫家長於攝情的功力!
宮素然為何要畫這樣一幅看上去很淒涼的畫?是想傳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愫?是宣揚民族團結還是不滿當時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或是對封建社會女性地位的悲憤和吶喊?宋之後歷代畫評家都有不少猜測。其實這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宮素然的立意和構圖,以及對人物內心世界的著力刻畫,全面展現了自己作為女性的高超的繪畫技巧和較深的文學修養,用實際成果證明了女性的才華,也奠定了自己作為古代第一位女畫家的地位。
款署“鎮陽宮素然畫”,款上鈐朱文大印“招撫使印”,圖上鈐有“篤齋審定”、“竹林書屋”、“棠村”、“蕉林書屋”、“蕉林居士”、“蕉林梁氏書畫之印”、“歸安陸學源篤齋收藏”、“學原長壽”、“伯鸞後人”、“壺公經眼”、“劍泉平生癖此”、“完顏景賢精鑒”、“景氏子孫寶之”、“學源過眼”、“冶溪漁隱”等鑑藏印記。卷末拖尾有陸勉、張湯、張寧題跋,它是一件經金代至清代收藏有緒之珍品。
作者簡介
宮素然,南宋時貴州鎮遠人,一說鎮陽(今河北正定縣)人,年具體不詳。女道士,傑出的女畫家。關於她的祖籍現存爭議生卒,主要有三種看法觀點:一是河北定州說,二是貴州鎮遠說,三是河北正定說。生活在南宋高宗(公元1127-1162年)時代。她以白描人物畫見長,且長於生動描繪。作品罕有傳世。現只有有傳世名作人物長卷《明妃出塞圖》,在畫中寄託了她憂國憂民的情懷。該畫於晚清年間流入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