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重興境內鄉村道路四通八達,新建的民武公路縱貫全境,交通條件十分便利,距涼州區近30分鐘的路程,省城蘭州朝發夕至。全鄉村村通工程全面實施,電視、電話入戶率分別達98%和90%以上;移動、聯通兩公司均在重興建有基站發射塔,手機信號覆蓋全境;鄉政府網際網路信息站已投入使用,信息設施比較齊全。為全面貫徹省委“兩抓”、“兩放”的戰略目標,鄉上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積極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投資環境,鼓勵外地客商在重興投資開發。重興鄉位於黃平縣城南20公里處,東面與翁平鄉、谷隴鎮交界,西南面與重安鎮接壤,北鄰黃飄鄉,總面積43.4平方公里,對外交通僅有一條鄉級公路通至重安鎮。全鄉轄13個行政村,96個村民小組,36個自然寨,居住有革、苗、漢等民族。全鄉共3538戶,15585人,其中革家8260人,占全鄉總人口數的53%,苗族5922人,占全鄉總人口數的38%,少數民族占全鄉總人口的90%以上。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攝氏度,無霜期275天,年降雨量1226毫米。經濟以農業為主,主產水稻、玉米、油菜、小麥、紅薯、洋芋等。財政總收入44.11萬元,國民生產總值1365萬元,國民人均收入853元,糧食總產量43169噸,農民人均占有糧食221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706元。目前,實現村村通電(大部分村已接入國家電網)、電話(包括行動電話)、閉路電視,有11個村通公路,10個村用上了自來水。境內民族風情濃郁,苗族、革家風情獨特古樸,蘆笙歌舞熱情奔放、嘹亮動人、多姿多彩,獨特考究的手工藝品,更是贏得了海內外“竹編之鄉”的美譽!重興地域遼闊平坦,土地肥沃濕潤,光照資源充足,灌溉條件便利,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石羊大河西繞而流,紅崖山水庫雄居其間,草場資源極為豐富,發展畜牧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2000年,重興鄉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小康建設總攬全鄉工作大局,圍繞建設“草業大鄉、畜牧強鄉、生態保鄉”三大戰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和生態治理保護力度。發展以玉米制種為主的訂單農業和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畜禽規模養殖,訂單農業和草畜產業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以路域型經濟為主的鄉鎮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迅速崛起,穩步向生產規模大、技術含量高、產品多樣化的方向發展,總產值年均遞增42%以上。全鄉萬畝紫花苜蓿優質飼草基地正在擴大發展,草畜產業已形成規模優勢,全鄉各類規模養殖戶達到1200戶,畜禽存欄達到8.2萬頭(只、口),其中:牛存欄達6400頭,羊存欄4.6萬隻,年出欄畜禽達2.5萬頭(只、口),草畜產品加工極具發展潛力。2003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3500萬元,財總收入15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71元,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良好的增幅勢頭,形成了高速同步發展的良性循環,全鄉已跨入全區小康鄉鎮行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其它社會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全鄉基層黨建、造林綠化、精神文明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多項工作在全縣乃至全市都名列前茅。重興鄉二00三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文明鄉”。
舉世聞名、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紅崖山水庫)即建於此,是全縣30萬人的生命線,庫內青水倒映、碧波蕩漾、游魚簇簇、黑鶴長鳴,觀光旅遊、其樂無窮;庫岸風景優美、名勝頻頻。“紅崖隱豹”、“黑山積雪”皆在其中。所產鯉魚、鯽魚加工而成的“重興麻辣魚”和自產自銷的“重興羊羔肉”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香飄八方,為人們津津樂道。轄區內有柴湖、葦湖兩大野生湖泊,且與石羊河瀕臨,水波粼粼、蘆葦遍布、草長蔦飛、美不勝收,沿石羊大河,林茂草鮮,旅遊開發價值較高。民勤縣重興鄉位於縣城以南、民武公路40公里處,東鄰南湖鄉,南依洪水河,與涼州相望,西瀕石羊河,北接紅崖山水庫,屬武威盆地範圍,古石羊河擊扇緣端,為卵礫石和細沙物質覆蓋的平原區。全鄉區劃總面積833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2.98萬畝,轄9個村,65生產合作社,2020戶,9133人。
產業發展
農業產業化初見成效:以蠶桑和畜牧業為發展龍頭,調整農村產業結構。2001年新栽桑660畝,全鄉桑園總面積1190畝,全年養蠶220張產繭,17噸產值,產值22.10萬元。畜牧業穩定發展,年出欄肥豬6788頭,年產仔豬24923頭(其中外銷14806頭)。為進一步提高仔豬品質,2001年投資別5000元,引進太湖母豬10頭;用南江黃羊種公羊10隻,年繁殖雜交羊678隻,較大地提高了養羊的經濟效益;小家禽年出欄58301隻,禽蛋產量達到61噸,比切2000年分別增長93.3%和117.9%。醫療衛生事業:2001年末,建有鄉鎮衛生院1所,在職職工12人,總資產25萬元,醫療設備總值7萬元,床位5張,鄉村醫生14人,年門診16800人次,計畫生育指導站1個,從業人員2人,床位3張,醫療設備總值2.5萬元、年普查育齡婦女4000餘人次,提供技術服務269人次。水電農機:2001年末有小(二)型水庫6座,總庫容473萬立方米,山坪塘1238口,有效灌面共5760畝。出2001年投資力2000元,民眾投勞370個,完成李家河水庫夏季加固治漏工程,新增蓄水2萬立方米,新增灌面100畝。2001年投入農網改造資金150萬元,改造低壓線路5.9萬元,增設350千伏安變壓器6台,減少線路損耗,減輕了農電戶的負擔。2001年農村用電普及率99.8%,總用電量達94萬度。勞務輸出創新高:2001年勞務輸出2213人,其中轉移出省勞動力1749人,實現勞務收入643萬元。救濟救災:2001年重興鄉先後遭遇旱、澇災害,全鄉有7305畝農作物不同程度受災。鄉黨委政府積極開展救濟救災工作,落實旱澇救濟金396戶23000元,危房改造救濟金5戶1800元,農業稅減免959戶88400元。2001年農機推廣取得新進展,推廣微型耕種機10台,機播面積2100畝,機收面積7650畝,農業排灌機械12台套,總動力368千瓦,農用運輸機械59台。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2001年人均肉食品消費量達46公斤,安全衛生用水普及率96%,鋼筋磚木結構住房比重達到36%,電視機普及率99%,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年。
集鎮建設
2001年末集鎮規模0.3平方公里,有常住戶138戶,609人,主要街道d4條總長度1280米,是重興鄉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2001年招商引資112800元,建成停車場1處1300平方米,規範了機動車停放秩序。2001年,場鎮新建房屋12戶18980平方米,改造集鎮排污溝500米,美化了環境,改善了衛生狀況。2001年鄉鎮企業總產值969萬元,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0萬元,年末生產性固定資產總值69.8萬元,共有職工15人,骨幹企業有麵粉廠和秸稈氣廠。年加工用糧867噸,處理秸稈120噸,產氣24萬立方米。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已全面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鞏固雙基成果。適齡兒童入學率100%,鞏固率100%,2001年在職教職工74人,在校學生1337人,其中國中生464人,小學生873人,另有學前班62人。2001年末有農、林、畜牧、水利等科技推廣站4個,科技推廣人員22人,為農戶提供技術諮詢、物資供應、經營管理等科技服務。財政金融運行平穩:2001年實現財政收入64萬元,農業稅35萬元,工商稅收6萬元,預算外收入15.3萬元。重興信用社是鄉境內的唯—金融機構,2001年末存款餘額701萬元,貸款餘額444萬元,從業人員4人。2001年加大支農力度,累計發放小額貸款973萬元,累計收回821萬元,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在通狀況進一步改善:11年對4條37公里出鄉公路進行了路基清理和碎石鋪設,均建成一級泥結碎石路面,基本可雨晴無阻;村社道路55公里12個村70個村民小組全部通公路。2001年公路總里程92公里。信息產業有較大發展:現有郵電營業所1個,可直接辦理信件收發、報刊征訂、款項匯兌、郵政儲蓄等多項業務。電訊業發展迅猛,2001年實施“村村通工程”,新裝有線電話543部,行動電話用戶達97戶。建有文化廣播電視中心1個,可覆蓋全鄉12個村70個組,到戶覆蓋率86%,有線電視用戶283戶。
優勢資源
(一)、革家風情及手工藝品1、革家歷史淵源
革家,舊稱“仡兜”,為黃平土著民族之一。據考究,革家先民是古僚族之系,至今仍保留有古僚族的“椎鬢斑衣”、“穿中而貫其首”、“鼓角一雙”等特徵。據《貴州通志》載:革家是鎮遠府的“附廓土族民族,黃平蠻僚”。革家以黃平革家最為集中、最具代表性,而在黃平境內又以重興鄉的上、下楓香、望壩、塘都等處最為集中,故而重興鄉又有全國革家最集中地之美譽。
2、革家服飾
革家服飾男簡女繁,分盛裝、便裝二種。女盛裝造型古樸、絢麗多彩、銀光閃閃,顯眼奪目,一派武將英姿,亦稱古裝。少女頭戴紅纓帽,婦女則戴花冠帽,身著蠟染刺繡花衣,罩以貫首飄鎧,下著百褶短裙,腰系圍裙片,頸配玲瓏銀飾,腳小腿裹以紅色刺繡綁腿.談起紅纓帽,革家有一個流傳已久的傳說,據稱是革家先祖在古代作戰有功,皇帝嘉賞的,於是武將希望女兒繼承保持他的衣冠,讓後輩子孫不忘祖先,紅纓帽即世代相傳至今。
3、革家工藝
(1)蠟染
革家蠟染歷史悠久,以圖案勻稱、疏密相間、花紋別致、風格獨特而著稱於世。其製作方法:先用蠟繪於花布,用藍靛染之,再用水煮沸,去蠟則花現。重興革家蠟染自1955年在全國少年工藝美術作品展榮獲一等獎,並被送德國柏林展出後,革家蠟染便蜚聲流傳於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地,受到外國友人的一致讚譽。
(2)竹器
革家竹器手工藝品有曬席、睡席、魚簍、提籃、籮筐等,重興鄉境內的望壩、瓦角等革家竹器,久負盛譽,流傳已久,素有“竹器之鄉”的美譽。
另有革家織花、刺繡、銀器、樂器、鐵器、石器等手工藝品更是做工考究精緻、古樸大方。
4、革家風情的明珠--望壩、楓香
望壩村,位於金鳳山腳下,重興鄉政府駐地南面3.5公里處,重安至重興公路沿村而過。村內綠樹成蔭,一片青瓦木房和獨具風格的吊腳樓,錯落別致、構造獨特。濃郁的民族風情,古雅別致的革家蠟染,精湛獨特的革家刺繡,罩著神秘面紗的革家祖鼓,蘊涵射日風俗的革家服飾,更有蜚聲海外的“竹編之鄉”。這些都讓望壩成為眾多中外遊客留連忘返的民族旅遊勝地。
楓香,位於重興鄉政府駐地北面約4公里處,僅有一條村級公路通至寨子。寨子周圍群山環繞,環境優美,古色古香的木質結構房屋鱗次櫛比,古樹、秀竹遍布房屋周圍,百年歷史的皂角樹、倒夾皮樹比比皆是,鬱鬱蒼蒼的楓香古樹見證著族人的繁衍生息,楓香寨也因此得名。由於交通不便,人口眾多集中,楓香寨成為全國最大的革家聚集地,完整地保留著革家傳統的民俗風情,也因此成為眾多遊客觀賞革家風情的必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