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誥

《酒誥》是《尚書》中的篇章,據稱是周公所作,內容是勸人不要釀酒和酗酒。《酒誥》是中國最早的禁酒令,由西周統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治之後發布。其中說道,不要經常飲酒,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對於那些聚眾飲酒的人,抓起來殺掉。《酒誥》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為,無彝酒,執群飲,戒緬酒,並認為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這構成了中國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成為後世人們引經據典的典範。

簡介

殷墟出土的飲酒器殷墟出土的飲酒器
《酒誥》是周公命令康叔在衛國宣布戒酒的告誡之辭。殷商貴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風,荒於政事。周公擔心這種惡習會造成大亂,所以讓康叔在衛國宣布戒酒令,不許酗酒,規定了禁酒的法令。《酒誥》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為,無彝酒執群飲,戒緬酒,並認為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這構成了中國古代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成為後世人們引經據典的典範。

《酒誥》是周代一篇著名的帶有政令性質的歷史文獻,傳為周公姬旦所作,約成文於公元前十一世紀中葉。

歷史典故

禁酒令禁酒令
周公名旦,以采邑在今陝西扶風縣周原附近而稱“周公”。他是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輔佐武王滅掉了商紂。滅商後二年,武王病死,“天下聞武王崩而叛”。值此危難之時,周公扶立武王幼子姬涌為王,並以攝理政事而代稱王,遂將作亂的管叔、蔡叔和紂王之子武殷平定。分封諸侯時,將殷商之民迂移故地,並驅使他們營造濟邑新都,穩定了天下大局。周公攝政七年,在洛邑歸政成王。自己與召公姬爽“分陝而治”,專心致志於制禮作樂,為周朝建立各種規章制度,成為中國歷史上極受敬重的一代政治家。《酒誥》成文於周公平叛後。

《尚書》說:“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從周公事跡可見,除了“制禮作樂”應在“致政成王”之後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其餘大體不錯。由於周公躬親政事,對殷商敗亡的歷史教訓感受最為深刻,因而在分封康叔去商朝舊都朝歌的時候,特意寫下了這篇《酒誥》。

在周公看來,商紂之亡國,與夏桀亡國有極為相似的歷史原因,那就是酗酒喪德。《大戴禮記·少閒》云:“桀不率先王之明德,乃荒耽於酒,淫佚于樂,德昏政亂……”而商紂崇飲湎酒遠勝於夏桀,諸如“酒池肉林”、“長夜之飲”等,有過之而無不及。大盂鼎銘有“率肆於酒故喪師”的說法。這種說法同《酒誥》所說:“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是一致的。

《酒誥》對於從成湯到紂王這些商代先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他們以國事為重,辦事勤恭謹慎,“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但到商代後期就不同了,尤其是紂王,“惟荒湎於酒”,以至於國沸民怨、自取滅亡。總結這樣的歷史教訓,周公提出:“無彝酒”(不可經常喝酒) ;“飲惟祀”(只有祭祀、為父母、老人祝福時,才可以喝—些酒);“德將無醉”(飲酒要有節制);“定辟:蚓汝剛制於酒”(定立法規,你們必須嚴格遵守關於酒的法規)!最後,周公懇切地說:“封,汝典聽聯斃。勿辨乃司民湎於酒(姬封,你要記取和思考歷史教訓,不要讓你的官吏和人民沉湎於酒)!”從表面上看,這是周公寫給他的小弟康叔(姬封)的,以勸告他到朝歌建立衛國時,注意治理國政,革除酗酒惡習,其實這也是告誡所有分封子弟諸侯的一份施政綱領。

內容

《酒誥》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第一,只有祭祀的時候才可以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說的就是飲酒誤國的原因是酒後“喪德”,這已經被前代和本朝所驗證。

第二,飲酒之時需要用道德約束自己不要喝醉,做到“德將無醉”——有德行的人是不會放任自己喝醉的。

第三,要減少釀酒,愛護糧食。“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這裡說的“土物”就是指莊稼,糧食用來釀酒是一種浪費。

最後,《酒誥》還對商朝遺老和百姓做了告誡,讓他們愛護糧食不要飲酒,對於隨便聚眾飲酒者,一旦抓到就要殺掉。

目的

《酒誥》這個禁酒令立法目的有兩個:一是防止誤國,二是保護糧食。懲罰措施也很嚴厲——極刑。《酒誥》在我國歷史上影響很大,成為以後歷代禁酒令所遵循的典範。

周公頒布《酒誥》的目的,一方面,防微杜漸,防止周王朝的統治者沾染惡劣習俗而重蹈覆轍,另一方面,也有為商朝滅亡原因進行政治定性的意圖。

意義

《酒誥》不僅是中國第一部用政治意識形態思維方式,對飲酒行為與國家政治問題關係進行系統清理思考的重要歷史文獻,而且還是周公向臣民昭示其天意政治和神權法制思想的宣言。

《酒誥》是周公進行制禮作樂的理論探討,並作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完整的國家典章制度的思想基礎,即使在當時也產生了不可低估的歷史影響。

原文

酒誥《酒誥》
王若曰:“明大命於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彝訓,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妹土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厥父母慶,自洗腆,致用酒。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爾典聽朕教。爾大克羞耇惟君,爾乃飲食醉飽。丕惟曰,爾克永觀省,作稽中德。爾尚克羞饋祀,爾乃自介用逸。茲乃允惟王正事之臣,茲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

王曰:“封,我西土棐徂邦君、御事、小子,尚克用文王教,不腆於酒。故我至於今克受殷之命”。

王曰:“封,我聞惟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經德秉哲,自成湯鹹至於帝乙,成王畏相。惟御事厥棐有恭,不敢自暇自逸,矧曰其敢崇飲?越在外服,侯、甸、男、衛邦伯,越在內服,百僚庶尹惟亞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罔敢湎於酒。不惟不敢,亦不暇。惟助成王德顯,越尹人祇辟。我聞亦惟曰,在今後嗣王酣身,厥命罔顯於民,祇保越怨不易。誕惟厥縱淫泆於非彝,用燕喪威儀,民罔不衋傷心。惟荒腆於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國滅無罹。弗惟德馨香,祀登聞於天,誕惟民怨。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罔愛於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

王曰:“封,予不惟若茲多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 當於民監。’今惟殷墜厥命,我其可不大監撫於時?予惟曰,汝劼毖殷獻臣,侯、甸、男、衛,矧太史友,內史友?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疇圻父,薄違農父?若保宏父,定辟,矧汝剛制於酒?厥或誥曰:‘群飲。’汝勿佚。盡執拘以歸於周,予其殺。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乃湎於酒,勿庸殺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辭,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時同於殺”。

王曰:“封,汝典聽朕毖,勿辯乃司民湎於酒”。

古代禁酒令

酒政的一大內容就是禁酒。所謂禁酒,顧名思義即由政府下令禁止酒的生產,流通和消費。禁酒的目的主要是:減少糧食的消耗,備戰備荒。這是歷代歷朝禁酒的主要目的。防止沈湎於酒,傷德敗性,引來殺身之禍,禁止百官酒後狂言,議論朝政。這點主要針對統治者本身而言。

禁群飲,在古代主要是為了防止民眾聚眾鬧事。由於酒特有的引誘力,一些貴族們沈湎於酒,成為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最高統治者從維護本身的利益出發,不得不採取禁酒措施。

在中國歷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傳“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戰國策·魏策二》)在此,“絕旨酒”可以理解為自己不飲酒,但作為最高統治者,“絕旨酒”的目的大概不僅僅局限於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被美酒所誘惑,同時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眾過度飲酒的想法。

的兩代末君都是因為酒而引來殺身之禍而導至亡國的。從史料記載及出土的大量酒器來看,夏商二代統治者飲酒的風氣十分盛行。夏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夏桀最後被商湯放逐。

西周統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統治之後,發布了中國最早的禁酒令《酒誥》。規定不可以經常飲酒,只有祭祀時,才能飲酒。對於那些聚眾飲酒的人,抓起來殺掉。在這種情況下,西周國中期,酗酒的風氣有所斂。這點可從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減少得到證明。《酒誥》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歸結為,無彝酒,執群飲,戒緬酒,並認為酒是大亂喪德,亡國的根源。這構成了中國禁酒的主導思想之一。成為後世人們引經據典的典範。

西漢前期實行“禁群飲”的制度,相國蕭何制定的律令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史記·文帝本紀》文穎注)。禁群飲,這實際上是根據《酒誥》而制定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