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商朝最後一位君主]

帝辛[商朝最後一位君主]

帝辛,名受,後世人稱殷紂王(商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後世評價褒貶不一。

基本信息

概述

帝辛 帝辛
帝辛(?--約公元前1066年),本名受德,帝號辛王,後世稱 商紂王 ,是商朝最後的一個君主,都於沫,改 沫邑 為朝歌(今淇縣)。

帝乙死,應立長子啟,因啟毒賤不能立,而立少子辛為帝。帝辛自幼聰敏過人。 《荀子·非相篇》說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傑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史記·殷本記》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毛澤東在評價帝辛時說:“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郭沫若在一首詩里說:“但緣東夷已克服,殷人南下集江湖,南方因之慚開化,國焉有宋荊與舒”。

帝辛敢於革除先王舊弊,不再屠殺奴隸和俘虜。而是讓他們參加生產勞動,補充兵源,參軍作戰。他蔑視陳規陋俗,不祭祀鬼神;他選賢任能,唯才是用,不論地位高低;擇後選妃,不分出身貴賤,立奴隸之女妲已為後。寵幸倍之,唯言是從。

帝辛在位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國庫空虛。他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意見,在上層形成反對派,殺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討伐東夷之時,沒有注意對西方族的防範,連年用兵,國辦衰竭,對浮獲的大批浮虜又消化不了,造成負擔。

約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聯合西方11個小國會師孟津,乘機對商朝發起進攻,牧野之戰,大批浮虜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於鹿台,商朝滅亡。

帝辛死後,葬於淇水之濱,今墓尚存。

家庭成員

父親:帝乙
兄弟:宋微子、宋微仲、子期
妃子:妲己(己姓,名妲,有蘇氏之女,為帝辛所愛,或帝辛自焚後被殺)
兒子:武庚(祿父)

生平介紹

紂王 紂王
殷帝辛名受,“天下謂之紂”,人稱殷紂王。為帝乙少子,以母為 正後,辛為嗣。帝紂天資聰穎,聞見甚敏;稍長又材力過人,有 倒曳九牛之威,具 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時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載,帝乙崩,帝辛繼位。

即位後的紂王,在父師長箕子少師比十五上,時常用先公先王的赫赫功業,名臣賢相的誥言警語的勸諫教育下,也曾勵精圖治,以期增光先王,宏振邦。所以當時的政治也還清明,四海也還賓服。只是江淮間的夷人,還時有內侵。帝辛八年,九月甲子卜,“征夷方”,紂王決心御駕親征,徹底制服夷人。帝都的九月,沫邑柿葉染丹,淇濱竹林葉翠。英姿颯爽的紂王,身著戎裝,在大臣的陪伴下,舉行了告廟典禮,接著在大校場殺牲祭旗,鳴炮啟駕。只見旌旗蔽天,戈耀日,這時紂王坐在四馬拉的戰車上,在四轔馬蕭聲中,東征大軍出淇水關,越過湯湯南流的淇水,跨過滾滾北流的大河,向通行為表現黎邑(在今河南濬縣東)的大道進發。在黎邑會合了諸侯發來的軍隊。紂王作了征東夷的誓師後,東征大軍便直奔商邑(今河南商邱)而去。在商邑略事休息,第三天便向攸地(今安徽桐城縣)開跋。到達攸地後,紂王接受了攸侯的參拜及軍情的匯報。紂王的大軍在攸侯軍隊的前導下即開赴前線。也許是由於王師軍容的盛壯,夷方聞風喪膽,倉皇遠遁。紂王的軍隊只和東夷的盟國小有接觸,未有大的斬獲。後來紂王的軍隊在夷方國域大肆威勢之後,即於次年正月,由前線返回攸地。再入商邑。在商邑舉行了告廟後,紂王的大軍便走上返國的道路。在返國途中,遇上風景好的地方,便留連幾於;碰上好的圍場,便狩獵一番。邊走邊玩,興致勃勃。直到楊花撲暮春天氣,王師才回到沫都。

這次御駕親征,大大增長了紂王的見識,提高了紂王的威望,同時也暗暗滋長了他驕橫與逸樂的情緒。東征歸來,沫都顯得狹小了,紂王便決定擴沫都,並因城西的朝歌山,改沫都為朝歌。以後紂王即不斷地向東夷用兵,由於戰爭的勝利,一批批的戰俘不斷地擁向朝歌。這些成十萬,成百萬的戰俘,都變成了殷國的奴隸。由於紂王對東經營,跟著中原文化也逐漸發展到東南,促進了江、淮地區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由於戰俘的不斷增加,從而也大大促進了殷王朝的農業、牧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提高了奴隸主貴族的生活水平。殷王朝的這種“中興氣象”,資長了紂王對自身價值的再認識,使他在人臣面前開始驕橫起來,變得剛愎自用、他巧言飾非,聽不進諫言,矜人以才能,以為天下沒有人能高過自己;甚至對大臣說話,也漸聲高氣粗,裝腔做執,漸漸地連比干的話,也聽不下去。同時,生活直的要求也跟著高了起來,雕花的筷子換成了象牙的,杯子也換成發犀玉的。有了象牙筷、犀玉杯,又要吃旄象豹胎。穿衣要錦衣九重,住房要廣廈高台;而且梁要雕,楝要畫,窗要鏤,牆要文。摘星不足壯觀瞻,又另起鹿台。原配姜氏,年老色衰,便要諸侯獻美女。寵妲己,唯妲己之方是從。於是使師涓創新淫聲,引進“北里之舞”。把搜求來的狗馬廳物,充滿宮室,雜耍百戲,俱置苑中;擴大沙丘苑台,廣建離宮館,多置飛禽走獸,供己享樂。閒來宮中無事,便逐狗鬥雞,飲酒作樂。鑿池儲酒,懸肉如林。讓婦女倡優,裸著身子,跳互相追逐的“北里舞”,以取笑樂。每到秋高氣爽,紂王便陪著妲己到西山一帶去打獵,有時到更遠的輝縣一帶,甚至十天半月也不回來。為取悅妲己,甚至周朝涉之脛,剖孕婦之腹,作長夜之飲,以至把記日的乾支都忘了。從而對鬼神的祭祀也便荒慢起來。由於生活下的日益奢侈,賦稅也上加重,而鹿台的府庫,鉅橋的糧倉,卻裝得滿滿的。百姓日益怨望,諸侯漸有離心。於是紂王便採納妲己的建議,以酪刑壓人心,設炮烙以懲叛逆。時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美女,送給紂王。九侯女不善承歡,紂王怒而殺之,並把九侯剁為肉醬。鄂侯諍諫,便脯了鄂侯。西伯昌暗自嘆息,諛臣左疆告密,紂王便把西伯囚於 里。這是帝辛二十三年的事。後來費仲、惡來當政,朝政一天天壞下去。費仲好利,與宗親爭利,宗親也不親了;惡來善謗,說諸侯也疏遠了、西伯因里七年,西伯之臣閎夭,以美女、奇物、善馬,獻給紂王,紂王才放了西伯。這是帝辛二十九年的事。西伯回西歧後,修德行善,籠絡諸侯,表面上對紂王更加誠服。帝辛三十年春三月,西伯又率諸侯入貢,紂王大喜,特賜地千里。帝辛三十三年,又特賜弓、矢、斧、鉞 ,命西伯特得專征伐。於是西伯藉此權力,暗地擴大自己的實力。一年斷虞、芮之訟,二年伐犬戎,三年伐密須,四年伐耆國。三伐皆勝,西伯威望大增。很多諸侯都背叛紂王而歸依文王,三分天下周有其二。而西伯表面上仍卑躬事紂,但紂王號令天下的權威卻漸漸地小了。比干看到這種現狀,憂在心中,愁在眉稍。往諫紂王,根本不聽。賢臣商容往諫,甘脆把商容廢斥為民。明年周人伐(今陝西縣以北),又明年伐崇(在豐、鎬間)周人既清除了後顧之憂,又 開拓了東進的道路。於是便把都城山歧下遷到豐邑,積極準備伐紂的大事。帝辛四十一年,西伯昌薨,太子發立,是為武王

帝辛四十四年,武王伐黎,(見《史記志疑》P66)並把他滅掉。黎國在今山西省上黨壺關,位於紂都朝歌之西,是一個位近王畿 的方國。武王滅黎的訊息傳到朝歌,滿朝文武為之震驚。賢臣祖伊奔告紂王說:“天帝莫不是要結束我殷的王命?不管從人事來看, 還是從大龜的神靈,都不敢告知殷的前途有什麼好的徵兆。不是先王不顧恤他的後代,只是王淫佚過度,不遵守王道常法,自絕於先王,所以上天丟棄了我們,使祖宗不能安食供享。如今天下百姓,沒有不希望殷命 早絕的。王打算怎么辦”?紂王聽後,坦然地說:“我的命不是天給的嗎?他們的惡言,又能把我怎么樣呢”?祖伊踉 踉蹌蹌地走下殿來,說:“紂王真的是不可以勸諫了”。從此以後,紂王越發淫亂下去。整個紂都, 如盛夏的鳴蟬,似滾開的肉羹。神祗沒人敬祭,宗廟不, 人管理。大臣有、小人都做偷竊奸邪的壞事。犯了法的人受不到懲罰,甚至連偷竊神用的犧牲,也得不到寬容;吃了也受不到災害。因而紂王的宗親,沒有不擔心王朝命運的。結識紂兄微子啟,幾次勸諫,紂王都不理會。於是徵子對父師、少師說:“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的江山,因為受嗜酒的淫樂,敗壞祖先的美德,現在江山 完 了。如今連大臣、小人都乾偷竊奸邪的壞事,六卿、典士也互相效法而不遵守法度。小民們都 反對我們,我們的國家,真象涉大水一樣,既找不到渡口,又看不到邊岸,殷就要亡在今天了!父師、少師呀!我在家裡心亂如麻,想離開家到荒野去,請你們不要把國家危亡的事告訴我”。箕子說:“王子 ,上天給我們殷邦降下災難。使他沉酗於酒,有什麼辦法。他什麼都不怕:上不怕天威,下不怕長老舊臣。現在殷民重賦,實際上是更快地招來敵人。商如果滅亡,我們只有殉國,我們不能做他人的奴僕。不過,我認為王子出奔,倒是一條正道,否則,我殷家宗廟隕墜 ,就沒有人來挽救了”。於是微子出走。比干見微子去,於是嘆息說:“主上有過,不去勸諫,就是不忠。怕死不說,就是不勇。有過就諫,不聽就死,才是大忠大勇的人”。說著比干冒著生命危險,上殿去見紂王。一連三天,指責紂王的過錯,勸諫紂王洗面革心,重整朝綱。說得紂王無言答對,卻惱羞成怒說:“你為什麼要堅持你的看法?是什麼東西支持你堅持自己的看法”?比干說:“我是希望你痛改前非,保住先王留下的社稷,是這個大義支持我來勸諫你”。紂王心想:“他如此堅持自己的看法,必定是覺得自己高明,把自己當作聖人。難道真有比自己還高明的聖人”?於是他輕蔑地看著群臣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竅,比干認為自己是聖人,他的心真的有七個孔竅”?於是比干被剖腹在而死。箕子看到紂王如此殘酷地害死自己的叔父,知道他是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了,為了保存自己,假裝瘋狂,把自己裝扮成奴隸模樣。但是紂王也沒有放過他,把他抓起來,囚禁在牢獄里。從此,滿朝大臣,誰也不敢再進諫了。紂王在身邊佞臣的諂諛下,更加荒淫暴虐,肆無忌憚。結果朝政日益腐敗,郊社不修,宗廟不祭,一味以奇巧異能,博取妲己的喜悅。殷太師疵,少師疆看到紂王如此對待天帝、祖先,知道殷朝的天下快要完了,便偷偷在抱著祭器樂器,逃往周國去了。

帝辛五十一年,周武王十一年,武王看到紂王荒淫無道這地方,親也畔了,眾也離了,知道伐紂的時機已經成熟。於是遍告諸侯說:“殷有重罪,不能不伐滅他了”。十二月癸巳,周武王遵文王遺命,率戎車三百乘,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由鎬京出發,東征伐紂。師行二十五日,於丁己日到達盟津,在盟津大會諸侯。與會諸侯有庸、羌、徽、彭、濮等方國,周師聯軍合計兵力達三十多萬。周武王作了伐紂的總動員,武王從上天設君談起,繼數商紂罪行,最後談到自己這次伐紂是恭行天罰;指出紂惡貫盈,代紂必勝,不要錯過這個時機。戊午日,整個聯軍渡過大河,周武王循諸侯的請求,再作動員。指出商紂不以夏亡為鏡子,而且罪惡超過夏桀,是自絕於天,不可不伐。希望大家不以一心一德,以立不世之功。戊午的次日即已未日,這天正是冬至。黎明的時候,周武王親自檢閱了聯軍,在北上之前,武王又作動員,再次說明伐紂是恭行天罰,要求百夫長以上的軍官,都要果毅勇敢,幫助自己的君主,多立戰功。盟津離紂都約四百里,已未離癸亥只有六天。他們於是“選馬而進”。從而大大提高了進軍速度。終於在癸亥日,“朝食於戚,暮宿百泉”。在共邑百泉,埋鍋造飯,稍事休息,大軍便向牧野進發。周師聯軍到達牧野,已是“厭旦”時分。周武王下令停止宿夜,士卒歡樂歌舞,以待天亮。

當周師東來時,紂王曾使膠 在鮪水候周師,詰問去向。當紂王知道周師要進犯京師的訊息後,不禁拈鬚大笑說:“你周,也不過是一個要方里的小國,也敢在太歲頭上動土,豈不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所以,紂王把武王的兵犯朝歌,根本沒放在心上。另一方面,紂王伐東夷的戰爭,由於後來採取了窮追猛打的戰術,經過一個多月的血戰,東夷終於被征服。捷報傳來,紂王喜上眉稍,朝歌一片歡騰。從前線遺來的戰浮,正源源不斷地送來京師。加上時值臘盡,朝廷上下,一方面張燈結彩,挑符換新;一方面又要準備隆重熱烈的祝捷盛典。至於如何對付東來的周師,看來紂王還沒有來得及排上日程。 進入新春,紂王君臣又接連數日,在鹿台忙於計功授勳,大擺九龍盛筵。歡慶征伐東夷的勝利。紂王把周師東來的事,早已忘在了腦後。直到周師兵到牧野,軍報傳來,這才驚散了紂王君臣的歡宴。紂王倉皇從鹿台下來,乘車來到牧邑的黃土崗上。天色已近黃昏,臨時築起高台,遠望周師,但見牧野篝火處處,光燭夜空,猶如火的海洋。周師的人數,大大出乎紂王的意料之外。這時紂王才灑意初醒,火速返回朝歌,組織兵力迎戰。但由於國家的主力部隊,還在遠離京師的東夷前線,只好把從東夷前線遣來的戰浮及大田奴隸,臨時整編起來,作為前鋒;把京師小人及京師宿衛軍,作為後衛,開赴牧野。兩軍對壘,看起來紂旅“其會如林”,人數大大超過周師,但紂旅的士氣,卻極為散渙。

帝辛五十二年正月甲子,天色微明,但見周武王在文王木主前,舉行“歲祭”,接著武王左拄黃鉞,右執白旄,到軍前作戰前誓師,說:“舉起你們的戈,提起你們的盾,豎起你們的矛,聽我誓師”。武王在這次誓師的話中,除再一次揭發紂王的罪行外,特地舉出了紂王重用四方逃亡的罪囚這件事,這是最能觸及方國諸侯對紂王仇恨的。繼而武王又一次表白了自己是恭行天罰。並宣布了戰爭進退擊刺的節制,以明陳戰紀律,以期獲取全勝。誓師之後,武王令師父與百夫,到紂旅前挑戰。於是尚父率戎車三百五十乘,士卒二萬六千五百人,虎賁三千人,沖向紂旅。沖陳的周師如貔、如貅、如熊、如羆;而紂王的軍隊,卻沒有決戰之心,相反地倒是希望武王的軍隊,更快地打下朝歌。所以儘管紂王左右揮動他手中的令旗,命令前鋒應戰,無奈紂軍前鋒不唯不前進,相反都掉轉矛頭,向後殺去。紂軍陣腳大亂,接著武王的軍隊掩殺過來。紂王的七十萬大軍山倒坡滑,一下子潰退下來,直到朝歌外城。在玉門關外,紂王重整隊伍,作背城一戰。於是由小人與衛宿軍組成的紂軍後衛,與倒戈的奴隸及周師聯軍,展開了一場惡戰。只殺得天昏地暗,鬼哭神嚎,“血流漂杵”,滄河水赤。結果玉門又敗,紂王逃入鹿台,想登朝歌寨據險而守。周師聯軍,攻下金牛嶺,也衝進鹿台。在鹿台,雙方又作了最後的拼殺。由於周兵身披有“闕鞏之甲”,紂軍後衛的弓箭,阻止不了周兵的追擊。結果紂王在兵撤朝歌寨途中,被武王擒殺。武王的大軍國,當天便進入商國。甲子次日,周武王命人打掃了通往社壇的道路,祭祀了殷社。尹佚宣讀了 書祝文,武王再拜叩首,宣布了這次革除殷命,是奉上天的明命。最後,周武王把象徵國家的九鼎,由朝歌遷往鎬京。於是,這個立國六百多年的殷商帝國,在殷紂的手中,就這樣被一個地方百里的部落氏族給推翻了。

相關信息

罪狀

那么,在周人的歷史中,帝辛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其罪狀又有哪些呢?周代的官方書沒流傳下來,而保存下來的政治文典《尚書》中,有三篇記錄帝辛罪狀的文典,一是《泰誓》,周武王觀兵孟津時的檄文,一篇是《牧誓》,商、周牧野大戰前的戰鬥動員令,一篇是《武成》,是周武王戰勝後祭天祀的祭文。關於《尚書》,有古文《尚書》、今文《尚書》之爭,有古文《尚書》的真偽的大爭論。自明、清以來,古文《尚書》幾已被定為偽書,越來越多的專家認為今文《尚書》是可靠的先秦典籍。《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最終證明古文《尚書》是偽書。雖然,這本戰國時的典籍未必完全可靠,但這是彌足珍貴的存世的上古史料,是研究上古史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後世史家或文人研究上古社會、政治,均是以此書為階梯。司馬遷《史記》中的上古史,即大部分依此書而勾勒。在《尚書》中的三篇討商文誥中,《武成》作為祭天祀祖之文,是最為正規、鄭重的,可信度應當是最高的,但孟子仍說“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其他的不可信。而《牧誓》、《泰誓》作為戰前動員講話,極力詆毀敵人,是不言而喻的,真實度已難以言說。這種戰爭檄文的不足信,以唐代駱賓王為徐敬業的《討武盟檄》[3]即可窺一斑。帝辛在這樣的文誥里,形象自是不堪:
《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丞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尚書》到了《尚書·牧誓》中,罪狀便多了起來:今商王受,惟婦人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到了《尚書·泰誓》,就頗有罄竹難書之勢: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災下民,沉湎冒色,敢於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宮室、台榭、陂池、侈眼,以殘害於爾萬姓;樊炙忠良,刳剔孕婦。……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犧牲瓷盛玩於凶盜,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懲治其侮。(《尚書·泰誓上》)今商王受力行無度,播棄犁老,昵比罪人;臣下化之,朋家作,脅權下滅;無辜籲天,移德彰闖。(《尚書·泰誓中》)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若點弗敬;自絕於天,結怨於民;朝涉之脛,剖哭人之心;作威殺戮,毒痛四海;崇信奸四,放黷師綠;屏棄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廟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悅婦人。
《尚書》的抨擊,到了司馬遷的《史記》便化為史實。

記載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於是使師謂作新淫聲,比里之舜,靡靡之樂。厚賦稅以實鹿占之錢,而盈巨橋之粟。益收狗馬廳物,充仞宮室。益廣沙丘苑台,多取野獸蜚鳥置其中。慢於鬼神。大最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罔為林,使男女伴相逐其間,為長飲之飲。
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辟刑,有炮烙之法。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熹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辯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闖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里。……而用費中為下。費中善諛,好利,殷人弗親。紂又用惡來。惡來善毀讒,諸侯以此益疏。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太師、少師謀去。比干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
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婦,紂又之。殷之太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通觀帝辛的罪狀,有幾點引起人們的注意:一是越是可信度低,越是罪狀滋多;二是越是史料少、年代久遠,帝辛的罪狀就越具體、詳實。三是帝辛的罪狀和夏朝末代君主夏桀的罪狀是如此相似,幾乎如同出自一個人的手筆。這不僅令人想起了前人關於這責狀況的議論:“三代之稱,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古之積毀也。”(《淮南子·繆稱訓》)
商紂王“其世愈後則其傳闖愈繁”,(崔述《補上古考信錄》卷上)正是基於此,歷史學界巨擘、古史辨派主將顧頡剛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觀,造成二十世紀初的學術界的大地震。按顧頡剛先生的闡述,“這有三個意思。第一,可說說明‘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如這封信里所說的,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了孔子時有堯舜,到戰國時有黃帝、神農,到秦時有三皇,到漢以後有盤古等。第二,可以說明‘時代愈後,傳說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時只是一個無為而治的聖君,到《堯典》就成了一個‘家齊而後國治’的聖人,到孟子時就成了一個孝的模範了。第三,我們在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確的狀況,但可以知道某一事件在傳說中的最早的狀況。我們即不能知道東周時的東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戰國時的東周史;我們即不能知道夏、商時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東周的夏、商史。”(顧起剛:與錢彥同先生論古史書,《古史辯自序》)在這裡之所不厭其煩地引用顧氏的理論,就是為了能以此為準繩,來認清帝辛被“千年積毀”的過程,掂量其罪狀的真偽與可信度。

抹黑

帝辛的罪狀是“千年積毀”的結果,是“層累地選成”的結果,那么,人們自然而然地要問:誰在抹黑帝辛? 
哪些人參與了“千年積毀”的“選謗”隊伍?仔細分析帝辛罪狀的累積過程,剖判其背後的目的與利益取向,結合“層累地造”的年代,這些人便再難躲著在陰暗的角落裡,其身份亦呼之欲出,清晰可見。
仇敵抹黑帝辛的第一主力自然是生死仇敵周人。周人自大王季歷起便大肆擴張,據《竹書紀年》,帝武丁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曆命為殷牧師。自此時起,季歷先後攻伐始乎之戎。翳徒之戎,攻程,攻鬼方。周王季歷的擴張,引起了帝武丁的警覺,帝文丁十二年,殺周王季歷。繼季歷為王的周侯昌,亦即後世所謂的周文王,更是變本加厲,帝乙二年,周伐商,敗於帝乙。但周王昌並不甘心,而是加快了征伐的步伐,征大戎,攻,攻崇,攻黎,引起帝辛的警覺,為黎之搜——在黎舉行軍事演習,亦有人認為是商、周戰於黎,拘周侯昌,囚之羑(音“有”)里。周侯昌的命運,《史記》、《竹書紀年》、《左傳》均說是帝辛有條件地釋放了西伯昌,而當代有人說是帝辛英明果決殺了周侯昌。兩代周王的命運,使商周成為死仇。繼位的周武王在釐清內政的同時,更理頻頻觀兵孟津,為報仇雪恨。攻伐大商做準備。然帝辛積威甚重,使周武王畏懼極甚。第一次觀兵孟津,諸侯皆曰可伐,武王卻因害怕而託詞“女未知天命,未可也”;及至牧野大戰前夕,周武王仍戰戰兢兢,不敢應戰,是呂尚強迫其出戰,才不得已而賈其餘勇勉力一戰。《史記》、《竹書紀年》、《左傳》以鐵鑄的事實證明著這一切。對大商的仇恨、對帝辛的畏懼,使得周人不進一切地詆毀、抹黑自己強大的、天神一般的對手,以建立戰略聯盟,激起將士的同仇敵愾,減輕自己的畏懼和恐慌。
內奸抹黑帝辛的第二主力是是叛徒、內奸。“內奸”的隊伍是龐大的,但總體可分為兩類人。一類是神棍。這便是帝辛罪狀中的“昏棄厥肆祀”、“弗敬上天”、“弗事上帝神祇,遺厥先宗廟弗祀”、“郊社不修、宗廟不享”,“慢慢鬼神”等等罪狀的由來。自帝武乙戲弄神祇,“革囊盛血”以“射天”,至帝辛,四世之中,王權與神權之爭愈演愈烈。雖然經四代商帝數十年的奮力搏擊,王權占據上風,成為統治主導力量,但神權數百年的無上地位,致使隊伍龐大的神棍們不甘心失敗,一而再地與王權相抗衡,力圖再現伊尹、巫鹹等時代超越王權的輝煌。
至帝辛時,由於帝辛的分外的強勢,神棍們撼之不動,便勾結外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成為倒商的急先鋒。曾經是商王朝中堅力量的祖宗一元神教,此時卻成為動搖商王朝統治基礎的主力。一類是王黨內部的叛逆者。這一類人又可分為兩個群體。一個群體是以微子、箕子、比干為首的王族反對黨。這是一群帝祖甲禮制改革的犧牲品。本來,按照商王朝“兄終弟及”的傳承方式,這群人是離王位最近的。尤其是微子,是帝乙的長子。本來是最有希望稱帝的,而且,在帝武乙在位,也確實有部分大臣擁立微子。但以太史為首的帝黨擁立了帝辛。因為帝辛是嫡子。按帝祖甲確立的禮制,是以嫡長繼承制為核心的。先是嫡長子、嫡次子、嫡三子等等,嫡子以後,才是以年齡次序排列,庶長子,庶次子等等。其實,微子、帝辛是同母父兄弟,但因生微子時,其母是妃不是後,因而是庶子;而生帝辛時,其母已是後,故辛為嫡子。故太史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呂氏春秋》;王仲孚:《殷商覆亡原因試釋》)微子自不甘失敗,但又爭不過強勢的帝辛,因此不惜賣國以求榮,“微子啟,膠鬲與周盟”。(《竹書紀年》)所以,帝辛對微子一系的打擊、排擠,決非是昏庸而遠賢親佞,而是政治鬥爭的必然結果。而微子、箕子、比干、膠鬲等也決非孔子口中的賢人,而是一群因個人利益出賣國家和的“內奸”。另一個群體則是商王朝的貴族。帝祖甲的禮制改革,不僅是確立了嫡長繼承制,而且廢除了王位繼承和國家大事中的貴族公議制,使商王朝徹底泯滅了酋邦制的最後殘餘,完成了從酋邦制向國家、帝國的轉進,在國家形態上邁進了一大步。當帝武乙一力打壓神權,鞏固王權,商王朝才真正進入了帝國形態。這群人在商帝國的實力是如此之大,雖屢經打壓而依然堅挺,不得已,商王朝的幾代帝王都在想方設法利用各種手段建立自己的王權架構。帝武丁做為商王朝武功赫赫的大帝,在欲用千古名相傅說時,仍不得採用“先帝託夢”的手法以掩飾其真正目的。而到帝辛時,帝國內部已四分五裂,神權、王權之間,執政集團與反對集團之間,帝權與貴族之間,諸多鬥爭已積重難返,帝辛無人可用,只好重用外來的人才——費中、飛廉、惡米等,而這又引起了反對黨、尤其是貴族一系的強烈反彈。這兩群人雖利益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帝辛。而費中,飛廉、惡米是拋棄了自己的氏族來邦助帝辛的,這在當時是不允許的,是引起公憤的。因而,帝辛的罪狀中的“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昵比罪人”、“以奸宄商邑”便是由此而來。而神棍們、王族反對黨、貴族們的怨言亦成為帝辛的罪狀:“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力行無度,播棄犁老”、“崇信奸四,放黷師保;屏棄典刑,囚奴延士”、“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囚箕子”等等,不一而足。
戰國諸子抹黑帝辛的第三類人,則是戰國諸子。出於對證明自己觀點的需要,先秦諸子無不“案往舊以造說”(《荀子》),以歷史來證明自己的政治主張。這也是為什麼“層累地造”的中國古史誕生於戰國的原因。帝辛被作為反面典型,為證明仁義重要,就舉帝辛不仁不義的事例——沒有事例可以象蘇東坡那樣“想當然耳”;為證明尚賢、用賢的重要,就舉帝辛殘害忠眾以亡國的教訓;為證明天道亡國,就製造帝辛“斮朝涉之脛”、“刳剔孕婦”的實例;為證明防微杜漸的作用,就製造帝辛“為象箸”,等等。反正帝辛已是污水坑,大家能想像到的千奇百怪的罪名都加諸帝辛身上已是習慣之舉,多潑一瓢污水又有何妨,由此造就了“千年積毀”的商紂王。

古代質疑

這些對帝辛肆無忌憚的抹黑,早就引起一些有識之士的置疑與反駁。在現存的典籍記載中,首先旗幟鮮明地指出這一點的,是孔子著名的大弟子子貢。針對一擁而上抹黑帝辛的現象,子貢一針見血地指出: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十九》)子貢作為孔門弟子中政治成就最高的人,“常相魯衛”(《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其豐富的政治經驗和敏銳的政治感覺,一語道破了“千年積毀”現象的本質:“天下之惡皆歸焉”,所有的曾經見過的罪惡和所有的人們能想像到的罪惡,都“歸”於帝辛的頭上。所以“君子惡居下流”,千萬別當失敗者,其結果是極其可悲的。在中國歷史上,亡國之君的下場都極可憐,但象帝辛這樣被肆意抹黑的卻絕無僅有。
宋人羅泌在《桀紂事多失實論》中認為:“紂大造宮殿,建酒林肉池,寵信女色,囚禁賢人,殘害忠實等罪惡,與桀的罪惡如出一轍,凡桀的罪,就是紂的罪,桀紂不分,這些都是出於模仿。”(轉引自宋英澤:《故都聖賢——殷·受辛》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翻開《尚書》、《史記》等,桀有的罪惡紂都有,而桀沒有的,紂亦有。因而,帝辛是夏桀加想像的罪惡的集大成者,亡國是其罪有應得。但是,親身經歷了家國淪喪、山河破碎的明末大知識分子、抗清義士顧炎武在亡國之後沉思細想,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一個帝國的衰亡,是各種勢力相互作用的綜合結果,以至於積重難返,非鼎故不足以革新。因此,在研究歷史時,但頗有一些政治家的意味:前人多言殷亡於“紂之不仁”,“吾殊謂不然”,顧氏如是說。並列舉了自盤庚以降,商王朝貴族離心離德的種種行經,得出一個驚世駭俗的結論:商亡是必然的,帝辛只是適逢其會,換了任何人,都無法拘救商王朝的命運。在這一點上,帝辛與崇禎帝有驚人的相似之外:比起前幾任帝王,都勤政、英明的多,但都“適逢其會”,做了亡國之君。無怪乎崇禎帝臨死前仰天浩嘆“君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家國淪喪,眾叛親離,此恨曷極!故帝辛自焚,崇禎自縊,英雄末路,無限悲涼。

現代質疑

到了現代,置疑與反駁聲勢愈演愈烈。胡適做了一篇論文《說儒》,指出《詩經·商頃·玄鳥》詩中“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殷受命成宣,百祿是荷”,是歌頌商族中的一個偉人,但武丁之後無人有此武功,於是便將之作為“懸記”而安在了孔夫子的頭上。這一來引起大爭論。馮友蘭指出,武丁之後是存在一位武功極盛的君主的,祭拜帝辛的活動[5]且以考古、甲骨等材料佐證,但未言其姓名。而郭沫若亦著《駁說儒》,予“懸記”以批判。郭氏指出:這個人就是帝辛。“殷紂王這個人對於我們民族發展上的功勞倒是不可淹沒的。殷代末年有一個很宏大的歷史事件,便是經營東南,這幾乎完全為周以來的史家所抹煞了。”在牧野大戰後,“殷人被周人壓迫,道路是向著帝乙、帝辛兩代經略出來的東南走。”“更透闢地說一句,中國南部之所以早被文化,我們是應該紀念殷紂王的。”因此,“在殷人心目中一定不會把殷紂王看得來和周人所看的那樣。他們就要稱他為‘武王’,要紀念他,其實都是說的過去的了。“(郭沫若:《青銅時代·駁說儒》)解放後,郭沫若親臨殷商故地,更是感慨不已:“殷辛之功邁周武,殷辛之惡莫須有。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並大聲讚揚:“百克東夷身致殞”,“統一神州肇此人。”“中原文化殷創始,殷人鵲巢周鳩居”,徹底為帝辛翻案並疾呼。
顧頡剛亦做《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指出紂的罪惡在周人的《尚書》中只有六點,戰國書中增加了二十七事,西漢書中
增加了二十三事,東漢時增加了一事,東晉時增加了十三事,於是商紂就變成了自古未有的殘忍暴君了。顧氏通過仔細的考證,徹底洗清了潑在帝辛身上的污水濁泥,還其本來面目,與郭沫若的論證相表里,使帝辛做為一個“武王”的形象重現人們面前。這也使孟子的紂王有“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的說法有了落腳處。2009年3月11日上午,全國殷姓代表齊聚河南淇縣,隆重舉行帝辛殉難3055周年拜祖活動。

河山夢斷

可以對帝辛與商末帝國的狀況做個完整梳理了。在周人充斥著污衊、謾罵的歷史記載之外,還有一幅真實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商紂王末路帝乙在位九年而崩,次子辛即位。當此之時,帝祖甲的禮制改革已逐步取得了正統地位,嫡長繼承制的王位傳承已取代兄終弟及而成為主流。因此,微子啟雖然是帝乙的長子,並與帝辛是一母所生,但因為其母生微子時地位尚低,故微子為庶出。而其母為後以後,生辛,故其為嫡出。此即太史所謂“妻之子”、“妾之子”的同來。帝辛的即位對微子啟的打擊可想而知。且微子啟素有賢名,其朋黨亦頗眾,幾與帝辛成抗衡之勢。故而終帝辛一世,微子一派始終是最堅決的反對派,陰謀詭計,無所不用其極。在帝辛的強力打壓下,鋌而走險,通敵賣國,與周人勾搭而奸,不惜一切代價地顛覆帝辛政權。其手段卑鄙也面目可憎,只看商亡後的表面便一目了然:“周武王伐紂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牛,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這副無恥之極的奴才相,千百年來無人出其右者。司馬遷如此揶揄,亦是鄙其為人。因而既然“微子啟、膠鬲與周盟”,早已通敵作了內奸,又刻意作出如此做派,真可謂無恥之尤!
另一方面,由於祖甲禮制改革而受到打擊,不僅僅是微子。王族中的箕子、比干亦是禮制改革的堅決反對者。因為按兄終弟及制,他們都是有機會登上王位的。而拜嫡長繼承制之賜,則徹底斷了念想。這些心懷怨念的王族大臣,在對待禮制改革上,是與微子一派同仇敵愾的。雖然目的未必盡然相同,但制掣肘、削弱、打擊帝辛方面卻是一拍即合。這些王族勛貴與微子一派或分或合,雖不象微子一派那樣喪心病狂,通敵賣國,但卻是帝辛實實在在的反對派。帝辛雖名義上是王族的最高代表,實際上在王族得到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
此外,自盤庚以降,商族貴族離心離德已日漸難制,商帝的祭祠、行政、軍事難以展布,因而至帝祖甲時,廢貴族公議,形成君主集權,加大王族勢力。但受商代以氏族為社會基本組織單元的社會現實的影響,貴族的勢力仍是難以抑制的。這些貴族都有自己的基本勢力,商帝亦難以拔除。故而在商帝強勢力可以壓服,一旦商帝稍弱便各自為政,烏煙瘴氣。因此,自帝武丁以後,商王朝“聖賢之君六七作”,大部分時間商帝是強勢力的。然而,帝辛繼位時,由於王族的分裂和微子一派的瘋狂,這些貴族亦蠢蠢欲動。
而整個商族,由於數百年的興盛,疲態盡顯,與古羅馬帝國滅亡之前極為相似。奢侈享受、貪生怕死,自私短視,“朋家作仇,脅權相滅”,一派衰落腐朽的八旗模樣。而且,商族好酒之風甚盛,自商帝、王公大臣以至庶民,無不酗酒成風,以至於“一國失日”。周人攻擊帝辛“沉湎冒色”,孰不知這是商族整體的嗜好與行為,而“紂為長夜之欽”,在當時的環境下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帝辛再英明,亦未能脫“俗”。
在如此情況下,商王朝中央已對周邊的諸侯方面失去控御能力。諸侯方伯時附時叛,時時騷擾、襲擊,尤其是東夷,竟多次塗入王畿( jī )擄掠。東夷原本商王朝盟友,後雖有齟齬,但不為大害。但自武功赫赫的帝武丁懲滅坐大的方伯大彭。豕韋後,東夷再無人可制。雖武丁一朝服貼,但給後世商帝留下隱患。帝武丁可謂為一時之忿而自毀長城。因此,六七帝而東南不寧。自帝武丁迄帝辛,對東夷用兵就未停過。而在西邊,周人自帝武乙時已漸孳大。《竹書紀年》中的帝武乙“狩於河、渭,大雷震死”的記載相當奇特。現代人多數懷疑帝武乙的真正死因,但絕對與周人脫不了干係。至帝文丁,周季歷繼續驕橫征伐,被帝文丁所殺、至帝辛時,周侯昌變本加厲,已成西方大患。
這就是帝辛繼位後的局面,一個內部四分五裂、外部群強環伺的老大帝國。帝辛繼位後的措施,因史料缺乏已以全面描述。但根據現有的簡略記述,綜合起來可勾勒出一個大致輪廓:一是對內部的駕馭。帝辛一方面對四分五裂的內部龐大的反對陣營進行分化、打壓,不惜採取高壓手段,殺比干,囚箕子,逐微子,另一方面,簡拔外來逃臣中的飛廉、惡來為將,牢牢掌握軍隊。此二人亦不負帝辛重望,飛廉為伐東夷統帥,商亡後仍堅持戰鬥,直至戰死。而惡來更是戰死於牧野。至於內政,用費仲以對抗諸方勢力。二是以戰功穩局勢,樹威望,凝人心。帝辛即位元年即命九侯、虞侯,邗侯——這與周人歷史命周侯昌為西伯要早五十年,而且原因、目的均不一樣。四年,大搜於黎——即《左傳》所謂“紂為黎之菟而東夷叛”者,在西邊舉行軍事演習以震懾西部諸侯,尤其是周人。九年,伐有蘇,獲妲己。二十二年,大搜於渭,囚西伯昌——現代人認為,帝辛為解除西邊威脅,於此時殺掉了西伯昌,而不是象周人說的那樣因諸侯聲援而懼而釋之。在解決了西部威脅後,帝辛掉頭東征、南伐,對時常侵襲至王畿的東夷進行討伐,傾全國之力以期滅掉百年來的肘腋之大患。商與東夷之戰是一場漫長的、消耗極大的苦戰,經數十年方決出勝負。而此時商王朝所有的精華已消耗殆盡,雖然是戰勝者,俘虜、財貨無數,但帝國已成空架子。故而,以帝辛之英明強勢,只能將周人在西部征伐視若不見,而是極力地消化戰果,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撫平戰爭的創傷。而這時,一直被帝辛強勢壓制的反對派在關鍵時刻給虛弱的商帝國致命一擊——大夫帝甲、內史向摯、微子先後逃到周,向周人出賣了帝辛極力隱蓋的帝國真相,引導周人乘虛而入,煌煌大商頃刻間轟然倒塌,帝辛山河夢斷,壯烈殉國。回頭來看看毛澤東的評語,便能理解為什麼“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能夠理解“紂王那時很有名聲。商朝老百姓很擁護他。”因此,微子啟從周人手中乞求而建的宋國的商人後裔,才會寫出《玄鳥》那樣的詩來紀念帝辛、讚美帝辛,稱帝辛為無微不勝的“武王”。這篇短文,亦將在《玄鳥》的頌聲中作結: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士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商之先後,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武丁孫子,武王靡不勝。龍旗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四海來假,來假祁祁。景員維河,殷受命鹹宜,百祿是何。

伐東夷

帝辛時期,東夷叛亂,商朝派大軍征伐。這在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左傳》昭公四年云:“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又如同書昭公十二年曰:“紂克東夷而隕其身”,把對東夷的戰爭,說成商紂王失國身亡的原因,足見商紂對東夷的戰爭,使商王朝的實力消耗很大。當周武王率師打到牧野時,商紂王才倉促調遣軍隊應戰。這些軍隊久困戰場,無心戰鬥,前徒倒戈,終於導致商王朝的滅亡。

習俗

中國民間有這樣一種習俗,新娘子出嫁那天,不但要插花披紅坐花轎,頭上還要蒙塊大紅布。這是何故?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
商朝君主紂王,有個皇叔叫聞仲,此人勇冠三軍,紂王的江山千斤重,他橫擔八百還有零,滿朝文武,各路諸侯,沒有一個不敬重他的才能.唯有一點使群臣們不太佩服的,就是他太怕老婆了.這一年聞仲征戰凱鏇歸來,滿朝文武,就連紂王天子也到十里長亭迎接。酒席宴前,歡慶祝賀之餘,也不知哪位大臣無意中與老太師開了個玩笑:“老太師征戰北海,平定反寇凱鏇歸來,真是勞苦功高,今日萬歲都來為你慶賀,真乃十分榮耀;只怕回到府內,見了婦人就......”老太師的臉微微一紅。帝辛畫像趕巧,這一情景被紂王看見了,紂王心想難道皇叔真的懼內,於是便想看個明白,回到宮院,紂王巧裝打扮,往太師府而去。他剛到皇叔門口,正好見皇叔半跪在嬸娘面前請安。紂王那個氣呀,把腳一跺轉回來。來到金殿即刻傳下一道聖旨:命滿朝文武大小官員,各帶婦人隨旨上殿。不多一時,大小官員都帶著夫人來到金殿。參拜已畢,剛想落座。只聽見紂王大喝一聲,命人將他的嬸娘拿下!並對嬸娘說,我皇叔南征北戰,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別說滿朝文武,就是孤王我,也十分敬重於他。你竟敢這樣在家屈辱他,你大模大樣地坐在上面,讓我皇叔半跪著給你請安!往日群臣議論,孤且不信,今日親眼得見,你還有何話可講?於是下令將嬸娘砍頭,武士們即刻拿過三尺白綾,往脖頸上一堵,一時染了白綾。紂王大聲的說道:“就以這紅綾為戒,不得虐待丈夫!今後女孩出嫁那天,頭上還要蒙塊大紅布,記著這一教訓,好好地侍奉丈夫!”人隨王法草隨風,聖旨一下,各路諸侯就慢慢地傳開了,就這樣一代代地傳了下來。

軼事典故

荒淫無道

紂王的荒淫無度 紂王的荒淫無度
他嗜好喝酒,特別寵愛妲己。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新的俗樂,北里舞曲,柔弱的歌。庫里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他多方蒐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
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定了叫做炮烙的酷刑,讓人在塗滿油的銅柱上爬行,下麵點燃炭火,爬不動了就掉在炭火里。紂任用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紂就把西伯囚禁在羑(yǒu,有)里。紂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因此不來親近了。紂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越發疏遠了。

群臣勸諫

比干遭剖心 比干遭剖心
西伯回國,暗地裡 修養德行,推行善政,諸侯很多背叛了紂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紂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叔比干勸說紂,紂不聽。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愛他,紂卻黜免了他。
等到西伯攻打飢國並把它滅掉了,紂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紂那裡去報告說:“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殷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么辦呢?”
紂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祖伊回國後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
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殷紂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紂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紂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 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紂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干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後又把箕子囚禁起來。殷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

為政舉措

帝辛繼位後,定都於沬,後改沬邑為朝歌(今河南淇縣
。早在帝乙時,商的國力就處於衰弱階段。帝辛在位時期,東夷叛亂,商朝派大軍征伐。他繼續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東夷向外拓展,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可結果卻出現許多叛亂國。 
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並未保衛商朝的安全,反而加速了商朝的滅亡。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 牧野之戰
得知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 周武王即率諸侯聯軍伐商。帝辛驚聞周軍來襲,只好倉促武裝大批奴隸、戰俘,連同守衛國都的軍隊總計十七萬,開赴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縣)迎戰。想不到這些大批夷人、奴隸組成的軍隊,忽然一夜之間譁變,潰不成軍。周人居然不費吹灰之力,長驅直入,兵臨朝歌城下。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寶玉都穿戴在身上,在摘星樓自焚而死。帝辛死後,周武王象徵性的用黃鉞砍掉他的腦袋,妲己也被殺。

歷史評價

姬發:“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絕於天,毀壞其三正,離逷其王父母弟,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聲,怡說婦人。” 
《尚書》:“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 
墨子《墨子》:“昔者殷王紂貴為天子,富有天下,上詬天侮鬼,下殃傲天下之萬民,播棄黎老,賊誅孩子,楚毒無罪,刳剔孕婦,庶舊鰥寡,號啕無告也。” 
子貢:“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孟子:“故家遺俗,流風善政。” 
司馬遷《史記》:①“帝辛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距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②“夏桀、殷受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③“帝辛湛湎,諸侯不享。”  
皇甫謐《帝王世紀》:“帝辛能倒曳九牛,撫梁易柱。”
夏侯湛《新論》:“紂亂太熟爛矣,武王乃往伐之。”
司馬貞《史記索隱》:“帝辛淫亂,拒諫賊賢。”
朱熹,“民苦虐政之甚,異於紂之猶有善政。”
毛澤東:①“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他的俘虜政策做得不大好,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商朝亡了國。”
郭沫若:“統一神州肇此人。”

遺址考古

殷商甲骨文 殷商甲骨文
商代後期王都宮殿區遺址即帝辛之宮城遺址位於今 河南省 安陽市小屯村北的殷墟。該遺址發現了象骨和鯨骨、各種青銅器、玉笄、玉戈、甲骨文等文物,其中殷墟127號坑的發現﹐發現甲骨17096片﹐完整的龜甲將近300版。殷商甲骨文是研究中國古代包括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文字的初始資料之一,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其文字點、橫、撇、捺及疏密結構,用現今的眼光去看,已初具用筆、結體、章法等中國書法之要點。殷墟也憑藉甲骨文一躍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入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墓地遺址

紂王墓 紂王墓
紂王墓由今 淇縣城東行8公里,來到淇縣西崗鄉河口村的淇河大堤上,紂王及其王后和妃子的三座墳墓呈南北排列。紂王墓前有一通巨碑,碑上“紂王之墓”四個大字,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於1987年題寫。

藝術形象

時間電視劇扮演者
1981年TVB《封神榜》譚炳文
1989年內地版《封神榜》張續成
1990年內地版《封神榜》達奇
2001年TVB《封神榜》系列鄭子誠
2006年《封神榜之鳳鳴岐山》馬景濤
2009年《封神榜之武王伐紂》呂良偉
2015年《封神英雄榜》吳卓翰
2015年《封神英雄》吳卓翰  
2016年《封神》鄒兆龍
2018年《朝歌》保劍鋒
2018年《封神演義》薄義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