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鄧予立,爵士,廣東東莞人,鄧毅生之子,香港著名企業家,亨達(瑞士)金融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際金融學院榮譽贊助人。香港亨達集團主席及創辦人,為集團之最終控股公司亨達集團有限公司之主席及創辦人。鄧先生負責集團整體策略性規劃及開拓海外市場之工作。現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之委員、北京海外聯誼會理事、北京中華文化學院之教授、東莞海外聯誼會榮譽會長、法國華裔互助會榮譽顧問、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榮譽會長、亞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及世界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理監事、香港董事學會資深會員、香港證券學會會員、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會員、香港理工大學商業系顧問委員會委員及北京聯合大學套用文理學院國際金融系客座教授。為吳肖梅女士之丈夫。鄧先生在金融業積逾30年經驗,曾於數家本地及國際銀行擔任高級行政人員,負責財資及司庫工作。先後任職過香港浙江興業銀行、交通銀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美國加州銀行及百富勤財務有限公司等。同時也是麗盛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非執行董事。職務:香港亨達集團主席
收藏方向:筆、觀音像
所屬行業:金融
京中華文化學院之教授、亞洲知識管理協會院士、愛爾蘭國際大學工商管理榮譽博士學位、European Business School頒發之3ème Cycle Master、The Oxford Association of Management頒發之Honorary Certified Doct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ward社會貢獻與成就
2002年6月9日,鄧予立獲歐洲東羅馬王國拜占庭王室授勳為貴族封銜; 法國華裔互助會榮譽顧問;
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榮譽會長;
香港董事學會資深會員;
香港證券學院會員;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會員;
香港理工大學商業系顧問委員會委員;
鄧爵士亦熱心參與公益事務,率領公司及員工支持各項社會活動,包括捐助中國東部水災、台灣颱風風災災民、在中國廣東省貧困地區捐建國小等。近年亦大力贊助亞洲電視《大西北》、《大西南》及《尋找他鄉的故事》等多個資訊及教育意義的電視節目。
鄧予立在金融界摸爬滾打近四十年,恪守始終堅守的信念是“誠信、專業、服務”。 他憑藉多年經營金融業務的經驗,匯聚集團國際金融業務專才的知識,為客戶提供稱身的專業理財服務,達至財富增值,搭通創富之源。他特彆強調亨達要為全球的華人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高端金融產品,幫助客戶實現多樣化的需求,與客戶分享合作與成就的同時,共同致富,一起成長。
鄧予立的管理觀是,把公司雕塑得好與不好,精細還是粗造就要靠藝術家。他認為,這個藝術家就是管理者,放棄短期的利益,把重點投放在員工培訓,未來幾年後他可能給公司更大的回報。培訓出來的人員對金融行業有益,培養出一批像音樂界、藝術界的傑出藝術家,公司的明天必然美好。
鄧予立一直把培養“金融專才”作為公司的人才理念,把“持續學習”,與同行業的交流作為公司向前發展的動力,“有競爭才有進步”,不斷開拓年輕員工的視野,為整個金融行業服務。
於香港崇文英文書院畢業後,曾任教香港大同學校。 1969年,進入浙江興業銀行香港分行,先後參與國際業務部及外匯部工作;
1982年,調職至交通銀行香港分行,掌管投資、外匯買賣、資本市場等部門工作;
1989年,先後於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美國加州銀行,百富勤財務有限公司任職;
1990年,鄧予立創立亨達,經營金融服務事業至今;
2006年5月29日,亨達全球業務網路進一步拓展,首度進駐北美市場。
把公司雕塑得好與不好,精細還是粗造就要靠藝術家,這個藝術家就是管理者。
領袖人物在傳統文化的環境中成長,體內必定流淌著民族感情的血液;在中銀集團培養下成為遊走匯海的風雲人物,必定存有一顆感恩國家的心。 鄧予立事業的成功,無疑有一份國家的功勞,在適當的時機,表達他為國家公民的一份責任,對鄧予立來說,這是回報國家、回饋社會的一種自然表達。
在浪潮洶湧的洋面上,蓄足力量的深海蛟龍,迎著風浪騰空而起之時,那種氣貫長虹之勢尤為震撼。在中外資銀行同台競技的匯市海浪中,鄧予立上演了一幕幕“蛟龍出水”的精彩好戲。
麾金百億出入於匯海而遊刃有餘,這是一種豪邁;人生路上歷盡波折而堅守理想,這是一種堅韌;創業征程在失敗邊緣終能絕地反擊,這是一種精彩。
在經歷所有風浪與危機之後,鄧予立更有理由以勝利者的從容,去追尋自己的理想!
晚上八點,維多利亞上空升起了無數的美麗煙花,將整個維多利亞港照得五彩繽紛。人們抬頭仰望,臉上舒展出平日少見的笑容,這種歡快的日子,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了,如今這種久違的節日歡愉再次湧入港島。
在失落的時候給人帶來一些歡笑,無疑可以舒解人們抑鬱的心情。於是自那時起,香港普通市民記住了,在他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個叫「亨達」的企業給他們帶來了節日的歡笑,讓他們重新振作精神走向希望。
獨家贊助這次國慶煙花匯演的人,便是亨達集團主席鄧予立。在當時距離國慶還有兩周時,特區政府公布,至此時全港仍沒有企業贊助政府舉辦煙花匯演,如果還未有企業贊助,國慶煙花匯演可能取消。
鄧予立立刻決定出資400餘萬港元,獨家贊助政府的國慶煙花匯演。「我這個贊助是出於對國家的心意,剛開始市民情緒比較低落,放煙花喚起大家的積極性,讓大家有一個希望面對生活。」而當時的亨達集團,剛剛渡過艱苦的創業期,還只是一個中小型企業,400萬元對亨達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鄧予立1950年出生於香港,在港英政府管治下的香港長大,他骨子裡卻有著強烈的國家、民族意識,這一點顯然是難能可貴的。他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來源於父親的教育。
鄧予立的父親出生於廣東東莞,於抗戰時期來到香港,一生皆從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對我們民族感情、國家觀念這方面的教育很重視。他追求真理,他的事情都是跟民族感情很有關係。還有一個就是講國家觀念,不管怎么變,中國還是自己熱愛的國家。」致富之道香港的投資市場就像一個巨型賭場,朝夕成萬變,打造了多少“幾家歡樂幾家愁。的人世悲喜劇。然而,鄧予立,一位擅長於在匯市馳騁的外匯投資顧問,卻在差別的時間裡引導多家機構度過重重的風險,取患上最後的勝利。不過,這位投資專家,本身卻很少加入“賭場”內的“投注”活動,也從不以自己的資產介入外匯的炒賣。他以為,顧問本身不宜直接介入投機炒賣,因為個人在介入炒賣活動後就不能傍觀者清,若大市有變,自然會先處理自己的“賭注”,這樣對個人信譽及客戶好處都沒好處。雖然個人少少“下注”,但他的興趣就是幫助客戶部署資金,險中求勝。他在中資銀行工作時, 曾面對過幾次難忘的風波。一次是在1987 年,全球出現股災,但他所服務的機構卻未受損,因為在股災前,鄧予立已根據市場的形勢,包括基金的蠢蠢欲動,股價的走勢、市場內集資活動頻密等異常因素,判斷出大勢不好,即於股災前一個生意業務日,把銀行持有的股票全數賣出。另外一次是在1993年,中英談判令港元大跌,為了減低銀行在外匯方面的損失,經過周密的思慮,鄧予立決議通過邀請香港及外地全數腫資銀行做出結合行動,在亞洲市場“做” 低美元,同時又利用短線投資套取快速的回報,終於維護了銀行的資產,有驚無險地渡過難關。“紮根大中華,面向全世界”
鄧先生自1990年創立亨達集團以來,以香港為龍頭,積極向海外和中國大陸擴展業務。集團中的亨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為香港聯交所之主機板上市公司。目前除在港設有六間分行、兩所個人理財中心外,還分別在北京、上海、廣州、溫州、台北、東京、日內瓦、奧克蘭、溫哥華及巴黎等地設有分公司或代表處。公司以“為廣大華人華僑服務”為己任,將“紮根大中華,面向全世界”作為未來十年公司的發展目標。鄧先生說,目前海外華人已接近3500萬,面對一個如此龐大的華人市場,如何為廣大的同胞在投資理財方面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是他和集團公司長期以來所奮鬥的目標。據介紹,自92年開始亨達集團已在巴黎開展業務,2000年成立代理處,2005年在日內瓦成立分公司,並將其作為歐洲業務的“橋頭堡”,憑藉其在國際金融領域中的特殊地位和完善便利的金融體系,向歐洲其它國家全面拓展業務。
“社會企業應承擔起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對於在金融界摸爬滾打近40年的鄧予立先生來講,國家、社會和民族在他心裡永遠都是首位的。值得一提的是98年香港“十一”慶典活動,眾所周知1998年對港人來講是個非常沉重的一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使得港人信心盡失,經濟大衰退,使得香港回歸後的第一個“國慶”活動都受到了嚴重影響。在港府宣布如沒有企業贊助,政府煙花匯演將取消的緊迫關頭,鄧先生毅然決定出資400萬港幣獨家贊助了這項國慶煙花匯演,使得“那夜煙花格外美”,振作了港人的士氣。鄧先生經常參與慈善事業,贊助希望工程,慰問失學兒童,援助災區,儘自己的所能積極地回饋社會,表現出一個社會企業對國家、對社會、對民族所要承擔的責任。談起在巴黎的春節活動,鄧先生說,自99年開始亨達即開始贊助參加巴黎每年舉行春節彩裝遊行活動,通過這些年來參加春節活動,他深深感受到了中國的真正強大,親身經歷了中國人在海外地位如何在逐步地提高。他作為法國華裔互助會的榮譽顧問,與法國僑界的知名僑領們交情甚深。這在一方面是有利於公司在法國及歐洲市場的開拓,另一方面則是可以廣交朋友,這對於亨達的全球布局至關重要。
“分享合作、共同創富”鄧先生一直把培養“金融專才”作為公司的人才理念,把“持續學習”,與同行業大學生的交流作為公司向前發展的動力,“有競爭才有進步”,不斷開拓年輕員工的視野,時刻了解全球金融形勢,為整個金融行業服務。作為亨達集團的老總,他牢記集團的使命,憑藉多年經營金融業務的經驗,匯聚集團國際金融業務專才的知識,為客戶提供稱身的專業理財服務,達至財富增值,搭通創富之源。他還特彆強調亨達要為全球的華人提供具有前瞻性的高端金融產品,幫助客戶實現多樣化的需求,恪守“誠信、專業、服務”的信念,與客戶分享合作與成就的同時,共同致富,一起成長!
收藏家堪稱“外匯高手”的香港亨達集團主席鄧予立,四十多年在資本市場沉積了一套獨門投資之道,在個人收藏方面也有異於別人的心得和喜好。
他是個“筆痴”,也愛收藏不同形態的觀音擺設。
鄧予立位於香港島渣甸山的豪宅,清雅古樸,有種文人的氣息,這可能與他家兩代都是教書先生的影響分不開。“歷苦方知樂甜、盈必損慎持謙……”等滿室勵志條幅外,最令人側目的,要算是那些散布在廳、書房以至睡房的觀音擺設。
“這是送子觀音,旁邊的是合掌觀音,這個畫滿竹葉在後面的是滿足觀音,當然還有傳統的千手觀音……”數十個不同形態、物料的觀音像,鄧予立興奮地逐一介紹來歷,大部分都是他出差或旅行時的“戰利品”,每一個得來總有個故事。其中一個放置於他書房橫樑上的足金觀音像,近年隨著金價飆升“身價”也應勢暴漲。
“觀音容顏慈祥可親,讓人看得心平氣和。”在股海打拚,面對指數漲落無情,一尊讓人看後感到恬靜閒舒的觀音像,是鄧予立的心靈“對沖”方案。
“我每天都像處身賭場,日日都像在玩show hand和大細,所以我本身不賭博,香港人喜歡的賽馬、麻將我一概不碰,但我喜歡收藏字畫和藝術品,我認為收藏中國畫遠比股票及任何一種投資更好。”鄧予立笑說。為了推廣藝術,他甚至在香港成立一家不以盈利為目的畫廊,免費提供場地給還沒成名的畫家、書法家舉辦展覽。
鄧予立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嗜好,他愛筆如命,他說這可能與他家族背景有一點點關係。
父親鄧毅生是中醫、書法家,十七歲開始執教鞭,一手創辦勵群學校。受父親薰陶,鄧予立對文化和藝術有濃濃的興趣,1968年加入銀行到創業成立亨達集團前,鄧予立一直為人師表,十三歲已替人補習和教夜私塾,跟父親一樣,十七歲已當老師,但一年後毅然投身銀行界。
鄧予立自言最愛看書和教書,十多年前更愛上了墨水筆。
他醉心的,是有藝術性的墨水筆。
好筆的定義,因人而異,有些人純粹要求書寫流暢,有些人覺得要外型亮麗,有些人講求升值潛力,鄧予立追求筆後的故事性。
“墨水筆是時代的見證,你看現代人都轉用計算機,為求方便亦已轉用走珠筆,還有多少人會用墨水筆呢?它們會被全面取代,但它的藝術價值卻不能被取代!”視墨水筆為藝術收藏品的鄧予立說,十多支蒐集自歐洲、各具特色的名筆,只是他部分的收藏,但總價值已近千萬元。
隨著計算機、手機等科技產品發展與普及,墨水筆正走向沒落,除了在簽字儀式等特殊場合偶露尊容外,作為書寫工具,它幾
乎已淡出人們的生活,但鄧予立就是看中了墨水筆那種末日般的珍貴感覺。他的收藏,最便宜的也要數十萬港元,最貴的抵得上過百萬的,購藏會被他視為無價的珍藏,從來不出讓。
“精緻的墨水筆,工藝含量要比名表還要高,故價值往往也是在名表之上。”鄧予立認真地說。
鄧予立鍾情的,都是限量版的墨水筆:升值潛力打動他理性的半邊腦袋,但收藏品同時要有故事和藝術性,滿足他的感性思維。他的收藏品中,不乏瑞士品牌Caran d'Ache,這品牌就是李民橋和李民斌早前向父親李國寶送上的no. 2限量純金墨水筆同一品牌。一支全球限量生產五十支,刻有李商隱著名的《無題》詩“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的一支雕花墨水筆,就令鄧予立愛不釋手。
“你看,一個外國工匠領會了中國的詩詞,再把之雕刻於筆桿之上,作為中國人一看,能不感動嗎?”於是,鄧予立便花上逾10萬港元,在異國把這中國情懷“私有化”了。
另一支出自Omas Muki的墨水筆,限產四十支,筆桿是由手工整合的人工陶瓷,非常珍貴。鄧予立又展示另一支紀念莫扎特的精品限量墨水筆,背後又反映一個動人故事。筆桿上端裝上小型的上鏈八音盒,那是莫扎特的金曲一首,鄧予立一見,即斥逾數十萬元買下,這支筆,全球限量五十支。
如今鄧予立跟那位賣筆給他的法國小店老闆成了好友,除了成為這店的VIP外,閒時鄧予立會送這位老闆一些中國玉作文化交流。
“墨水筆往往能看出歷史的變遷,小小的筆桿包含很多歷史知識、典故,反映出不同時期的制度、文化,當你真正融入收藏當
中就會去探究。精品墨水筆的收藏價值在於生產年代和數量。生產年代愈久遠,數量愈稀少,價值就愈高。”談到墨水筆的收藏心得時,鄧予立說。
說起與墨水筆的緣份,始於十多年前,鄧予立在歐洲巧遇手工精美的墨水筆那刻,令他愛不釋手,自此對這些將被計算機淘汰的書寫工具產生濃濃興趣。他對筆的迷戀就像蝶戀花,或女人迷上口紅,不是挑筆桿上的白金或鑽石,反而是講究墨水筆的工藝要求和話題。
每年週遊法國,他總會掏錢買一支。經過多年的累積,他所收藏的墨水筆數十支,這些“寶貝”像藝術品更像寵物,因為鄧予立出差,有時甚至會帶上兩三支愛筆傍身把玩觀賞,但這些珍藏從不會被“開峰”,以增加收藏價值。
“投資股票,我堅持逢低承接、買產業前景的前提,不賺20%不走; 投資匯市則要訂立一年的賺賠目標,要做出反思,切忌屢敗屢戰。有關資產分配,建議投資人現金持有20%、股票40%、外幣30%,其餘10%可投資黃金,預期黃金還會再漲。”談起投資心得,鄧予立是侃侃而談,至於投資收藏品,他也有一套哲學。
“其實收藏墨水筆也像賭外匯,像我看好歐羅會升值,不斷以歐羅買入我的收藏品,現在藏品身價順勢飆升,也受惠匯率上揚。像昔日投資數十萬元購入的筆,現在已升值到過百萬元。”鄧予立一邊把玩著筆身刻有駿馬圖案的鑽石墨水筆,一邊自信地說。他顯然是甚享受墨水筆這種較冷門的專題收藏。
隻身自立門戶當年,鄧予立以1200港元租用一張寫字桌起家,做起外匯買賣,客人是一個一個點滴累積得來,如今他已成為一家多元化金融集團的老闆,並正培養接班人。
藝術市場有別於股市和樓市,它不僅需要了解、把握市場原則、經濟規律和價值規律等,更需要掌握一點美學概念。鄧予立說,投資和收藏墨水筆,要有眼力、財力和魄力,缺一不可。“眼力就是要看你的眼光和市場觸覺;財力就是量力而為;魄力是關鍵,看你是否能拿捏‘機不可失’的智慧。”鄧氏說。
事實上,對鄧予立而言,筆的價值不在於金錢,而在於想像空間。拿捏一支鍾情的筆,用來觀賞、用來把玩、用來珍藏,筆下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