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鄧楊家村

賈鄧楊家村

楊振山1935年8月生,男,山東萊州人。 楊嘉仁字壽山,別名楊澍,生於1932年,大專學歷。 楊彪:震公之曾孫,“少傳家學”,博聞強記,人仕後官至太尉。

基本情況

賈鄧楊家村街道鄧楊家村街道
隸屬:山東省煙臺市萊州市平里店鎮
耕地面積:1576畝
人口:313戶,900多人
地名:山東省萊州市平里店鎮賈鄧楊家村
郵編:261414

地理位置

楊氏圖騰楊氏圖騰
萊州示意圖萊州示意圖
賈鄧楊家村,位於山東省東部、膠東西部、渤海灣東畔、萊州東北部。坐落在萊州市政府東北17公里、平里店鎮政府北1.5公里處。
賈鄧楊家村賈鄧戰家村相連成一片,南與平里店鎮政府、東與小矯家村、北與前小朱村、西與淳于村為鄰。
北鄰G206國道(即老煙維公路、老國防路)相距100米,東鄰威烏高速公路4公里,南鄰王河500米。距青島、煙臺兩大國際機場均140公里,距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一一萊州港18公里,距龍口港45公里。

交通情況

賈鄧楊家村北鄰G206國道的標識牌賈鄧楊家村北鄰G206國道的標識牌
賈鄧楊家村處於四通八達的交通要道:G206國道從村駐地穿過,東南與威烏高速公路相距僅萊州賈鄧楊家村地圖(圖左上角的按鍵可調)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4公里,並與已建成的同三高速、濟青高速、青銀高速、濰萊高速連線,可直接併入國內高速公路網內,使賈鄧楊家村與全國各主要城市實現公路高速直達。大萊龍鐵路從村西部2公里處穿過,且距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一一萊州港18公里,距龍口港45公里,大大提高了對外輸出能力。

村名來歷

明末,楊姓由午城楊家(今朱橋鎮後楊家)遷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楊家。

村里一幢200多年的老宅村里一幢200多年的老宅
清末,以其屬賈鄧社轄而更名賈鄧楊家。賈鄧社的“社”字,是歷史舊跡,是清朝設里甲制的行政單位。
公元661年前午城後楊村的楊氏先塋的一段碑文:“在漢太尉震世為弘農人屢為東萊太守子孫遂家焉”。我族楊姓是東萊郡太守楊震的後裔,更重要的是“子孫遂家焉”來肯定午城楊氏來自何方。震公東萊做官,子孫就地安家,我族就是這一支派弘農楊氏在東萊“遂家焉”的坐地戶。

本村姓氏

楊、王、戰、彭、孫、李、徐、鮑、許、范、於、生。

主要農作物

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花生、地瓜等。

特色農產品

蘋果、梨、草莓、櫻桃、大姜、圓蔥、黃金梨、葡萄、蜜桃、花卉、梨、水果、蔬菜等。

自然條件

該村地質肥沃,土質屬潮棕壤,有機質:1.0-1.2%;含氮:0.08-0.lmk/kg;鹼解氮:70-90mk/kg;速效磷:20-30mk/kg;速效鉀:80-120mk/kg;PH值:6-7,極易適合農作物生長。

氣候狀況

氣候適宜,地處北緯37度,東經12度,屬暖溫帶東亞季風海洋性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2.4攝氏度,年平均降雨780毫米,無霜期180-200天。
水資源豐富,本村屬王河流域,現在王河上游建有大型翻板閘和橡膠壩各一處,總蓄水量達200萬立方。

村辦企業

1、萊州市華潤造織廠、萊州市平里店鎮魯興橡膠有限公司購

賈鄧楊家村西頭隆程商店賈鄧楊家村西頭隆程商店
銷部、平里店吉祥液化氣站、萊州市加年銼刀工具廠、三興倉儲物流公司、萊州市太東特種動物養殖場6家企業。
2、擁有隆程商店等多個零售商業網點。

賈鄧楊家村當代名人錄

楊振山
1935年8月生,男,山東萊州人。上海同濟大學計算機系教授、計算機套用博士導師、管理學院管理工程博士導師,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0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數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從事計算機及套用研究40多年,研究方向為資料庫、
楊振山主編的《賈鄧楊氏全譜(卷九)》楊振山主編的《賈鄧楊氏全譜(卷九)》
人工智慧專家系統、辦公自動化和管理信息系統。完成國家級重大科研項目20多個,發表論文170多篇,出版專著18部。特別在辦公自動化領域中從事理論和套用研究18年,在我國首次提出中國辦公自動化的理論,寫出了論文40多篇,包括分析理論、設計理論、開發理論和實施理論,形成了一整套中國辦公自動化的理論和設計方法。對於從事辦公自動化研究、開發、評價和使用的人員來說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對於促進中國辦公自動化事業作出重要貢獻。設計和開發出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辦公自動化系列軟體——“雙楊OA中國辦公系列軟體”,在全國範圍內頗具影響,得到廣泛地推廣使用,至今用戶超過1000多家,遍及全國各個省市。該軟體由中國軟體行業協會推薦為1999年全國優秀軟體,並獲得199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97全國PC套用軟體設計大獎賽優勝獎,還被上海市科委推薦為上海市優秀軟體。所開發的《電子政務主題詞表編制及套用沒系統》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專家系統在工程建設中的套用研究”,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工程建設中智慧型輔助決策系統的套用”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學分制多媒體智慧型教務管理系統”獲1999年國家教委優秀計算機教學軟體;“文書處理和檔案管理一體化系統”、“環境噪聲防治模式的研究”、“電腦文書檔案管理系統”均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主題詞智慧型標引和檢索集成化系統”獲國家檔案局科技進步三等獎,“書稿檔案管理系統”獲上海市檔案局科技進步三等獎。《環境噪聲專家系統》1999年國際先進水平;《基於元邏輯的知識處理系統》1991國際先進水平。《檔案管理與分類號標引》1990年填補國內空白。《新產品開發決策諮詢專家系統》1993年國內領先水平等。楊瑞蓀
1955年上海育才中學畢業,1955—1957 年在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由於中蘇關係緊張,留蘇預備部結業。1957—1963年在清華大學流體力學學習,畢業;上海計算機廠高級工程師,是我國比較早期從事計算機工作者,她既從事過計算機的生產,又從事過計算機套用;既從事計算機的研究工作,又從事計算機的教學工作,在計算機廠內是很少有,即使在整個社會上也是很少有的。改革開放以來,又擔任上海雙楊電腦高科技開發公司法人代表,該公司於1993年4月8日成立,至今已16年。作為套用軟體開發公司來說,該公司的成立在全國範圍內也屬早期的,該公司鎖開發的軟體產品,在全國的套用情況,在附錄中可以看到證明材料,對於該公司的成立她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出版著作一本,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項,獲全國行業協會和上海市行業協會等將12項。楊 健
1984年國小畢業前獲“鐵筆馬良”計算機競賽優勝獎;1987年國中畢業前獲上海市電視台“微機套用知識競賽”第三名;1990年前高中畢業前獲1990年上海市高三數學競賽一等獎。1990——1994年在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本科學習並畢業;1999年在同濟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1995年到1997年在日本第一生命公司工作。在上海雙楊電腦高科技開發公司先後任副總經理、總經理、董事長;受聘上海市檔案局開發檔案管理軟體開發組成員。參加並領導的雙楊公司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項,獲全國行業協會和上海市行業協會等將12項。許 竟

1977年生於上海。1998年07畢業於上海同

濟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在上海現代建築設計集團-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工作。2002年通過國家統一組織的考試合格,取得一級註冊結構工程師的註冊資格;2003年提升為工程師;2008年上海市工程系列規劃設計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評審,確認具備高級工程師資格,是同類高級職稱中年紀比較輕的。在《結構工程師》(該期刊是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7增刊第二卷上發表文章論文《結合工程實例淺述抗震設防專項審查送審檔案編制要點》,此外還發表了論文《結合工程實例淺述PKPM數據輸入的幾個注意點》。完成項目工程19項,其中任主要負責人的有金山區稅務綜合業務大樓等四個項目;任主要設計的有紅巨大廈,淞南苑住宅小區等15項。楊振南

(1896年——1959年)字漢民、象禮,1896年出生於掖縣賈鄧楊家村。20年代初就讀於北平燕京大學(現北京大學),在讀書期間曾參加中共領導的學運活動,畢業後就職於北平的中國銀行。20年代後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從事黨的地下工作,曾任掖縣區、西障區(包括賈鄧、朱橋等鄉)地下黨的區委書記,當時公開的身份是賈鄧鄉的鄉長,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利用其特殊的身份為黨做了大量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西障區委(包括掖縣、賈鄧、朱橋等縣)要楊家村支部派一名黨員去東北支援建設,時任區委書記的的楊振南即派黨員楊林(後改的名字,是楊家村楊鶴明的兒子)赴東北(哈爾濱)參加城市建設。是楊振明的入黨介紹人之一。在1952年初由於山東省進行土地改革補課,楊振南被劃為地主成分,但是由於是地下黨的區委書記特殊身份,1952年下半年,上級黨組織調用其到黨的重要崗位(山東省委)任職,他對山東省委組織部的同志講:我歲數已大(時年56歲),身體不好,孩子們都在工作,我就不出去工作了。表示婉拒後,一直在原籍務農,1959年在原籍因病去世,時年僅63歲。

楊世慶

生於山東萊州平里店鎮賈鄧楊家村,曾黑龍江省安全廳廳長,現已退休。

楊牧雲

鵬舉子,中央樂團首席提琴手,國家一級演奏員,教授,退休。1、《穆桂英掛帥》主要創作者之一:被廣東民族樂團多次帶到國外演出

的交響詩《穆桂英掛帥》,主要創作者是中提琴樂師鄧宗安、小提琴樂師羅青、楊牧雲等。2、做過李自立教授的導師:李自立是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教育家、小提琴作曲家、社會音樂活動家,現任廣州星海音樂學院教授,1962年8月派往中央樂團深造時,曾師從於楊牧雲教授。3、和著名的書法家、著名的文藝理論家等共聚: 1988年中國書法家協會,英國東方美術家協會,海峽兩岸書畫家聯誼會及北京市書法家協會會員趙普先生(左起)與著名音樂家、中央樂團第一小提琴家楊牧雲先生,著名書法家、北京文物局首任局長劉子章先生和著名文藝理論家、作家柯文輝先生聚會留影。挽中央樂團楊牧雲先生1993年6月流水高山,琴聲杳矣;諷時警世,詩卷傳焉。楊德茂

利津縣公安局原黨組書記、局長、正處級偵察員。男,漢族,中共黨員。1943年10月28日出生於山東省萊州市平里店鎮楊家村。1966年畢業於山東省公安學校,分配到利津縣公安局工作。歷任偵查員、公安特派員、副股長等職。1976年4月任利津縣公安局副局長;1986年10月任利津縣公安局局長;1995年3月至1998年3月任東營市國家安全局副局長兼利津縣公安局局長;1998年3月任東營市公安局正處級偵察員;2001年5月參加公安部警督晉升警監培訓班後晉升為三級警監;2004年1月退休。

楊春榮

1938年7月25日生,七歲隨父親在青島上學。51年父親病故回鄉,52年高中畢業後考入掖縣第二中學。55年國中畢業後被北京市工業管理學校計畫專業採錄。因父親早逝寡母艱難撫養兄妹六人,家境十分困窘。為家庭生計和弟妹成人,不得不捨棄學業。在村內擔任民辦教師。歷時三年由於工作突出,59年被吸收為中共黨員並轉為正式公辦教師。60年後曾在平里店鎮多所國小任教師。72年後在平里店鎮石柱聯中任教師。80年後任教導主任。82年任石柱聯中校長。其間正值撥亂反正,教育陣線恢復考試制度。83-84兩年中創造了全鎮最高升學率。是全鎮升學率位列前茅。83年曾在石柱創辦村辦高中,並有一名學生張百江考入青島醫學院,成為全縣唯一村辦高中考取大學的典型。張百江現已是山東省腫瘤醫院普外科主任。這一階段曾先後幫助、引導楊建松、徐春義、楊軍山、楊建菊等農家子弟考入大學,成為國家幹部。楊建松、徐春義現在山東省財政廳工作,均為正處級;楊軍山為青島港集團政工處副主任,為農家子弟走出農村作出了積極貢獻。88年調入平里店成人教育中心任校長。通過三年的努力把學校辦成全市先進學校。93年曾代表山東省接受國家教育部成教司領導視擦,並獲好評。94年曾為山東省教育廳組織的成人教育現場會提供現場並向全省做了經驗交流。同時為煙臺教育局出版的“百名優秀校長談教育”一書撰文《如何做好職業學校校長》,同年接受國家《燎原信息報》記者採訪並發表題為《鄉村成人教育之我見》的論文。從第一個教師節開始連續八年被評為萊州市“先進教育工作者”。94年被煙臺市授予“職業教育先進工做者”稱號。88年退休至今。

楊振西

(1908---1976)字岳華,曾用名楊秀廷、振奇,字雲峰,私塾六年,文化功底厚重,聰明好學,思想活躍。1935年七修楊氏族譜時,尚不到30歲的振西就參與修譜,承擔(卷七)撰序和校正工作,1950年又為楊氏族譜(卷八)撰序並參與校正,是楊氏後人中的才子。30年代參加革命,當時名字叫楊秀廷,1935年在掖縣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至1939年間活動於膠東一帶,宣傳、領導抗日活動,曾任西海區委書記,鄉委書記等職務。1938年在本村“南書房”教本族子弟讀書,他以教書做掩護,秘密做黨的地下工作,講解黨的主張,宣傳抗日救國,開展破除封建迷信,倡導女子放腳,支持婦女文化學習活動。由於身體不好,1939年在掖縣國防訓練班主要做組織發動工作,1940年專職做黨的地下工作。抗日戰爭中,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先後掩護掖縣抗日獨立大隊的幹部,發動青壯年參加抗日隊伍,為西海區培養幹部,組織民眾,積累黨的工作經驗做出了重要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因患病未跟隨大部隊南下,當時土改鬥爭剛剛開始,因出身及“左”的思潮影響,經黨組織說服其出黨。建國初期至文革期間,他承受了政治、家庭及身心上的傷害,大兒子與其斷絕了父子關係,二兒子因其影響終身未娶,1976年振西在平淡中過世,享年68歲。

楊秀敏

1954年9月掖縣出生,1974月12加入中國共產黨,大學本科學歷,政工師,現任滿洲里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工

作情況,1973年6月高中畢業下鄉國營二卡農牧場,1975年11月任滿洲里市二卡農牧場黨委副書記,1976年7月至1981年2月,任中共滿洲里市第七屆市委常委,1977年參加全國聯考,1979年畢業在滿洲里市委農牧工作部、紀檢委工作。1982年10月做群團工作,歷任滿洲里市團委副書記,書記,市婦聯主任;1991年4月做經濟部門工作,歷任滿洲里市物資局黨委書記,市屬企業工作委員會黨委書記,滿洲里市商貿產權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1998年12月至今做政協、統戰工作,歷任滿洲里市七屆、八屆、九屆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兼職情況,現任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呼倫貝爾市政協委員,中共滿洲里市委委員,滿洲里市海外聯誼會會長,滿洲里市非公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楊孟壁

建國前是地下黨員,由山東掖縣派去東北做地下工作;解放後曾任哈爾濱市副市長,勞動局長,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長,物資局長等職,後離休。86年去世。

楊嘉敏

1924年出生於掖縣賈鄧楊家村。1952年考入了當時國家的政務院(現國務院),在外交部做財務工作,繼任財務科長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由國家派駐中國駐蘇聯的大使館工作任一等秘書。60年代國中蘇關係惡化,他與大使館人員被迫回國

後,又派到法國大使館工作任一等秘書,同時兼任:阿爾及利亞、塞內加爾、加納及歐洲、非洲、亞洲的巡迴大使及一等秘書。1980年又派駐日本大使館工作任一等秘書。1982年回國由於身體原因,即留在國內,任外交部駐外人員辦事處領導,具有高級職稱。1992年7月因患直腸癌去世,時年68歲,骨灰存放於八寶山革命公墓。楊嘉仁

字壽山,別名楊澍,生於1932年,大專學歷。曾先後參加過一〇一廠(哈飛前稱)、武漢重型工具機廠建廠和大慶石油會戰。獲石油部頒發的“大慶石油會戰勞模”獎章。由技術員晉級工程師。三中全會之後,潛心鑽研技術,套用波-馬定律,研發出全自動氣壓供水新技術,取代(消)了水塔,屋頂水箱高位供水的古老方法;取得“實用新型”專利兩項;獨資創辦“科興東實業有限公司”,生產本專利產品和轉讓專利技術。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楊壽山兼總經理。

楊 濤

1970.1.22生於牡丹江,吉林大學法律本科畢業。牡丹江博大律師學院院長;市民辦教育協會副會長;《牡丹江法制》雜誌社總編;市政協委員;市青年聯合會第七屆常委;2001年榮獲牡丹江市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2001年被牡丹江市司法局黨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榮獲市十大基礎志願義務工服務個人;省首屆優秀青年衛士;省首屆志願服務貢獻獎等榮譽。2008年獲牡丹江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李 華

1955年內蒙出生,中共黨員,大學畢業,香港理工大學工業及工程學系訪問學者,副教授(一級),就職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方向:表面計量學,微形狀測量及套用;自動化測試與儀器(雙頻雷射檢測技術的套用)。參加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及國防科工委、航天部科研項目。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其中多項國防科研項目獲獎。參編國防科工委“十五”規劃教材“納米科學與技術”;參編普通高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精密和超精密加工技術”。 “納米技術及其套用”課題獲 2004年黑龍江省高教學會教學研究成果獎。

賈鄧楊家村近代名人錄

楊景昌

楊景昌:十六世(楊氏“武”的典範)。
景昌公參加過殿試,是清同治帝的門生。他是楊氏十一世立業祖之玄孫、十五世錫祚之長子,字介福。景公自幼習武,酷愛弓馬,入武庠,擅長刀(1942年前後曾見他家街南溝東的院子裡有一柄與人身高等長的鑌鐵大刀,形狀酷似關羽用的大刀重約七八十斤,每逢冬閒族中習武之人揮舉此刀測試臂力)。
一八六一年捻軍犯境,萊州大亂,賈鄧楊氏族人被捻軍擄走五十八人(見族譜卷四“同治五年楊錫慶志”之“亂狀”),景昌公卻能憑藉一身武功和過人的臂力不僅自己躲過了此劫,還在劫難中扶危濟困救助弱小。鄉里受助者眾,景公之義舉深受鄉人所稱道,至今說起賈鄧楊氏皆詢“武俠”,可見景公之行深入人心。
清同治六年(1864年)秋,兵部侍郎閻敬銘受同治帝之委派巡撫山東主持了三年一屆的武舉鄉試,在這次考試中,景昌公名列“同治甲子科第四十九名舉人”,至今景公府二門上仍懸有:
欽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東省等處閆敬銘為
武 魁
甲子科武舉楊景昌 立
的匾額。
翌年,即同治七年(1865年)春,全國各地的新選武舉進京會試,景昌公又取得了乙丑科會試第二十三名的優異成績。在會考之後的殿試中,仲三甲第二名賜“乙丑科同進士出身”“欽點御前藍翎帶刀侍衛”,至今景公府門上方懸有“進士第”匾額。
景昌公雖出身武庠,確係一員儒將,“又四年(即1869年)除授浙江衢州府右營守備。此時的中國南有捻軍起義,北有沙俄釁邊,內憂外患天災不斷,大清帝國風雨飄搖。身處亂世的景昌公,便由身居京師的御前帶刀侍衛清閒之職,被改派領兵駐紮閩、浙、贛,扼守國家的南大門,他終於有了用武之地,顯現出了儒將“上馬督三軍,坐帳草檄文”的英雄本色。景昌公到任不久,禍亂平息,黎民得安“實賴守備之力也”。
景昌公生於道光十二年(1832)正月十八日卯時,卒於光緒二十五年(1899)三月初四日,享年六十四歲。配李氏生一女,於京師娶二室,攜赴任上,生一子芳榮,這一支派便落籍浙江。
註:
1、閻敬銘(1817-1892)字丹初號約庵,陝西大荔朝邑人,是清末重臣,東閣大學士,曾任布政使,山東巡撫,工部侍郎,戶部尚書,軍機大臣等職,楊景昌出其門下,是景昌公的恩師。
2、景昌公高第後為其十世祖楊之允請旨刻碑立於墓前。

楊崇文

楊崇文(1786—1826)字升龍,是十七歲即入郡庠的毓琦公之次子,在文之胞弟。
公五歲生母杜氏卒,繼母趙氏,視公如己出,自幼呵護,精心教導,以至成人。公天稟聰穎,能語即樂書字,就塾如魚得水,終日手不釋卷。未弱冠文章便小有名氣,縣應童子試取第一,有“掖縣一支筆”之美譽。及府試亦名列前茅。如此良才為窮所困,家貧不欲再考,胞兄在文以父遺命訓導,勸其繼續進取並給予經濟援助。
嘉慶十七年,二十七歲的崇文公參加院試,經宗師張公選拔,取古學第三名因入郡庠,公家雖貧學不輟,刻苦努力學業大進,翌年參加科試,又取一等第七名的優異成績,遂食廩膳(享受國家津貼)補廩生。
常言道“家貧出孝子,”公家雖貧卻事母至孝,晨昏定省甘旨無缺,孝母悌兄鄉里盡聞。自補廩生後,“舌耕筆耨”,教書育人,不說桃李滿天下,可謂秀木皆成棟。儘管又曾數次入試,曾獲一次薦卷,皆因八股取士,矢志難伸,後雖屢考上等,只因家貧,不忍再賴兄長資助,遂不復考,以期將來家道略富“進取未為晚也。”
但是人生生死難料,崇文公正當盛年,學業猛進,科第有望之際,於道光丙戌冬十二月初四日,突染暴疾,抱憾而逝,壽四十歲。惜乎!天妒英才,不佑貧儒,英年早逝,矢志未酬。但是崇文公的事母至孝,敬愛兄長,舌耕育人,矢志向上,奮鬥進取,孜孜以求的堅強的意志,是留給後世子孫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被永遠傳頌,懷念,繼承並發揚光大。
崇文公生於清乾隆十年,歲次丙午公曆1786年,卒於道光六年歲次丙戌十二月初四日公曆1826年。妻張氏生三子,長錫介,次錫予,三錫嘏,一女適高姓。

楊秉信

楊秉信:十五世(楊氏“教”的典範)十五世楊秉信,自光緒初年設館教學,歷時30多年,為數百多農家子弟走出農村,謀求發展奠定了文化基石。由於為人豁達和氣,敦厚樸實,深受學生及鄉里稱讚。因排行在二,人們都親切地稱為“二先生”。先生家境一般,卻把全家在溝東最好的三間半瓦房做為學館。學館院子寬敞潔淨。西間窗下有一棵交叉纏繞的老石榴樹,南牆內有一棵合抱粗的無核大棗樹,樹冠罩掩了半個天井。每逢金秋十月,先生常帶領孩子們摘下大紅石榴和“鈴鐺甜棗”,分給孩子們品嘗。孩子們嬉戲在鬚髮花白的先生周圍,組成一幅鄉村學館童叟樂園畫圖。每年二月初二是孩子們入學時刻。家長們領著孩子,拿著兩串束修,陸續入學。也有一些家庭貧寒的孩子只能空手赧顏而來。每逢此時,先生總是搖頭嘆氣,揮動大手讓孩子進入學校。他說:“留下孩子吧,孩子總得識字呀!”先生這種“不媚富貴,不嫌貧賤”的義舉,是有教無類的典範。先生教學先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再深些則是“詩書”,“五經”,尤重毛筆字。隨著形勢的發展,又增加了“國文”,“珠算”。這些循序漸進不斷改進,注重實用的教學內容和形式,足證先生教學思想的樸實性和科學性。先生的學館,雖是私塾,但先生很注意既教書又育人。他十分注意學生的細微言行。據嘉忠回憶說,他小時候很頑皮,常愛惡作劇,曾因與學長(班長)做對,偷吃了一個石榴,但早被先生髮現,除了嚴格的責備外還有許多語重心長的勸說,使嘉忠至今不忘。抗日戰爭爆發後,先生則要不斷和日本兵周鏇。他曾數次帶領孩子奔跑十多華里,躲避日軍的襲擊。既教書又育人是私塾學館中罕見的。農曆臘月是先生最忙的時刻,一方面要給學生或鄉鄰寫對聯,學生們有的磨墨,有的裁紙,一番濃郁的過年氣氛充滿學館。另一方面先生要不斷接待那些出外經商,回鄉探親的學生的拜訪,常常是收了許多什錦糕點,文房四寶之類的禮品,更多的是學生邀請的報師家宴,真把先生忙得不亦樂乎。這是先生一生致力啟蒙教育的最好回報。這座學館一直辦了三十多年,直到1947年前後,才為新的學校所代替。

楊毓才

楊毓才作為賈鄧楊家村楊氏“才” 的典範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與尊敬。主要業績是: 1、皇清敕授修職郎英三楊公墓誌 先生幼學入塾,即有穎名,應童子試,縣取第二名,府取第一名。院試入郡庠第一名,自是累列前茅,由增廣生補廩膳生。至嘉慶庚辰科成歲進士,又六年就訓導職未及選用,於道光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戌時卒享壽七十六歲。先生之為人也孝友恭儉,未嘗以言語侮人,其文詞雅正粹美,且循循善於誘人,及門成名者不下數十焉。歿後,葬於村北坤山艮向門,弟子從逰最久,知先生家世深悉爰為之銘曰:天道昭彰,作善降祥,忠厚繼世,家道永昌,仰止猶切,流澤未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2、創修族譜 賈鄧社楊氏遷自伍城,當時也曾要帶上族譜,但被“購祭田”“納供品”逢年節回伍城拜祭祖先的要求所難倒,一個剛外遷立戶安家的人其經濟一定很困難,雖然之後也曾幾次請求立譜(曾在供桌下面偷抄寫祖鬽被驅趕、也曾因納不出供品而被罰)均未成功,無奈之下只好把先塋的碑文抄寫回賈鄧。一直到清朝嘉慶庚辰(1820年)科賈鄧社楊氏仲了一名歲進士才自創新譜。 1)先祖創始譜 萊州賈鄧社楊氏初創族譜人是清朝嘉慶庚辰(1820年)科歲進士楊毓才字英三,自乾隆五十年(1786年)至道光十六(1836)年,歷經48年的勞動,創立了始譜,寫成“宗支圖一卷,世系譜一卷,已刻志狀暨諸事實著述一卷”,並附有墓葬位置平面圖三副,在已刻志狀中收有:“大元至正十年歲次庚寅(1350)八月二十日”刻制的“定海楊氏先塋碑銘(在距賈鄧北二十華里處)”。清道光十六年(1836),“皇清道光敕授修職郎應三楊公墓誌”及其夫人生太君墓誌各一篇(此是後人補錄入該卷中)。乾隆五十年之後,道光十六年之前,在這一期間,毓才公寫的“楊氏族譜序”一篇,族譜凡例一篇和考實一篇。在考實篇中寫道:“相傳自伍城遷居賈鄧社,凡大冢箔、朱橋、曲城、岔里同姓者,俱是一家。之後累世上伍城祖鬽拜節,如何被罰,言之鑿鑿,但以讀書者少;以致輩行支派俱不可考。一雲洪武年間,自四川遷掖,其地有鐵兌臼,未知孰是闕疑,以俟知之者”。毓才公留下一則遷之四川的闕疑離開了人世。 2)二次修譜 繼毓才公之後的十四世守文公(毓才之次子,出嗣

給楊毓德)於“鹹豐庚申(1860)年正月廿四日誌”的修譜序言中記,“予家自伍城遷來,原無譜系可稽,予祖父行,歷察各家族鬽,多方搜求集一草本,… … 予照原本急為謄寫, … … 歷數日而成。”守文公經過與“祖父行”多方搜求,去偽存真,肯定了予家自伍城遷來,去除了自四川遷掖的記載,既不失前人創造之艱,亦尊祖敬宗之遺意也。” 3)再次謄譜 一八六一年,中國歷史上捻軍的起義隊伍“犯境”,族譜失而復得,十五世錫慶公(字雲五,是毓才之嫡孫,其父楊斐文行二,出嗣給楊紹文),又於同治二年癸亥(1863)十一月十七日在繕譜序言中記道:“天下之事,積之甚難,失之則甚易,… …是譜自余祖以暨於余,已歷三世,積之不謂不難矣。鹹豐辛酉(1861)南賊犯境,萬戶逃竄,錫麒弟… …將此譜負裹而逃,至路賊眾大至,遂將此譜遺棄於路,寇退後… …得之於小朱村李姓,自是而是譜仍歸餘家焉。… …余因念是譜僅此一部,以為失散後不可補思,再寫一部以備觀覽,… …遂照原本,急急寫出後以垂後世,… … 。”錫慶公怕祖孫三代人的心血寫成的祖譜失傳,又照寫了一部,至此賈鄧社楊氏族譜,有完全相同的兩部始譜存世。 創始族譜卷一、卷二,歷三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四十八年,經四人(毓才、守文、錫慶、錫麒)之手,多方搜求,精心整理成冊。後遇南賊犯境,失而復得。恐又有散失,又照原本謄寫一部,以垂後世。毓才等四人,功在千秋,不可磨滅,其孜孜以求的認真負責之精神是後輩的楷模。楊 春

楊 春:(楊氏“孝”的典範)。賈鄧社楊氏宗祠的楹聯一直是:
侯封楊邑瓜瓞綿綿鄰四知
爵賜定海簪纓濟濟慶一門
“爵賜定海”是指伍城楊氏定海楊侯,他雖然官居高位,仍能思孝奉先,這是天性也,與其父興公的身帶言教分不開的。
興公“學問多藝,穎悟過人,武善弧矢,孝悌稱聞,興任在招遠,因母太夫人年高,棄職就養,辛勤備至,而甘旨無闕,夫人終,服喪哀毀。
定海楊侯“幼而孝悌,篤信好學,父命求進,但沾微爵,立石級録”,別忘記給潼關以西(指華陰)老家的太尉(楊震)祖廟加以修繕。楊春追遵遺命,在給他父親守孝期間,予采三品碑石,以待將來顯達,作刻碑銘之用。守孝暨畢,春就進京赴任,先授承事郎廬州職事,不願乾,棄職回家奉養母親,“中書起為左司掾”。由於楊春工作能力強,政績很好,但因牽掛母親年事已高,再不親自奉養,以後就沒機會盡孝了,又要辭職不乾,“執政嘉其孝”就破例(當地人不能在本地做官)授他般陽路(含今淄博等地)萊州職事就地任職,便於奉養母親,以成全春的孝道。
楊春的母親年老患病,春又親自祈禱上蒼為母求壽,“願減春壽五年,為母三年壽”,“至誠獲冥報”,他母親享壽八十九歲而終。母病逝後,他在其墓旁搭了個草棚,身穿孝服住在裡面為母親守孝三年。除孝服後,連續十年仍不赴任,楊春的孝行感動天地,地方官把春的孝行報告了朝廷,就把他調北京任大都兵馬副指揮,畿甸之間,豪強斂手,剽劫寧謐,獄無怨民,同僚都誇讚楊春的工作能力真行,遂後,當朝又把他調去廣東任肇慶路總管,接著又封兵馬指揮,鑒於他的貢獻,進行封賞,楊春要把他母親的封誥讓給他祖母,把妻子的封誥讓給他母親,春的孝心感動了當朝,就把官誥依次晉升三品,榮封三代。
所謂三代是指春公的祖父貴,父親興和春本人,具體封號是:
楊 貴: 追封為中順大夫(正四品),山東東西道宣尉副使, (正四品), 弘農郡伯, 祖母孫氏封弘農郡尹。
楊 興: 追封亞中大夫(從三品),般陽路總管, 輕車都尉(從三品),弘農郡。母張氏奉為弘農郡夫人。
楊 春: 進賜嘉議大夫(正三品),益都路總管。妻趙氏封弘農郡夫人。
楊慶組:奉訓大夫(從五品)。 萊州賈鄧楊家村楊之允;(楊氏“壽” 的典範) 楊之允;(楊氏“壽” 的典範)。逝世後葬於村東南方向之葛場子,他是孟蛟公次子,字世卿壽七十有四歲,生於康熙十五年三月十九日辰時,卒於乾隆十四年三月初八日卯時,配李氏行二,壽八十一歲,生於康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子時,卒於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酉時,生六子長立業,次承業,三肇業,四建業,五緒業,六顯業,生一女適羅台生門,生安其子也。

楊之允

十世祖是最為風光的楊氏族人,只可惜其榮耀是在他逝世後的一百一十六年才享受到。他的玄孫景昌公仲了武進士皇家降旨恩榮三代,給其高曾祖之允公,刻制了高約一丈的蟠龍繞頂的漢白玉石墓碑,其墳墓自然要高過墓碑的,之允公的六個兒子的墓三三對稱燕翅狀排開,分列其父墓左右兩側,高碑大墓蔚為壯觀,每年春掃秋祭,男性族人全部一齊出動,集於墓前拜祭,盛況空前絕後,遠非他族可比。(註:為之允祖刻石立碑的是武魁景昌公)。
古語云:“人生七十古來稀。”古時,由於生活水平的限制,醫療水平的限制,保健意識的限制,科學水平的限制,使得人們的平均壽命遠遠低於現在的水平。查看我們賈鄧社楊氏的族譜,不難發現我們族中仍不乏長壽者,其中比較典型的長壽家族就是之允公家族。
之允公是我們楊氏的第十世的先祖,其家族中的典型成員是:

之允 七十四歲 十世祖,字世卿,壽,生於康熙十五年三月十九日辰時,卒於乾隆十四年三月初八日卯時。生六子,長立業,次承業,三肇業,四建業,五緒業,六顯業。
李氏 八十一歲 之允之妻,生於康熙十六年四月二十六日,卒於乾隆二十二年六月十七日。
立業 四十五歲 之允長子,字卓公,壽,生於康熙三十五年十月十三日卯時,卒於乾隆六年十月十九日卯時。生四子,長俊、次效、三倫、四仲。
李氏 八十二歲 立業之妻,生於康熙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卒於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
承業 八十七歲 之允次子,字嗣先,壽,配李氏,生二子,長曰價,次曰倬。
肇業 八十七歲 之允三子,字開先,配彭氏,生三子,長曰偉,次曰俅,三曰作。
建業 八十四歲 之允四子,字可繼。壽,生於康熙四十五年正月初一日子時,卒於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七日己時。生二子,長曰僩,次曰佺(振清)
羅氏 八十一歲 建業妻,生於康熙四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卒於乾隆五十一年八月十三日。
緒業 七十五歲 之允五子,字輝先,配譚氏生四子,長曰伸,次曰仕,三月儼,四曰侃。
顯業 八十六歲 之允六子,字丕承,壽,卒於嘉慶十年四月二十九日,配李氏,生四子,長曰倜,次曰儒,
楊 震

《按楊氏本唐叔之後伯喬自晉歸周封為楊侯在漢太尉震世為弘農人屢為東萊太守子孫遂家焉》 ——見伍城定海楊氏先塋碑銘
楊震:楊氏“忠”的典範。
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郡華陰人,生於公元54年(光武帝劉秀建武30年),卒於公元124年(安帝劉祜延光2年),享壽70春秋。
關西孔子
楊震出身於官宦世家,八世祖楊喜、高祖楊敞都曾封侯、拜相,其父楊寶通曉《歐陽尚書》,造詣頗深,為一代宗師。楊震為楊姓的36代祖,因是弘農華陰人 (今陝西潼關安樂鄉水峪口村楊坡組),亦有 “弘農楊氏始祖”之稱。為著名漢朝學者。
楊震致力教學,因其不諳仕途,以致“數十年不答州郡禮命”。五十歲為大將軍鄧騭所推薦,歷任刺史、太守、司徒、太尉之職。
楊震曾執教於華陰牛心峪、潼關東泉店、靈寶泉里。至今牛心峪有“楊震槐市”,東泉店有漢順帝修建的“育賢宮”,陝西巡撫崔紀忙亂建為“四知書院”,泉里有“三鱣書堂” (靈寶市豫靈泉里村)的名稱和傳說。據說前後弟子達三千多人。司徒李命曾文立碑以志。楊震教書時以種菜補助生活,他不讓學生幫自己種菜,為的是怕學生耽誤所學的功課。為此他親手把學生替他種的菜拔了,自己重新種。實在是“清德潔白”。後來,有一天,有隻冠雀(鸛雀)含了三條魚,飛到他的講壇上。他的學生把魚拿起來說:“老師,蛇一樣的魚,聽說是象徵卿大夫的衣服顏色的,三條的數目,是表示三公的職位,老師自此以後,要高升發達哩!”楊震聽了,更是勉勵自己,發奮地用功,在學問上求進步,作為將來做官時候的準備。
震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經,靠教書為生達二十多年,長期過著自食其力的清貧生活,他在華陰設三鱣書院講學,門下弟子不下三千,其名聲不下於孔夫子,人稱為“關西孔子”。他除了教授學生以外,還租種了別人的一塊土地,親自耕耘,用來養活年邁的母親,維持一家人的生計。直到他五十歲的時候,在朋友的勸說下,才接受別人的推薦出來做官。
楊震辭金
震公曆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東萊太守、司徒、太尉等職。當他往東萊郡上任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他,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金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起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自漢至今二千年來,其廉潔奉公的“四知”名言被世人傳為佳話,美譽婦孺皆知,楊氏後裔無不以楊震為榮耀,無不為“四知”而自豪,漢順帝稱讚他為“清白吏”。“四知”乃成為千古美談,其後人以此為堂號。
四世三公
楊秉:震公共有五子,最出類拔萃的是三子。他少年時代就繼承了父親的學識、氣節和品德,博覽群書,常隱居授業解惑,至四十多歲才踏上仕途。歷任侍御史,豫、荊、徐、兗四州刺史,皇帝侍講,太中大夫,左中郎將、侍中、尚書、太尉等職。
楊秉自律極嚴,以“三不惑”即不飲酒、不貪財、不近色而聞名於世,人們贊其為人日“淳白”。最為突出的是他繼承了楊震的清廉剛直品格。當刺史官時,計日受俸,余祿決不入私門。他過去的同僚、部下贈給他的錢財有百萬之多,全部被回絕。延熹三年(160年),他因為白馬令李雲之事仗義執言而被免官歸鄉。儘管身處逆境之中,仍保持平生清貧廉潔之本色。當時的生活貧困到無米下鍋的地步,有地方官拿來百餘萬錢送楊秉,他閉門堅決不受。貧賤不能移,士窮節乃見。楊秉的鯁骨素志令人肅然起敬。
延熹五年(162年),宦官專權,吏治敗壞,氣焰囂張的宦官們貪污受賄,任人唯親,腐敗之風瀰漫朝廷內外,引起朝野上下怨聲載道。楊秉聯合司空周景上奏桓帝,提出不許宦官子弟當官掌權,並徹底清理冒濫及各類劣跡官員等建議,獲得桓帝批准。他還檢舉揭發了貪官、冗官五十餘人,上奏朝廷,並予以嚴肅處理,全國為之震動。其憂國憂民、不畏權勢、勇於鬥爭的事例不勝枚舉。
楊賜:震公的孫子,繼承其清白家風,篤志博聞。建寧初年,經三公一致推薦為劉宏皇帝的講學老師,歷任司空、司徒、太尉。楊賜任官期間,漢靈帝不理朝政,四處遊玩閒蕩,造成了宦官專權,吏治腐敗,朝廷對拜官授爵視同兒戲,國家境況似江河日下。楊賜上書指責朝廷任人唯親,“有形勢者,旬日累遷,守真之徒,歷載不轉,勞逸無別,善惡同流”,希望皇上能迅速改變現狀,復興朝政正氣。敢於為國直言上書的楊賜得到了世人的敬重,皇帝也在策書中稱讚他是士林學習的楷模。
楊彪:震公之曾孫,“少傳家學”,博聞強記,人仕後官至太尉。他終身不畏強暴,維護國家的政通人和,其忠心義膽可鑑日月。光和年間宦官頭目王甫指使屬下竊取國庫巨額資產,楊彪得知後即刻予以揭發,並報告司隸校尉陽球。陽球上奏靈帝,獲準後,王甫及太尉段潁等人都被送上斷頭台。這次為民除害之舉得到了天下人的交口稱讚。
《後漢書楊震列傳》評論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為東京名族”。楊氏一家四代為相,代代“能守家風,為世所貴”。這種憂國憂民、公而忘私、嫉惡如仇的為官品格,是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中極有價值和生命力的、應該發揚光大的精華部分。
潼關衛志》載唐李世民路過楊震墓,曾親作文祭奠。明潼關兵備副使張維新也曾作《吊楊伯起墓》詩一首(注),詩云:“灑酒松丘下,嚴然見漢官;黃金一土苴(zha 眨,通“渣”),白日比胸肝。節峻華峰削,風清隴樹寒;爾名堪立懦,百代碣重刊!”楊震正直無私的高貴品質,永遠為人民所頌揚。
楊震剛正的性格和清廉的作風對他的後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的祖輩和子孫們接連擔任漢朝的官員,都是一心為公,不徇私情的好官。
《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楊震、楊秉、楊賜、楊彪祖孫四代皆為宰相,人稱“四世三公”(東漢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
儒學之族,將相之家
楊震生五子,長牧、次里、三秉、四讓、五奉。楊牧,富波侯。牧長子統,性敦敏好學,官至金城太守,為政德以化坼(chè)民,威以懷殊俗,慕義者不肅而威,帥服者變衽而屬,疆易不爭,障塞無事;帥師征南蠻,不戰而勝,升任五官中郎將、沛相。統子奇,為侍中。奇子亮漢獻帝東還授弘農太守,其後代堅為隋文帝。牧次子馥,繁陽令。三子秉,少傳父業,兼明《京氏易》,博通書傳,嘗隱居教授,官至太尉;秉子賜,少傳家業,篤志博聞,嘗退居隱約,教授門徒,官至太尉;賜子彪少傳家學,官至太尉。弘農楊氏自楊震至彪,四世三公。彪子修,主簿;修五世子亮,官至湖廣太守。四子讓,常山相,子著,高陽令。五子奉,黃門侍郎,奉子敷早亡;敷子眾,亦傳先業,以僕射從獻帝入關,累遷御史中丞;獻帝東還,夜走渡河,眾率諸官屬以步,從至洛陽,官至侍中,封務亭侯;其後代楊文忠、楊駿兄弟,一門二後,南北朝及隋唐更是將相輩出。楊玉環就是楊駿之弟瑤的後代。
楊震之後,以儒學為祖業,以清正為祖訓,使其家族發揚光大,人才輩出,以至於唐朝皇帝下令控制其家族科舉入仕人數。僅楊牧和楊奉兩支出將入相者就多不勝數;較馳名的有楊奉之後的楊懿、楊播、楊順兄弟五人,楊遵彥,楊仲宣、楊昱、楊汪、楊國忠、唐明皇貴妃楊玉環,楊寬、楊儉、楊素、楊纂、楊汝士弟兄……尤其在唐朝,僅此這兩支官至宰相的就有十一人之多。從古至今,弘農楊氏家族,常盛不衰。
剛正不阿
楊震在任地方官時,愛民如子,或寬或嚴,因地因人而異。每到一處“先陽春以布化,後秋霜以宣威。寬猛惟中,五教時序,功治三邦。”(《漢太尉楊震碑》)美名傳入京中,皇帝嘉其政績卓著,調入朝廷任太僕、太常。楊震從不結黨營私,舉薦官員全都是飽學之士。反過來講,無能之輩和心術不正的人,不管誰從中說情都不行。皇帝的舅舅大鴻臚耿寶、中常侍李閏求楊震舉薦李閏之兄,並說這是皇帝的意思。楊震不答應,正色回答說:“若朝廷欲令三府辟召,也應有尚書敕”(敕,皇帝的命令)。皇后兄執金吾閻顯也想親厚于震,楊震又不從,而司空劉授聽說後,就立即舉薦了二人,不到十天就都提拔了。於是這些人對楊震恨之入骨。
在鄧太后死後的這段時間內,朝政混亂,小人得志,楊震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每每上書,切中時弊。皇帝下詔要為其阿母大修宅第,中常侍樊豐、侍中周廣、謝惲等人更是從中煽動,傾搖朝廷。楊震憤而再次上書,列舉了自然災害、軍備緊缺、民不聊生的大量事實,鋒芒直指周廣、謝惲兄弟奸黨與樊豐、王永等分威共權、顛倒黑白的險惡用心。第二年樊豐等人趁皇帝巡視之際大修宅第,楊震依律查處,得到了樊豐等偽造的詔書,只等皇帝回朝後上奏治罪。然而剛直之人常常無防人之心,樊豐等人以迷信的星變逆行,共同攻擊楊震。皇帝還京後偏聽偏信,拒絕詔見楊震,就將他免官了。樊豐等人慾置楊震於死地,又勾結耿寶等污陷楊震“原系朝廷重臣不服罪,有恚(huì)望”。皇帝又下詔遷楊震回原籍。楊震回家途中,在幾陽亭慷慨地對諸子和門人說:“死者,士之常分也,我蒙恩居上司,疾奸臣之狡猾而不能誅,惡嬖(bì)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重見日月! 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被單裁足蓋形,勿歸冢次,勿設祭祠。”飲鴆而卒。樊豐等人仍不肯放過,讓弘農太守移良遷吏於陝縣,截楊震喪,暴棺於路。連楊震的兒子也不放過,讓他們代替郵差,傳遞於驛道。路上行人看到一代名儒忠臣之後,遭如此污辱,無不落淚。
震公的死是悲壯的,震驚了朝野,使其子孫後人刻骨銘心,如同他當年從先輩那裡繼承了家學一樣,他的耿耿忠心和剛直峻烈,守正不阿的精神風骨,也被他的後人所傳承。其子楊秉堅持“三不惑”,即不嗜酒,不好色,不貪財;孫子楊賜,篤學博聞,教授門徒,皆清廉一生。曾孫楊彪,維護國家正道人和,其忠心義膽可鑑日月。震卒後,歸葬家族墓地,華陰東公莊,古稱潼亭處。

典故:“弘農楊氏”

東漢的“四世三公”、“一門四傑”的楊震家族的業績,詳見第十章之10.1節,本章不再重複。 弘農楊氏,是楊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漢丞相楊敞。楊敞玄孫楊震漢光武帝時官居太尉,人送稱號“關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天知,神知,我知,子知!”的千古佳話。成為後世官員廉潔奉公的常用的語。 發明此話的人是楊震。 楊震,字伯起,弘農郡華陰人也,東漢太尉。 他從小好學,明經博覽,無不窮究,是當時的大儒學家。他長期居住在(今)河南湖城縣,任教二十多年,所以當時學界稱他為“關西夫子楊伯起”。州郡里多次請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只在家裡教書。後來,有一天,有隻冠雀(鸛雀)含了三條魚,飛到他的講壇上。他的學生把魚拿起來說:“老師,蛇一樣的魚,聽說是象徵卿大夫的衣服顏色的,三條的數目,是表示三公的職位,老師自此以後,要高升發達哩!”楊震聽了,更是勉勵自己,發奮地用功,在學問上求進步,作為將來做官時候的準備。他在五十歲的時候,才開始當州郡長官,曾任荊州刺史和東萊太守。 “四知”的典故就是出自楊震做東萊太守的時候。 說是昌邑令王密,本是由楊震在荊州刺史任內舉出來的孝廉。當楊震做東萊太守的時候,王密為了感謝他的舉薦之恩,便在深夜裡,偷偷地拿了10斤黃金送給他。楊震不肯接受,並責備王官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他的意思是說:“我知道你,所以我才舉你為孝廉;你卻不知道我是個清廉的官員。這是為什麼?”可是王密卻說:“三更半夜裡,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收下吧!” “你這是什麼話,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楊震很嚴肅地說:“你怎么可以說,沒有人知道的呢?”王密聽了,便非常羞慚地謝罪走了。),就來源於這位“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能繼承震公遺風,且均官至太尉,是為東漢“四世三公”。另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代,也是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是一時顯赫。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朝代,隋朝的建立,使得這個家族更是成為天下望族之首。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里。
弘農,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轄境約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晉以後,弘農郡的轄境逐漸縮小,但從陝西華山到河南三門峽一線,始終是弘農郡令人矚目的地區,因為這裡是天下楊姓第一望族—弘農楊氏的策源地,而弘農楊氏在天下楊姓族人的心目中,是最崇高、最受人尊敬的。許多楊姓家譜都把遠祖追溯到弘農楊氏。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弘農楊氏,即是春秋羊舌氏後裔。《氏族略》的《楊氏》條說:“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為氏曰楊石。黨於祁盈,盈得罪於晉,並滅羊舌氏。叔向子孫逃於華山仙谷,遂居華陰。”據《史記·晉世家》及《新唐書·宰相世系》書記載,晉頃公十二年(前514年),晉國發上了“六卿之亂”(見本章16.1節)晉國的其他幾家公卿正想削弱公族勢力,於是乘機殺死祁盈和楊食我,並攻滅祁氏、羊舌氏兩族,分祁氏之田為七縣、羊舌氏之田為三縣,作為這些公卿子孫的食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亦載:“魏獻子為政。分祁氏之田為七縣,分羊舌氏之田以為三縣。”羊舌肸(叔向)的子孫逃到華山仙谷,居住在華陰(今陝西靈寶),稱為楊氏,此即弘農楊氏由山西徙居華陰的歷史過程,亦即弘農楊氏之由來。
晉國滅了,“祈盈之難”無蹤了,沒有政治上的阻礙後,楊家發展壯大了。華陰楊氏文化研究會提供的資料顯示:楊氏自楊道走出山林,重新進入政治舞台後,十餘代皆為周室命官,或為大夫、司馬,或為太傅、州牧。秦末,華陰楊碩率其八個兒子隨劉邦征戰,其第六子楊喜因擊殺項羽有功而官封赤泉侯,其他七子皆封為將軍,楊碩本人封為太史;楊喜第四代孫楊敞也官至宰相,並娶太史公司馬遷之女司馬英為妻。這個時候,弘農楊氏在朝廷位在列卿,爵為通侯,乘朱輪者十人,史稱“西漢十輪”。東漢楊震50歲前窮究學典,設館授徒,時稱“關西孔子”,後入仕,官至司徒、太尉,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其子楊秉、孫楊賜、重孫楊彪,皆繼承楊震遺風,均官至太尉,被後人稱為“東漢四世三公”。
此後歷朝歷代,弘農楊氏也是人才輩出,如魏晉時期分掌軍國大權的“西晉三楊”;北魏政權中的公室大族楊播兄弟;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隋開國皇帝楊堅;李唐時“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等等,其由東漢楊震肇始的 “廉垂四知”、“清白傳家”和楊家將“忠烈報國”的家門遺風,對後世歷代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