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順治三年(1646年)分屬商城縣三豐里,固始縣李集裡。宣統三年(1911年)分屬商城縣平區,固始縣西南練總。
1941年分屬商城縣雙梅鄉、人和鄉,固始縣革新鄉。
1949年屬雙梅區。
1951年屬五區(雙椿鋪)。
1958年屬鐵路公社。
1961年屬雙椿鋪公社。
1962年析雙椿鋪公社北部17個大隊建鄢崗公社。
1983年改稱鄢崗鄉。
1998年4月撤鄉建鎮。
自然資源
地形
鄢崗鎮屬丘陵壟崗區。地勢中西部高,東部低,呈“海”形。最高點馮寨墩子山,海拔90.75米,最低點徐寨閏老宅子,海拔48.8米。
河流
徐寨河位於鎮境東、東北和北部地區,屬季節性河流。發源於北楊橋村馬崗嶺,中經李樓、祁樓村,西北於徐寨村張大營流入潢川縣張集鄉境內。境內幹流長11.8公里,河床面積0.369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2.46平方公里。胡河位於鄢崗鎮境西南、西北部,屬季節性河流。發源於三里坪鄉熊山村,在汪寨村流入潢川縣境內。境內長約6.2公里,流經曹寨、鄢崗、崔樓、汪寨四村,河床面積0.56平方公里,流域面積36.12平方公里。
土壤
1982年經縣土壤普查分隊對全鎮土壤進行普查,初步查清全鎮土壤主要有三大類,即“黃棕壤土類”、“潮土類”、“稻土類”;五個土型,即“麻崗土”、“黃膠土”、“白散土”型;“沙石砸土”型;“淹育型水稻土”(水田);“育型水稻土”(泥土);“活散百土田”,“活白散泥田”、“育青泥”型。
鎮東北部和西部地方屬“黃棕壤土類”的“麻崗土”,“黃膠土”,“白散土”,鎮東南部(包括余寨、李樓、山坎、長沖、肖寨、楊橋)等村屬“黃宗壤土類”的“沙黃石砸土”,鎮正東向河沿地方(周寨)屬於“潮土類”。
氣候
鄢崗鎮屬亞熱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春夏長,秋冬較短,光照足,雨量充沛,既有利於喜溫作物生長,又利於秋播作物安全過冬。年平均氣溫15.5℃,最高氣溫42℃,最低氣溫-10℃,年平均降雨量1089毫米,無霜期平均233天,風向春夏多為西南風,秋冬多為東北風。交通
境內交通方便。“312”國道、寧西鐵路從東向西穿境而過,商(城)—淮(濱)路從該鎮東部經過,河(鳳橋)—江(集)路鄢崗段12公里在1996年和1997年完成了柏油硬化。
全鎮各個村、組都通公路。環鎮60.5公里的鎮村公路,經過取直、加寬、降坡、鋪沙墊石,達到國家四級路面標準,村組公路都是晴雨暢通。
全鎮有各式客車、貨車500餘輛,每天發往縣城的有30輛客車,發往蘇州、杭州的有3輛,發往信陽的2輛,發往固始、潢川的4輛,外出經商、旅遊方便快捷。
取得成績
1994年鄢崗被信陽地區行署命名為“億元鄉鎮”;1996年,被信陽地委、地區行署命名為“文明集鎮”。1999年1月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文明單位”,1999年6月被市委命名為“六好”鄉鎮黨委,1999年7月被確定為市級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0年3月被確定為市級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0年5月鎮黨校被省委宣傳部表彰為“先進基層黨校”,鎮工會被市總工會表彰為“先進基層工會”,2000年10月鎮人武部被省委、省政府、省軍區表彰為“基層標兵人武部”,2000年11月被市政府表彰為“第四期農業綜合開發先進鄉鎮”。2001年2月被市建設局表彰為“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2001年10月被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2002年8月被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抗旱救災工作先進集體,2002年10月被中宣部、國家計生委授予“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先進鄉鎮。農業發展
歷史上鄢崗農業生產條件差,糧食產量極低,是有名的“北大荒”。隨著70年代鰱魚山水庫中、西乾渠和98條近200公里長支、斗、毛、渠的開挖及80年代眾多電灌站的興建,經過廣大民眾的辛勤勞動,鄢崗的農業生產條件逐漸改善,加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日漸提高,農業種植面積不斷增加,產量不斷提高。2002年,鄢崗鎮耕地面積3981公頃,水稻播種面積3900公頃,小麥播種面積1780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38335噸,其中水稻31500噸,小麥5109噸,糧食產量約占全縣的八分之一,是全縣第一產糧大鎮,昔日的“北大荒”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米糧倉”。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水麥,還有紅薯、大豆、綠豆等。在糧食生產中,根據市場需求,從1999年起開始推廣優質雜交稻“兩優培九”,2002年種植面積達到2000公頃。“兩優培九”產量高,品質優良,市場價格高,增加了農民收入。鎮糧管所加工生產的“千葉春”牌大米2002年底被中糧協會和省糧協會授予“放心大米”,是全省第一家獲此殊榮的晚秈稻米。
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籽、芝麻、花生、蓮籽、紅麻、瓜果、蔬菜、花卉等。2000年起,全鎮開始推廣優質油菜“雙低”(低硫酣、低芥酸)油菜,2002年播種面積900公頃,總產量2028噸。沿河長沖、肖寨、周寨、尹崗4個村建有333公頃的蔬菜基地,一年四季蔬菜不斷,除在本鎮銷售外,還銷往雙椿鋪、上石橋、城關鎮等集鎮。2002年,因種植蓮籽、大棚蔬菜、西瓜等年收入上萬元的全鎮有500多戶。
工業發展
2002年,鄢崗鎮共有鎮辦企業5個,民營企業56家,個體工商戶876個,當年營業收入19958萬元,鄉鎮企業的三大支柱產業是農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和建築建材。鎮辦企業原有板鴨廠、羽絨廠、磚瓦廠、農機廠、建築公司。1996年以來,先後對4個廠進行了改制,轉變經營體制,把集體企業轉包給個人經營。羽絨廠、磚瓦廠改制後,經濟效益較好。羽絨廠改為鵬程製衣廠後,推行股份制,引資聯合,擴大了規模,實行學生服、成人西服、運動服、拖鞋、羽絨襖、羽絨被等系列型綜合生產,被上級教育部門定為學生裝定點生產廠家。
民營企業發展迅速,已成為鄢崗鎮鄉鎮企業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行業有:糧食加工、交通運輸、建築建材、服裝生產、金屬回收、羽毛工藝、蓮籽生產、商業、飲食等。鎮黨委、政府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創新思路,採取強力措施推進民營經濟大發展。一是每個企業明確一名科級幹部聯繫,實行掛牌保護,幫助排憂解難;二是搞好企業基本情況調查,了解企業的規模及市場發展前景;三是理清發展思路,針對企業發展現狀,集思廣益,清除企業小富即安、小進則滿的思想,幫助他們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四是每月組織企業負責人召開一次座談會,為他們提供向政府提意見、建議和互相交流的機會;五是最佳化政策環境,規範職能部門行為,積極引導民間資金投資集鎮開發、承包工廠和企業,興辦公益事業,努力為民營經濟快速發展提供廣闊舞台。由於措施得力,全鎮的民營企業呈現了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2002年的營業收入為9769萬元。規模較大的民營企業有山信農貿有限公司、匡福全布鞋廠、亞豪金屬材料公司、緙絲織繡廠、羽毛工藝品廠等。其中,山信農貿公司是商城縣北部的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加工的精製大米遠銷廣東、廣西、四川、福建等地;亞豪金屬材料批發公司是商城縣北部最大的鋼材銷售企業。
集鎮建設
鄢崗鎮堅持統一規劃,合理開發,集鎮建設日新月異,功能逐步完善。全鎮形成了一點三線八個集鎮,即以鄢崗為中心,鄢崗—馮寨、大崗—鄢崗—砂崗、鄢崗—周寨三條線,大崗、楊橋、周寨、李集、徐寨、崔樓、高台、阮崗八個小集鎮。鎮政府所在地的鄢崗街中心集鎮已發展到2.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000人。其中政府前街1100米,政府后街1000米,東關街700米,西關街300米,東站路300米,文化路500米,府右街300米。五街兩路五大市場布局合理,街道路面全部鋪油硬化,電力、供排水、路燈、霓虹燈、公廁、綠化等一應俱全,5000部程控電話、32套節目的有線電視全部開通。1996年,鄢崗被信陽地委、地區行署命名為“文明集鎮”。社會進步
教育
2002年底,全鎮有國中3所,國小22所。國中有4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3030人;國小有160個教學班,在校學生7842人(含學前班27個,學生1326人),另有成人教育學校1所。全鎮共有教職工351人。中國小校舍共1131間,其中樓房586間,25所學校中有18所學校有教學樓;校校都有圖書室、儀器室;有三所學校設有微機室,開設了微機課;鎮一中擁有先進的多媒體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