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及掘起
都市型農業起源於城市周邊及間隙地帶的農業,首先由美國一些經濟學家在上世紀末五、六十年代提出,進入八十年代,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和現代大都市的崛起,日本、新加坡、韓國也開始研究和探索。
都市型農業在我國發展時間較短,上海是最早研究並付諸實踐的城市。上世紀90年代,隨著浦東開發,上海以全世界驚異的速度朝著國際性大都市方向發展,上海城鄉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原來的農業發展模式已經不適應國際大都市的要求,市委、市府在總結城郊型農業(兩個立足點:農民口糧和城市副食品立足自給)基礎上,借鑑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於94年提出了上海農業由城郊型向都市型發展的目標,並將其納於上海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
取得成效
都市農業建設取得成效主要體現在:農民收入明顯增加;農業產值穩步增長;畝均產出明顯提高;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調優;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進展;農業生態建設加快了推進速度;現代農業水平有較快提升等。
加快都市型農業建設的制約因素也包括:人力的制約;土地的制約;農民住宅的制約;基礎設施的制約;農業生產方式的制約;農業經濟效益制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