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者,齊桓公出遊於野,見亡國故城郭氏之墟。問與野人曰:“是為何墟?”或對曰:“是為郭氏之墟也。”桓公曰:“郭氏者曷為墟?”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惡惡。”桓公曰:“善善而惡惡,人之善行也,其所以為墟者,何也?”野人曰:“善善而不能用,惡惡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貴己而不用,別怨之;惡人見其賤己而不好,則仇之。夫與善人為怨、惡人為仇,欲毋亡得乎?是以為墟也。”桓公歸,以語管仲,管仲曰:“其人為誰?”桓公曰:“不知也。”管仲曰:“君亦一郭氏也。”於是桓公找野人而賞焉。
注釋
昔:曾經。
墟:荒廢的城址。
或:有人。
郭氏:姓郭的家族。
復:又。
曷為:為什麼。曷:何。
善善而惡惡:尊重善人而厭惡惡人。前一個“善”和“惡”字都用作動詞,後一個“善”和“惡”都用作名詞。
乃:是。
存:保存。
而:卻。
用:任用。
去:剷除。
彼:那些。
貴己:看重自己,貴:意動詞,以……為貴。
賤:輕視。
好:愛。
仇:恨。
夫:那,那些。
與:跟。
毋:不。
得乎:可能嗎?
譯文
曾經有一次齊桓公外出,看見一個從前荒廢的城址,就問別人這是誰的城址。有人回答說:“這是郭氏的城址。”齊桓公又問:“郭氏的家為什麼成為荒廢的城址?”有人說:“因為他尊重好人,厭惡惡人啊。”齊桓公說:“尊重好人,厭惡惡人才會保存城址,卻反而成了荒廢城址,為什麼呢?”有人說:“因為他尊重好人卻不能任用他們,厭惡惡人又不能讓他們離開。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卻不任用自己,就埋怨他;惡人看見他輕視自己而不愛護自己,就憎恨他。他跟好人結下怨恨,與惡人結下仇恨,因此成了廢墟。”齊桓公返回後,把事情的經過告訴了管仲,管仲說:“那個人是誰?”齊桓公說:“不知道啊。”管仲說:“你也是一個郭氏啊!”於是齊桓公找來了那個農民而上賞賜了他。
啟發
認識和處理問題不要過於極端。說的好,不如做的好.最大最可惡的錯誤是明知故犯。
尊重好人就要任用,厭惡壞人就得剷除,否則就會反受其害。
選自
選自桓譚《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