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事跡
1933年春,日寇進攻熱河,全家逃亡到北平。1919年出生,父母均系教師。他幼年在家鄉讀書,隨父讀過兩年私塾。1933年夏,他取名克什格(蒙語:吉祥),考入官費的北平蒙藏學校。1934年春,用郭恩大名,考入北平東北中山中學。
1935年夏,取名郭偉倜,考入該校高級師範班。
少年時代,他就“過早地同我們的祖國在一起負擔著巨大的憂患”(《向困難進軍》)。
“一二·九”運動後,他積極投身於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是黨領導下的民族解放先鋒隊文藝青年聯合會的活躍成員,開始用詩歌作武器,參加了民族解放的鬥爭。
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36年夏,取名郭健風,考入北平東北大學工學院補習班。
1937年七七事變後離開北平到達太原,同年9月20日報名參加八路軍,被分配到一二○師三五九旅,先後擔任宣傳、教育和機要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入延安馬列學院文藝理論研究室學習,歷任冀察熱遼分局機關報《民眾日報》副總編輯,《天津日報》編委,中南局宣傳部宣傳科副科長、宣傳處長,中宣部理論宣傳處副處長、文藝處副處長,中國作協理事、書記處書記、秘書長,《人民日報》特約記者。
在抗日戰爭前期寫下《滹沱河上的兒童團員》《我們歌唱黃河》《草鞋》《老僱工》等詩篇。
1941年至1945年,在延安馬列學院、中央黨校三部等單位學習,進修馬列主義和文藝理論。
抗戰勝利後,他回到自己的家鄉任縣長,參加並領導了清匪反霸和土改運動。
1948年到1954年,先後任冀察熱遼《民眾日報》副總編輯兼《大眾日報》負責人,《天津日報》編輯部主任。
1949年5月隨軍南下。武漢解放後,他在中南地區從事黨的理論和宣傳工作,與陳笑雨、張鐵夫合作,以“馬鐵丁”為筆名寫了大量的“思想雜談”,在民眾中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1953年春調到中共中央宣傳部。
1955年秋,郭小川從中共中央宣傳部調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兼秘書長、《詩刊》編委。期間為獻給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寫成了他轉到文藝戰線以後的第一首政治抒情詩《投入火熱的鬥爭》。
1955年-1956年,陸續寫下《向困難進軍》、《在社會主義高潮中》、《閃耀吧,青春的火光》等以《致青年公民》為總題的組詩,其詩作進入了爆發期。
195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60-1962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遇到嚴重的困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萬眾一心,面對著複雜的國際環境,為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郭小川努力反映了這個嚴峻而風發的時代,寫有《廈門風姿》、《鄉村大道》、《甘蔗林——青紗帳》和《秋歌》等充滿革命英雄主義和強烈戰鬥氣息的詩篇。
1962年調《人民日報》任特約記者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這三年多,他西出陽關,東泛大海,鑽森林,踏沙漠,足跡遍全國。
1970年,隨中國作家協會到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鍛鍊。
1976年10月18日,在一場意外的火災中不幸逝世,終年57周歲。
主要著作
著有詩集《投入火熱的鬥爭》、《平原老人》、《致青年公民》、《鵬程萬里》、《詩歌作品選》、《郭小川詩選》;
長詩《雪與山谷》、《將軍三部曲》、《月下集》、《兩都頌》、《甘蔗林——青紗帳》、《崑崙行》等;
雜文集《思想雜談》(合作)、《工作方法研究》、《雜文雜詩集》、《思想雜談錄集》,電影文學劇本《土地》(合作)等,還有一些政論作品。
後世影響
郭小川是當代的傑出詩人。在他數十年生涯里,他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對時代的許多重大問題做出了詩人的回答,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文化大革命”10年,詩人的一系列優秀詩作,如《致青年公民》組詩、《望星空》、《甘蔗林——青紗帳》《團泊窪的秋天》等,都較為清晰地留下了時代的足跡。
由於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人民的忠誠,在詩作中表現了大無畏的堅定性與樂觀主義精神,所以不斷奏出了昂揚的旋律,鼓舞廣大人民感奮起來,推動歷史前進。郭小川認為,我們“處在一個意氣風發、精神振奮的前所未有的時代。”因而這個時代的詩歌要“造成一種雄渾而壯麗的氣勢,一種高昂的調子。”。
郭小川的可貴素質是具有永不衰竭的“戰鬥的熱情”,並將這股熱情融會於有血有肉的生活形象之中。為了表達內容的需要,郭小川不拘一格,對詩歌形式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曾被譽為“革新能手”。“新辭賦體”可以說是詩人的一個獨特創造。
為了表達壯闊的思想感情,他從我國古代辭賦中借鑑聯辭結采的特點,結合現代漢語規律,創造了這種新詩體。短句長排、詩行大體整齊、對應的格式,與鋪飾、誇張、重疊、排比、對偶等表現手法大量使用,以及結構、詞藻、音韻節奏等方面的考究,有效地增強了詩的情感濃度與語言力度,造成一種宏闊與澎湃的氣勢,使得這種詩體產生了較強的藝術表現力。郭小川走了,但他留下的詩句今日吟誦起來仍然那么親切上口,仍然鼓舞和激勵著我們:戰士自有戰士的性格,不怕污衊,不怕恫嚇;戰士自有戰士的抱負,永遠改造,從零出發;戰士自有戰士的膽識,不信流言,不受欺詐;戰士自有戰士的愛情,忠貞不渝,新美如畫!
個人生活
被迫承認錯誤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特地選調了一批經過革命戰爭考驗的文藝創作骨幹,先後到中央宣傳部加強文藝創作的領導工作,繁榮文學事業,著名作家丁玲奉命擔任中宣部文藝處處長,林默涵、郭小川等人也被選調到該處擔任負責人。
1955年,我國文藝界開展文藝思想大討論,大家積極發言,各抒己見。丁玲、陳企霞等在大討論中暢所欲言,大膽陳述個人觀點,結果被上綱上線,錯誤地定為“丁、陳反黨集團”。
當時,郭小川年僅35歲,政治熱情很高,組織紀律觀念很強。在一次批判丁、陳大會上,他積極回響領導號召,踴躍發言。由於發言慷慨激昂,言辭尖銳,很受中宣部部長陸定一欣賞,他讚揚郭小川的發言很有戰鬥力。周揚、林默涵等也認為郭小川有朝氣、有才幹。事後,經過黨組織研究,決定將郭小川從中宣部文藝處調往作家協會擔任秘書長,以加強作協的領導力量。
第二年,郭小川晉升為作協黨組副書記。郭小川一年來在作協機關通過工作實踐,深感文藝界歷史上有許多錯綜複雜的恩恩怨怨,也發現丁玲等的實際情況並不像當年批鬥大會上說的那么嚴重。此時此刻,他開始冷靜、理智地思考問題,認為必須接受歷史的沉痛教訓,慎重處理丁、陳二人的問題。
1959年,廬山會議掀起階級鬥爭新風暴。作協黨組竟然把郭小川同彭德懷掛上了鉤,開展重點批判。罪名是:在複查“丁、陳反黨集團”中“經不起考驗”,“形勢發生變化時,由搖擺不定走向右傾”。郭小川有口難辯。1959年11月底,他被迫在作協12級以上黨員幹部會上作檢查。
有為記者遭遇“文革”厄運
1960年春,中央要求全黨加強調查研究,糾正錯誤。黨內原先緊張的政治氣氛開始緩和。當時有人曾把詩人郭小川受批判一事傳到了毛澤東耳邊。他表示“應給這個善於思索、富於幻想、熱愛祖國的詩人、公民、黨員、老戰士以絕對的自由”。
1962年10月,在胡喬木的幫助下,郭小川離開作家協會,到人民日報社當了一名普通的記者。不久,他的老領導、農墾部部長王震邀其隨行,先後赴東北林區和北大荒墾區考察。隨後,王震又帶他南下福州、泉州、廈門、漳州。
這期間,郭小川還專門深入上海警備區南京路上好八連,採訪他們的先進事跡。事後,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長篇通訊報導《崇高的革命品質》,熱情歌頌南京路上好八連。郭小川隨同王震部長走南闖北,大大開闊了視野,處處感受到廣大工農兵民眾戰天鬥地、建設社會主義的高漲熱情。工農兵民眾火熱的戰鬥生活,讓他激情滿懷,大大激發了他的創作熱情。
他曾先後發表了《東北林區》《廈門風姿》《崑崙行》等優秀通訊、詩歌、散文。作為一名戰士詩人和著名記者,郭小川當時在寫作生涯上開始進入另一個輝煌時期。大型歌舞《東方紅》劇組熱情借他參加寫部分解說詞;八一電影製片廠也不甘落後,特地邀請他撰寫《軍墾戰歌》影片的解說詞。頓時,他成了新聞界和文化界的大忙人、大紅人。他曾隨《人民日報》副總編安崗到大慶油田採訪,撰寫了大慶油田《怎樣突出政治》等著名通訊,影響很大。
1965年,他又深入採訪了中國桌球隊莊則棟等運動健兒,寫了另一篇著名的通訊報導——《小將們在挑戰》,《人民日報》和《體育報》同時在顯著位置發表。
不久,“文革”的風浪驟然而起。隨著政治運動向縱深發展,他被隔離審查,遭到了無情的批鬥、抄家,責令寫交代材料。然後,被作協機關造反派揪回去監督勞動,被勒令打掃廁所。
隨後,他被送往湖北鹹寧“五七”幹校勞動改造,繼續接受審查。郭小川畢竟是有社會影響的知名詩人和記者,名聲在外。他在鹹寧“五七”幹校勞動的訊息,很快就傳到武漢軍區,引起軍區政治部的莫大興趣。
1971年,武漢軍區政治部派人到鹹寧“五七”幹校,提出借郭小川到軍區幫助寫《前進在五七道路上》影片的解說詞。他沒有辜負武漢軍區的殷切希望。影片放映後,解說詞一炮打響,轟動軍內外。各大軍區羨慕不已,都從“借調”經驗中獲得了啟發,爭相效仿,紛紛派人到文化部“五七”幹校借調郭小川。
1971年的一天,江青要看電影,工作人員不敢怠慢,趕緊為她放映各大軍區新拍制的紀錄片。她看著看著,突然發現銀屏上出現了郭小川的名字,不禁勃然大怒,尖聲責問:“郭小川到處亂竄,有沒有人管他?!”這句話一傳出,各大軍區都驚慌失措。從此,對郭小川的態度立刻大大改變。郭小川只好返回湖北鹹寧“五七”幹校,繼續埋頭勞動,接受審查。
1974年底,文化部鹹寧“五七”幹校的大部分人回北京分配工作。但郭小川例外,他被從鹹寧“五七”幹校直接轉移到天津靜海縣幹校繼續審查,行動受到監控。於是,他在天津靜海縣團泊窪幹校整天滿腔愁雲,過著一種孤寂、憂傷的日子。
在煙霧中窒息身亡
1975年國慶節後,中央特偵組突然派人到幹校,向他宣布審查結論:經審查一切沒有問題。郭小川一身輕鬆,愉快地返回北京。第二天,他立刻匆匆去見老首長王震。時任副總理的王震,看到老部下終於獲得自由,大大鬆了一口氣。“四人幫”儘管受到毛澤東的連續批評,但他們並不收斂,當時的政治鬥爭形勢不容樂觀。因此,紀登奎、王震安排郭小川儘快離京,到外地避風,免得引來不必要的麻煩。
1976年10月,一向關注時局變化的郭小川,此時遠在河南林縣,雖然不知道中南海出現的新情況,但憑著詩人慣有的政治敏銳感,仍能從收音機、廣播的用語和語氣里,微微感受到一些新變化。他決定去一趟北京,看看那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他計畫先到安陽探親訪友,再去鄭州與省委書記劉建勛話別。
10月13日,他剛到安陽招待所,就耳聞“四人幫”被捕的喜訊。他左盼右盼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內心深處充滿了激動。
18日夜,郭小川躺在床上,習慣地點著香菸。他翻來復去總是不能入睡。無奈,只好按慣例服用安眠藥。不一會兒,他迷迷糊糊進入了夢鄉,然而他手上夾的菸蒂卻未掐滅,從而引發了火災……57歲富有才華的著名詩人郭小川,在無情的煙霧中窒息身亡。
寫給夫人杜惠的話郭小川1952年9月1日深夜,即他33周歲生日前寫給其夫人杜惠的一段話:“……當你自己認為是幸福時,就是幸福的。我深信這一點。我想到,我們的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務,也許在我們這一代,還要經歷人類的最後一次戰爭,在很多的歲月里,我們將會遇到許多困難以至挫折,但是我們應當永遠使自己感到幸福。這就需要一種偉大的意志力,永遠隨著時代前進。”
郭小川的家人《郭小川全集》的編者,也就是小川的家人,承襲的卻是他真誠坦白的襟懷,還了一個完整真實的郭小川給讀者。郭小川在世時,三個子女郭小林、郭嶺梅和郭曉惠下鄉務農,後來他們個個學有專長。小林的新詩《越獄》,無論是文筆還是情感,頗有其父之風,2007年,曉惠正在張鳴教授指導下完成博士論文。汶川大地震期間,87歲高齡的杜惠還將吳冠中、趙朴初贈她的書畫送榮寶齋拍賣,籌得80多萬元善款,幫助汶川受災民眾。
人物評價
郭小川憑著一腔熱血和豪情,創作了許多充滿革命激情、膾炙人口的詩篇。郭小川,在我國文學界是一位富有才華的詩人。抗日戰爭期間,他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投筆從戎,成為王震領導的三五九旅的一名戰士。新中國成立後,他繼續奮筆寫詩,熱情歌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光輝成就,很快成為新中國文藝界一顆光彩照人的明星。然而,在隨後共和國的政治風雲里,郭小川的命運卻跌宕起伏。在短暫的人生征途中,他先後經歷了三起三落的坎坷之路,57歲時,便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和痛心。郭小川不傀為忠於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真正的戰士。不幸的是,由於林彪、“四人幫”的長期摧殘,正當盛年的詩人在剛剛看到一九七六年十月的勝利就溘然長逝了。他的詩人兼戰士的高大形象,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將置身於優秀詩人的行列,放射著耀眼的光輝!他的詩激情澎湃,具有豐富的想像和深刻的哲理。在詩歌形式上借鑑了古代詩歌和民歌的優點,語言節奏鮮明、流暢。在十年動亂期間,郭小川經受了階級鬥爭的嚴峻考驗。林彪、“四人幫”對他進行了反反覆覆的圍攻、誣陷、迫害,但他始終不屈服,不苟安。在歌喉被緊緊扼住的時候,他還握著自己的筆,以剛直不阿的氣概表達了革命戰士不畏權勢、不畏強暴的信念與誓言:
是戰士,決不能放下武器,哪怕是一分鐘;
要革命,決不能止步不前,哪怕是面對刀叢。
——《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