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改運動

土改運動

土地改革運動是指新中國建立初期在新解放區開展的土地制度改革鬥爭。沒收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土地改革徹底的摧毀了地主階級制度,農民正式成為土地的主人。土改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政策、路線指導下,在廣大農民民眾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取得的巨大勝利。首先是分片進行,各里主持召開訴苦會,讓貧僱農訴出自己的苦與恨,選出苦大仇深的典型,參加全村全鄉的訴苦大會。根據《土改法》和《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等有關精神,依靠民眾,經縣土改委批准,峨隆鄉(峨港、道隆、白石三個村莊)共評出地主20多戶,富農7 戶。

解放前後

解放前土改

解放戰爭過程中,東北、華北等老新解放區(約有1.6億人口)已經實行了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新中國成立後,廣大新解放區則尚未實行土地改革。

解放后土改

為了徹底實行土地改革,1950年1月24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開始在新解放區實行土改運動的準備工作。1950年6月,中共七屆三中全會討論了新區土地制度改革。隨後,劉少奇在一屆政協全國委員會二次會議上,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關於土地改革問題的報告》,闡明了土地改革的重大意義和黨的方針政策。

土改運動土改運動

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中共中央決定,從1950年冬季開始,用兩年半或三年左右的時間,根據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在全國分期分批地完成土地改革。並規定在開展土地改革運動之前,縣以上的領導機關要選擇少數地區進行典型試驗,在做法上採取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分批開展。

從1950年冬季開始,一場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在新解放區農村廣泛展開。在土地改革運動中,中共中央規定的土地改革的總路線和總政策是:依靠貧農、僱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鑒於解放後的新情況,《土地改革法》將過去徵收富農多餘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此外,對小土地出租者也採取了保護的政策,不徵收其出租的土地。土地改革的基本內容,是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把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同時,採取保護民族工商業的政策。為了深入地發動民眾,各地政府都派出土改工作團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民眾\\\,建立農會,組織農民向封建地主階級開展鬥爭,建立了城鄉最廣泛的反封建統一戰線。在土改中,對於地主分子,除個別罪大惡極、民憤極大的予以鎮壓外,都分給一定數量的土地,讓其在勞動中改造成為新人。

土改終結

然而,土改從本質上來說也僅僅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對於社會主義國家而言,土地的重要生產資料的國有化是必然的,土改後不到5年,全國農村公社化就使其徹底終結,中國耕地的國有化成為唯一的道路。

回憶土改運動

陳朝福 口述 鄧世東 整理

1953年1月,昌感縣(今海南省東方市及昌江縣部分鄉鎮)全面鋪開土改。我分配在昌感縣二區土改隊參加土改工作。

土改工作隊進村後,召開小組會議,研究和布置工作,我負責昌二區峨港村第一里的工作。首先,召開農民大會,宣傳土改的目的和重要意義,號召全村貧僱農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土改運動。我在峨港村第一里通過調查、訪問,摸清情況,找出苦大仇深的貧僱農,然後住到他家去,叫做“紮根”。這一戶貧僱農叫做“根子”。土改隊員與“根子”實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我住紮的“根子”叫做符靠謀,他是一個老實人,十分貧窮,全家住在一間破草房裡,沒有床,自編草蓆,鋪蓋在地上,當床鋪用;吃的是地瓜、南瓜、木瓜根、巴蕉根(從黎村砍運回來),逢年過節才有一頓米飯。我每天早早起床(睡在地上),挑水,煮飯,然後同他一起出外勞動,上山砍柴,下地犁田,無一樣活兒不乾,感動了他。我和他相處如同一家人,他逐漸和我接觸,同我交談。我向他宣傳共產黨的土改政策、路線,經過三番五次的教育,我說服了他,提高他的階級覺悟,認清了階級敵人。後來,他有事就向我通報,向我介紹村裡的情況。摸清了村裡的基本情況後,我教育和引導“根子”符靠謀去發動其他貧僱農,動員他們,要團結起來,鬥爭地主。這叫做“串連”。他今天動員了一個或是兩、三個貧僱農,名字叫什麼,我都登記在本子上。晚上,通過“根子”把那些貧僱農邀請來,我給他們上一堂階級課,宣傳黨的土改政策。我說:“農民長年勞動,為什麼吃不飽穿不暖,到頭來還是窮?地主憑什麼不出工勞動,吃好穿好有錢財?”通過教育,提高了他們的階級認識和階級覺悟,認清了農民貧窮的根源。這些貧僱農大膽行動起來,又去動員另一批貧僱農。串連工作是分步驟分片地進行,首先串連貧僱農,接著又去串連中農,團結中農,組織一支穩定的階級隊伍。當時對待富農是採取中立的政策,既不去串連,也不打擊,這叫做“中立富農”。

紮根,串連,這些工作任務完成後,土改工作組又組織召開訴苦會。首先是分片進行,各里主持召開訴苦會,讓貧僱農訴出自己的苦與恨,選出苦大仇深的典型,參加全村全鄉的訴苦大會。工作隊精心布置和安排訴苦大會,派專人記錄。在訴苦大會上,主持會議的同志抓住時機問民眾:“那么,是誰給我們帶來的苦?是國民黨反動勢力,是地主惡霸!”通過訴苦大會,農民弄清了階級觀念,提高思想覺悟。

民眾發動起來了,土改隊又組織全村民眾學習劃分階級成份的政策界限,講清條件,列出標準,讓民眾對照條件去評議村裡的階級狀況。根據《土改法》和《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份的決定》等有關精神,依靠民眾,經縣土改委批准,峨隆鄉(峨港、道隆、白石三個村莊)共評出地主20多戶,富農7 戶。評出地主後,村農會主席團派民兵到地主家去封鎖財產,叫做“封家”,貼上封條,嚴禁動用。

開展鬥爭地主。分片召開鬥爭會議,各里組織各里的鬥爭會。揪出地主,讓他主動交代剝削、壓迫農民的罪行。地主要面對民眾坦白交代,並交出果實。交代完畢,組織苦大仇深的貧僱農上台揭發地主的罪行:哪一年強占田地、放高利貸、奪產害命等等。並要求地主對證認罪。地主承記的,要在會議記錄材料上籤名。全鄉全村的鬥爭大會,由鄉、村農會主席團主持,並加派民兵維持秩序。峨港一里揪出四名地主,有一個地主叫王年深,雇長工一個,農忙時節又雇短工。開批鬥會時,我們動員長工葉成珠出來揭露地主王年深的罪狀。批鬥時,葉成珠大膽走上台,數說地主虐待他,長年剝削他的勞動果實,使他吃不飽穿不暖,過著牛馬般的生活的罪狀。另一個地主王年友,在峨溝村有一塊田10多畝,田產多,家裡有錢財,我們把他劃為地主。他老婆知道這一情況,主動上門找工作隊說明情況,她說:“我家買地是日本投降後的1946年底,一年多後的1948年我老公就應徵入伍參加了革命,家裡只有一間草房,沒有什麼家產……”工作隊上門查看了她家的景況,做她的思想工作,說:“你老公雖然買地一年後參加革命,但你是地主,有田地,僱工勞動,按照共產黨政策,我們評你為地主,不冤枉你……”後來,她主動交出了20多個光洋,同意交出田地、糧食等其它家產,我們根據政策,評她為守法地主。對於狡猾、抵賴的不法地主,要大批大斗,連續鬥爭幾天,一直到他認罪服罪為止。然後,派民兵、民眾到地主家沒收財產。峨港村第一里的土改積極分子符漢隆、符炳順、張良熙、王昌來、王成機、符忠其等6人負責分配果實。分配前,組織民眾討論,確定分配數量,如某家最窮,要分多少頭牛多少只羊或錢財,某家無田地或人多地少,要分給幾畝田地等。分牛時,把全鄉的牛集中趕到一處,經民眾同意,把最好的牛分給最窮的農民。峨港村第一個分到牛的是第一里的符開宏。那天,組織分牛的農會主席大聲說:“現在,開始分牛,第一個,符開宏——”符開宏聽到點他的名站了出來,全村民眾激動地鼓起手掌,大家也跟符開宏一樣,興高采烈,滿面笑容。

分配果實之後,土改工作初告一個階段。接著進行土改複查,複查工作到1953年8月結束。至此,全縣土地改革運動全部圓滿完成任務。9月12日,全縣分二批開展查田定產工作,發放土地證。土改運動是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政策、路線指導下,在廣大農民民眾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取得的巨大勝利。從此,恢復生產,發展農業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任務。

(陳朝福系昌江縣稅務局退休幹部)

土地改革的意義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

(二)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農村的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創造了條件。

(四)進一步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民主專政。

(五)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工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廣闊的市場,為國家工業化開闢了道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