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

中國作協

1956年12月,任命邵荃麟為作協黨組書記,劉白羽、郭小川為副書記。 1965年8月,劉白羽為作協黨組書記,副書記嚴文井、張光年。 1979年3月,陳荒煤代理作協臨時黨組書記,李季、馮牧、張僖為副書記。

簡介

中國作協中國作家協會簡稱中國作協,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各民族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會址在北京朝陽區東土城路25號。
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是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簡稱全國文協),1947年7月23日北平成立。1953年10月,全國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
中國作家協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國代表大會(原稱會員代表大會)。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選舉產生全國委員會(原稱理事會)。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由全國委員會負責執行全國代表大會和全國委員會的決議。書記處為作協的常設機構,負責處理協會的日常工作和根據需要建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及專門委員會。書記處書記由主席團推舉產生。

工作機構

中國作協中國作協
中國作家協會現設有18個局級機構,機關內設機構6個(辦公廳、創作聯絡部、對外聯絡部、人事部、機關黨委、離退休幹部辦公室);所屬企事業單位13個(創作研究部、文藝報社、人民文學雜誌社、詩刊社、民族文學雜誌社、中國作家雜誌社、小說選刊雜誌社、長篇小說選刊、作家出版社、現代文學館、魯迅文學院、中華文學基金會、作協機關服務中心)。

總 則

第一條 中國作家協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各民族作家自願結合的專業性人民團體,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作家、文學工作者的橋樑和紐帶,是繁榮文學事業、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社會力量。
第二條 中國作家協會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

中國作協中國作協
展觀,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堅持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鏇律,提倡多樣化,尊重文學規律,發揚藝術民主,團結和組織全國各民族作家,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學事業,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
第三條 中國作家協會的一切活動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為根本準則,遵守國家的各項法律、法規,按照自身特點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第四條 中國作家協會在工作和活動中堅持民主、團結、服務、倡導的原則。

歷史資料

中國作協中國作協
一、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49年7月—1966年6月) 1949年7月23日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中國作家協會的前身,簡稱全國文協)在北平成立,選舉91位文學界著名人士組成全國委員會,主席茅盾、副主席丁玲柯仲平。丁玲為文協黨組組長,馮雪峰為副組長。協會設職能部門5個,並相繼創辦《文藝報》、《人民文學》、《新觀察》等報刊,建立中央文學研究所、創作委員會等機構。到1953年7月,定編245名,所屬單位15個。此間,馮雪峰、邵荃麟為文協黨給書記,舒群、陳企霞、嚴文井先後任文協秘書長。
1953年9月,全國文協召開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88人組成理事會,茅盾任主席,周揚、丁玲、巴金、柯仲平、老舍、馮雪峰、邵荃麟任副主席。大會通過的章程規定:“中國作家協會是以自己的創作活動和批評活動積極地參加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和建設事業的中國作家和批評家的自願組織。”同年10月,文協正式更名為中國作家協會。周揚為作協黨組書記,邵荃麟為副書記。1955年4月增補劉白羽為黨組副書記。陳白塵任作協秘書長。為加強統戰工作,作協還成立了民盟支部,陳白塵任支部書記。
1955年10月,中國作協成立9人臨時工作委員會,為理事會閉幕期間的執行機構。1956年3月,在理事會第二次(擴大)會議上,正式成立作協書記處,原臨時工作委員會撤銷。書記處11人,劉白羽任第一書記,同年12月,書記處經中央批准進行改組,茅盾任第一書記。郭小川擔任作協秘書長。
在肅反中,作協成立5人領導小組,劉白羽任組長。1956年12月,任命邵荃麟為作協黨組書記,劉白羽、郭小川為副書記。1958年,任命嚴文井任黨組副書記,免去劉白羽黨組副書記職務。1958年反右後期,丁玲、馮雪峰的作協副主席職務被解除。
在此期間,根據工作需要,作協機構屢有增減,1956年所屬單位19個,編制482名。至1960年,所屬單位減為14個,編制400餘名。
1960年7月,作協召開第三次理事會(擴大)會議,經這次會議增補後的理事會理事共118名,並增選劉白羽為副主席,秘書長由張僖擔任。此間,恢復劉白羽的黨組副書記職務,免去嚴文井、郭小川黨組副書記職務。1960年,作協按照國家要求對機構做了大幅度削減,一些報刊、出版社相繼停辦。1962年至“文革”前僅剩《文藝報》、《人民文學》兩個報刊和5個部室,編制152名。1965年8月,劉白羽為作協黨組書記,副書記嚴文井、張光年。1966年5月,許翰如為作協秘書長。
二、“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6月—1976年10月)
1966年6月,江青、張春橋炮製的中發66號檔案批轉全國,對文藝界實行“犁庭掃院”、“徹底清洗”。一大批著名作家被揪斗和批判,當時在作協主持工作的作協副主席、黨組書記劉白羽、副書記嚴文井、張光年和一大批中層幹部亦受到批鬥。作協及所屬報刊的工作全部陷於癱瘓。 1966年6月15日,中宣部派工作組進駐作協。6月30日,作協成立革命委員會籌備領導小組。許翰如任主任,榮正一、郭慶雲任副主任。7月14日,中宣部工作組撤回,文化部工作組進駐,隊長郭新友、作協劃歸文化部領導。
1966年8月12日,經民眾選舉成立作協革委會,同時經文化部黨組批准建立作協新的革命委員會,許翰如任革委會主1967年初,原革委會取消,造反團控制了作協黨、政領導權和機要室等部門。1969年1月8日,中央派工人、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作協。9月重新成立革委會,主任張僖(軍代表),副主任李季,革委會下設政工組、辦事組,由11人組成。 1970年年底,全國開展整黨,作協恢復黨的組織生活,並成立支部,李季任書記。
1973年初,根據周恩來總理指示,成立了文化部、文聯、作協幹部安置辦公室,由吳慶彤(國務院辦公室主任)兼主任,王敏(文化部人事局長)、張僖任副主任。
三、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6年10月—1995年5月)
為充分發揮文學藝術事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1978年1月10日,成立恢復文聯、作協籌備領導小組。張光年任組長、李季、馮牧任副組長。同年5月作協正式恢復工作。7月,成立作協臨時黨組,張光年為臨時黨組書記,李季、馮牧為副書記。8月張僖任作協秘書長。《人民文學》、《詩刊》、《文藝報》相繼復刊。1979年3月,陳荒煤代理作協臨時黨組書記,李季、馮牧、張僖為副書記。 1979年11月,作協召開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選舉出“文革”後新的領導機構,即第三屆理事會142名。主席茅盾、第一副主席巴金、副主席丁玲、馮至、馮牧、艾青、劉白羽、沙汀、李季、張光年、陳荒煤、歐陽山、賀敬之、鐵衣甫江,推舉出10名組成書記處,馮牧、李季為常務書記,張僖為秘書長。1981年10月,在第三屆理事會主席團第五次會議上,討論調整和加強作協書記處問題,推舉出14名組成書記處,朱子奇、孔羅蓀、延澤民、葛洛為常務書記。1982年,延澤民調離作協。同年6月,主席團三屆九次會議決定增選馮牧為書記處常務書記。
1982年5月26日,中央書記處批准,恢復中國作協原體制,確定中國作家協會是一個全國性的專業團體,同中華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全國文聯是同級單位。根據中央關於機構改革、配備領導班子的指示精神,同年11月16日,任命張光年為作協黨組書記,馮牧為第一副書記,朱子奇、唐達成為副書記。
到1984年,原作協下設單位相繼恢復工作,作協創作研究室、中國現代文學館、《小說選刊》、《民族文學》、《中國作家》、中外文化出版公司等也相繼創建和創刊。1984年9月,中央直屬機關編制委員會同意作協定編475名(其中行政編制116名,事業編制279名,企業編制80名)。

專業委員會

中國作協中國作協
為加強學術研討和交流活動,中國作協設有小說創作委員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少數民族文學委員會、報告文學委員會、軍事文學委員會、影視文學委員會、期刊工作委員會、中直工作委員會、作家權益保障委員會、中外文學交流委員會和港、澳、台暨海外華文文學交流委員會等11個專業委員會,分別負責各文學門類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活動及有關方面的組織聯絡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