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民不畏死

道德經·民不畏死

此文告訴我們,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處置或判定別人的對錯 ,不是當事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採用自我的判斷去 處罰別人,常常反而會傷了自己。做錯事的人自有因果業力, 會在錯處產生應有的反作用力,使他獲得適當的懲罰。

作者

李耳(約前580年—前500年之後)(誕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字伯陽,又稱老聃後人稱其為“老子”。漢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縣人)。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原文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譯文

民眾不畏懼死亡,為何還要用死亡來威嚇他們呢?如果民眾害怕死亡,那么對於那些為非作歹之徒,我依法懲治殺掉他,誰還敢為非作歹呢?如果民眾犯罪以法懲處必死者,則常有執行殺人的法務部門去處理。代替刑戮者去胡亂殺人,這可以叫做硬代大工匠砍木頭,那代替高明木匠的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指頭的。

作品簡析

安守本份:必不因非分而失德
求道、重德之人,必定安分守己,而無非分之念與非分之行。一切順其自然,一切隨緣隨遇,既不勉強自我,也不強求他人,即使他不修道,也在道中。不修道而在道中,既受天道佑護,亦受神佛指引。何故?他無所欲求,即無更多塵世的執著;他自然而然,決不折損大德;他順應天性與人事,也就符合天道與人倫。所以,無論他是否知覺,他都能和宇宙的特性融合,他都為諸天諸神所關注。
老子說,人民不怕死,怎么能用死去嚇唬他們?如果人民總是怕死,那么對於造反鬧事的人,我可以抓起來殺掉,誰還敢幹呢?然而主掌殺伐,自有上天之手,而非人力可為。如果代替上天殺人,即如代替大匠砍木;代替大匠砍木,多要傷及自身。
螻蟻尚且貪生,何況是人。人都期求安生、長壽,故人人怕死。當人連死都不怕時,必因生計、身體與尊嚴受到嚴重威脅,已經走無可走、避無可避。誰會威脅他?當然是非分之徒。他被逼上絕路,他就必生非分之想,必行非分之事。中國古籍全錄
倘能安守本分,於民可以安居,於君可以長治,於天下眾生均可善解。倘都失卻本分,勢必亂序、敗德、失道,誰都逃脫不了天譴。即如生殺予奪之事,並非人力可以妄為:若非上天之意,人必自招大難;若為上天之意,人即上天之手。如何判別?以天道度之,以人之為人的正統標準度之,以天然無污染的本性度之。

作品反思

異想天開,從不滿足於現狀
古人敬天畏命、知足常樂,今人捨本逐末、貪得無厭。天道之於今人,已是一個遙不可及、且無任何實質意義的概念。今人以科學、物質、技術及後天的種種觀念與欲望來裁斷人事,完全將天道的因素排斥。否則,即被指稱為迷信、宿命、愚不可及。
沒有天道的束縛,沒有善惡必報的理念,人人都想打破現狀,都想一步更比一步超越。雖然他不信天道,他卻常常異想天開:突然就天象大變,一切都打亂重來;突然就時來運轉,一夜裡飛黃騰達;突然就如虎添翼,威風凜凜傲群雄;突然就天掉餡餅,由得他一頓美餐。他甚至可能祈禱上天,立即讓某人暴亡,立即讓某團體崩潰,立即讓某物某樓毀滅。一些搞自殺襲擊的人,還想死後一定升入天堂,天堂里至少有一百個處女將他等待。
為了改造現狀,他們全力以赴。他們以主觀的意志與客觀的物力爭鬥,堅信有付出就一定有回報,有智就一定不虧,有勇就一定易勝,有心就一定成事。“人生能有幾回搏”、“有志者,事竟成”、“勤能補拙,笨鳥先飛”等等,常被人們掛在口頭。孰知此生無德,縱是捨命拼搏,也改變不了注定苦痛的命運;縱是心比天高,依舊命比紙薄;縱是千辛萬苦,也未必成就大器。
天有可能對人開啟,然而只對求道者或大德者。天門真箇打開,其景象一定殊勝、壯觀。人不擺脫塵世的骯髒思想,即使到死,人也與天道、天機無緣。人不滿足於現狀,本是人之常情。關鍵在於,人想改變現實的動機,倘若只是追求外物,人就只會使現狀惡化,更使生命的未來悽慘萬分;倘若以修養道德為本,現狀必定自然而然發生變化,變化一定美好,一定指向生命永恆的未來。...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