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楹[明代人物]

連楹[明代人物]

連楹(公元1354年—1402年),字子聰,號棟宇。據明史記載,是潞州襄垣縣陽澤河村人。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科試時被舉薦為國子監國子生,官拜承敕郎(即皇帝的侍從官,相當如今的秘書長)。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連楹像連楹像

連楹(1354~1402),字子聰,號棟宇,明朝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縣)人,明太祖洪武年間,任監察御史。一生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而載入國史,與暴尚書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

連楹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生。明洪武壬子(1372年)舉人,由國學生初授承勅郞,後任翰林院左春坊太子贊讀,為太子講讀經史。他性格剛直孤沉,不避險難,常以當朝綱紀中的弊病與歷朝衰落的教訓為內容撰寫文章,作為教材去講授,太祖多次勸阻,他毫不在意,仍直言不諱。洪武十二年(1379年),太祖惡其剛直,愛其忠貞,免去其太子贊讀職,轉任承事郎監察御史,委以福建道巡海、巡城、巡防、巡倉重任。對皇帝的罷免,他無怨無悔,欣然赴任,任期內,糾察百司,按治各道,忠心剛直,“明視聽,達民情,恪盡乃職”,曾兩次巡視五城,操江巡倉10餘年,御史職連任23年沒有更換,實屬明代“激濁揚清”的名官。

人物生平

連楹祠連楹祠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科試時他被舉薦到國子監為國子生,開始官為承敕郎,即皇帝的侍從官。當時明太祖朱元璋經學組織朝臣研討歷代興亡的歷史,以“借古人之鑑,立治國之綱”。每當這時,年輕的連楹常常以自己對歷朝歷代的研究進行精闢的評述,使朝廷百官讚嘆不已。

在明太祖組織朝臣研討歷代興亡歷史中,連楹對歷朝歷代史的研究進行了精闢的評述,知識淵博,宏論驚人,口若懸河,文蓋朝野,很受明太祖器重,後調到翰林院任太子贊讀(即太子的老師)。在任贊讀期間,常以當朝中的弊端與歷代衰落的教訓為內容,撰寫了別人想說而不敢說的“借古人之鑑,立治國之綱”的鋒利文章,使明太祖對他的態度“去之塞賢路,留之多後憂”。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被外放福建道監察御史。對於這次降職外放,他毫無怨言,忠實地行使自己的職責。任職期間,耿直不阿,秉公執法,清除當地的腐敗惡習,大力弘揚正氣,為地方千方百計排憂解難,關心民間百姓疾苦,樂善好施,政績非常顯著,被百姓呼為“連青天”。明太祖雖然討厭他剛直性格,但又十分喜歡他的忠烈品行,每每差人觀察他的言行舉動,對於他在外放福建的功績給予了很高的嘉獎,並委以重任,讓他二次巡視五城,操江巡倉十餘年。他在得以重任後戒驕戒躁,糾察各部門官吏,按察治理各道,秉公執法,不徇私枉法。明太祖對其屢有褒揚。他任監察御史一職長達二十三年之久。明太祖曾用“忠心剛正,明視聽達,民情格盡”彰德榜示,是明代朝野盡知的“激濁揚清”的好官。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太子朱允炆繼位,年號建文。燕王朱棣揮兵南下,直指南京,與其侄子爭奪皇位。在這場“靖難之變”中,在朝百官恐慌萬狀,大有不擊自潰之勢。連楹與御史董鏞戳力同心,誓死報國,糾察大小臣子,聲言“不效忠於本朝者,輒露章彈之”,才使群臣肅然。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軍渡江,進犯京都,屯兵金川門。金川門守官谷王穗及李景隆開門迎降;侍從楊榮巧於獻諛,請朱棣先謁祖陵,實為勸進;御史連楹與董鏞趕到,叩馬仗義執言,連楹面對朱棣,直言責問其禍國殃民反叛之罪,被朱棣斬殺。連楹引頸向刃,面無懼色,頭斷而久不倒。

樂廿二年(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太子朱高熾即帝位,是為仁宗,廣東道御史屠叔方以連楹“忠於明皇”為理由,向皇帝奏本:“立國於天地,以綱常為先,置身於朝廷,以忠義為本”,“懇聖恩推廣明誨,大慰忠靈,以培聖代綱常”,要求為連楹建祠樹碑立傳,皇帝準其奏,下詔為連楹平反昭雪,追謚剛烈公,親自為連楹寫了“金川不守景隆城,叩馬壯哉御史楹。先謁陵乎先即位,揚榮卻異姓連情”的憫忠詩,並下令為連楹建祠樹碑立傳,以慰忠魂,以培新地綱常。

歷十七年(1589年),在襄垣桃樹桃林山為連楹建墳(不過衣冠葬而已)、植樹,在襄垣東畛建祠紀念,上黨太守李騰鵬致祭。

後人林泉學者溪松先生在研究連氏源流考中寫詩讚揚道:“錚錚鋼骨柔腸心,懲惡揚善殊連楹。忠義俠膽無所懼,頭斷屍立泣鬼神”。

主要作品

連楹以“專於職守,事君無二心,護法可斷頭,耿直忠烈”著入國史(《明史》有傳),同尚書暴昭以潞安“雙忠”載入方誌(《山西通志》、《上黨府志》、《襄垣縣誌》均有傳),《中國人名大辭典》有專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