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黎蓴齋使英吉利序

[8]覃:延,伸延。 [26]作:興起,出現。 [37]簡:同“柬”,選擇。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送黎蓴齋使英吉利序【創作年代】清代【作者】張裕釗【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泰西自前古不通中國[2],洎明中葉[3],利瑪竇、艾儒略之徒以其術游內地[4]。國朝開統,聖祖仁皇帝嘉西洋歷算之精,特旌導之[5]。於是來者益眾,閩粵瀕海之區,市舶稍稍集矣。百有餘年至於道光之際,而海疆始有兵革之事。其後國家懷柔綏服[6],一務兼容並包,遠撫長駕[7],威德覃於遐裔[8],是以殊域輻湊[9],通互市,結盟約者至五十有餘國。泰西人故擅巧思,執堅仞[10],自結約以來,數十年之間,益鐫鑿幽渺[11]。智力鋒起角出[12],日新無窮。其創造輿舟兵械火器暨諸機器之工,研極日星緯曜水火木金土石聲光氣化之學[13],上薄九天,下縋九幽[14],剝剔造化[15],震駭神鬼,申法警備[16],確若金石[17],發號施令[18],疾馳若神。又以其舟車之力,空極六合四遠[19],五大洲之地,無所不洞豁,徜徉四達,競相師放[20],精能俶詭[21],甚盛益興,天地剖泮以來所未嘗有也[22]。蓋嘗論天地之化,古今之紀[23],天人相與構會[24],陰陽以之摩盪[25],窮則變,變則通,而世運乃與為推移。上古人民鳥獸雜處,巢窟之居,毛血之食,羽革之衣,聖人者作[26],立君臣上下,興修禮樂制度,備物制用,通變宜民,遞相損益[27],天下文明。虞夏殷周之世,稱極盛焉。同道衰,而至於秦,一革除先王之法,封建、井田、學校、典禮、文物掃地俱盡[28],更立新制,卒漢唐之世,不能易也。唐末之亂以訖五季[29],輾轉遷貿[30],盡移其故,田賦、兵制、選舉、學術、俗化與西漢以來泮渙殊絕[31]。宋明以還,承而用之,而蒙古及聖清之有天下,混一華裔,方制數萬里,土宇昄章[32],跨越百代。若今日,其尤世變之大且劇乎?天實開之,人之所不能違也。而當世學士大夫,或乃拘守舊故,猶尚鄙夷詆斥,羞稱其事,以為守正不撓。烏乎!司馬長卿有言;“鷦(明鳥)已翔於廖廓,而羅者猶視夫藪澤[33]。”豈非惑歟?夫以學士正人之不習乎此,於是當事乃一切以求能習知此者而任之,則其所得,乃皆庸猥污下賈豎輿隸之流[34],稍能通彼語言與一二瑣事者也。如彼等者,烏足以任此?適足為遠人之所嗤而已矣。邇者,一二遠識之士,稍知二者之弊,議欲得俊異志節之彥[35],相與精求海國之要務,以籌備邊事。蓋強本折衝尊主庇民之計[36],誠莫先乎此。而朝廷方簡重臣[37],通使諸外國,使遐邇中外[38],益通達無阻。於是黎君蓴齋,自州牧授三等參贊,從使英吉利。將行,問贈言於裕釗。夫覘國之道[39],柔遠之方,必得其要,必得其情。得其要,得其情,而吾之所以應之者,乃知所設施。且即吾所為乘時順天[40],承敝易變,使民不倦者,神而明之,利而用之,亦可以得其道矣。蓴齋之賢,其必能心喻乎此,以俟異時受國家之重,而副海內之望也。它日歸,吾將從而訊之。

作品注釋

[1]黎蓴齋:黎庶昌(1837至1897),字蓴齋,貴州遵義人,歷任駐英、法、德、日參贊,回國後官至川東兵備道。他是桐城派後期作家之一,著有《拙尊園叢稿》,編有《續古文辭類纂》。他出任駐英參戰在1876年(光緒二年)。[2]泰西:極西,指歐美西方各國。[3]洎(jì):到。[4]利瑪竇:義大利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明朝1582年(萬曆年)來中國,在廣東、北京等地傳教,為在華耶穌會教士首領。曾與中國一些士大夫有所交往,介紹過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譯著有《幾何原本》(與徐光啟合譯)、《天學實義》等。艾儒略:義大利傳教士,來過中國,在江蘇、山西、福建等地傳教,著有《幾何要法》、《職方外紀》等。[5]旌導:表彰使突出。[6]懷柔:用關懷籠絡使其柔順服從。綏服:安撫使其歸服。[7]遠撫長駕:對遙遠之地進行安撫以便遙控。[8]覃:延,伸延。遐裔:邊遠之地。以上數句將清政府對外妥協投降政策說成是“懷柔綏服”、“兼容並包”等,都是在曲意維護清政府的尊嚴。[9]輻湊:車輻集於車轂,比喻人或物向心。[10]堅仞:也寫作“堅忍”,指堅持不懈。[11]鐫鑿:刻鑿,引伸為深入探尋。[12]鋒起角出:指智力如刀鋒獸角那樣尖銳有力。[13]緯:行星的古稱。曜:對日、月及太陽系五行星的總稱。[14]縋:物繫於繩下墜,此處指深入。[15]造化:自然界。[16]申:表明,這裡有實施的意思。[17]確:堅固。[18]“發號”二句:指電報之迅捷。[19]六合:指天地上下及東西南北四方。四遠:四方極遠之地。[20]放:通“仿”。[21]俶(chù)詭:奇異。[22]剖泮(pàn):開闢形成。[23]紀:世代,這裡有時代發展之意。[24]構會:溝通交會,互相感應。古人認為自然與人能互相干預,災害、收成,禍福都是天人感應的結果。[25]“陰陽”句:古人認為自然界的現象都是由於陰、陽二氣流蕩搏擊形成的。[26]作:興起,出現。[27]遞相損益:意思是說,禮樂制度世代相承而根據需要常有增減。[28]封建:天子分封王侯進行統治的制度。典禮:禮儀。[29]五季:指唐後梁唐晉漢周五代。[30]遷貿:變遷。[31]泮渙:消融散失。[32]土宇昄(bǎn)章:領土廣大而光明。昄:大。[33]司馬長卿:司馬遷。引文見《難蜀父老》。鷦[明鳥](míng):傳說中的神鳥,此處泛指鳥類。淵藪:魚類、獸鳥聚居之地。[34]賈豎:對商人的賤稱。輿隸:轎夫。[35]彥:有修養的士人。[36]折衝:抵禦敵人。[37]簡:同“柬”,選擇。[38]遐邇:遠近。[39]覘:察看。[40]所為:所謂。

文章賞析

該文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出發,強調了變革和學習。張裕釗認為,在西方科技發達、世變劇烈的情況下,反對拘守舊故,主張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以達到富國強兵與西方抗衡的目的。張裕釗借黎庶昌出使英國的機會,給以贈言,諄諄告語,情深意長,表達了他改革求新的思想。[1]該文是為黎庶昌出使歐洲時所寫的贈序,文章中心強調一個“變”字,積極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科學,以加強國防,抵禦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文章寫得情深意切。他的《答吳摯甫書》、《答劉生書》和《北山獨遊記》、《游虞山記》等寫景文章,都是比較能代表作者思想與寫作風格的作品,表現了張氏散文長於議論,寫景雅潔平實的特點。

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至1894)字廉卿,號濂亭,出生於鄂州市東溝鎮龍塘村的一個書香世家。自幼讀私塾,稍長,便能作詩應對,展軸揮毫。1850年,考取國子監學政,官授內閣中書。主試官曾國藩賞識其才,親自召見。自此,曾師事曾國藩,與吳汝綸、黎庶昌、薛福成並稱為“曾門四子”。在為文方面,因深得曾的精心指點,學有大進。張裕釗塑像
張裕釗一生執教數十年,桃李盈門,弟子三千,名士逾百,其中張謇、范當世、朱銘盤等人,皆為國內政壇、文苑名流,各有建樹。執教的同時,曾校刊《史記》;考訂《國語》、《國策》;著有《今文尚書考證》、《左氏服貢注考證》、《濂串文鈔》。其弟子為其輯有《濂亭遺詩》、《濂亭遺文》、《論學手札》、《濂亭文集》等。其遺墨甚多,後學甚眾。宮島詠士為其送殯後歸日,創辦起“善鄰書院”,以發揚光大先師的人品風骨及書法精神。[3]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