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虞山記

《游虞山記》是清代張裕釗寫的一篇散文。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游虞山記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張裕釗

作品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

游虞山記(1)

十八日(2),與黎蓴齋游狼山(3),坐萃景樓望虞山,樂之。二十一日,買舟渡江,明晨及常熟。時趙易州惠甫適解官歸,居於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東入熟城(4),出城迤西(5),綿二十里,四面皆廣野,山亘其中。其最勝為拂水岩,巨石高數十尺,層積駢疊,若累芝菌,若重巨盤為台,色蒼碧丹赭斑駁,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劍門,騞擘屹立(6),詭異殆不可狀(7)。踞岩俯視,平疇廣衍數萬頃(8)。澄湖奔溪(9),縱橫盪潏其間(10),繡畫天施。南望毗陵、震澤(11),連山青以相屬,厥高鑱雲(12),雨氣日光參錯出諸峰上。水陰上薄(13),盪摩闔開,變滅無瞬息定。其外蒼煙渺靄圍繚,光色純天,決眥窮睇(14),神與極馳。岩之麓為拂水山莊舊址,錢牧齋之所嘗居也(15)。嗟夫!以茲丘之勝,錢氏惘不能藏於此終焉(16),余與易州乃樂而不能去雲。岩阿為維摩寺(17),經亂,泰半毀矣(18)。

出寺西行少折,逾嶺而北,雲海豁工,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今指謂易州:“一昔游其上也。”又西下,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臨望多古樹,有羅漢松一株,剝脫拳禿(19),類數百年物。寺僧俱酒果筍而餉余兩人已,日昃矣(20)。循山北過安福寺,唐人常建詩所謂破山寺者也(21)。幽邃稱建詩語。寺多木樨花(22),自寺以往,芳馥載塗。 

 返自常熟北門,至言子、仲雍墓(23),其上為辛峰亭。日已夕,山徑危仄不可上,期以翼日往(24)。風雨,復不果。二十四日遂放舟趣吳門(25)。行數十里,虞山猶蜿蜒在蓬戶(26),望之瞭然,令人慾反棹復至焉。

作品注釋

(1)十八日:1876年(光緒二年)八月十八日。

(2)狼山:在江蘇南通市南。

(3)虞山:一名烏目山,在江蘇常熟縣城西北。相傳西周虞仲葬此,故名。

(4)尻(kāo):尾部。

(5)迤:往。

(6)騞(huō):以刀劈物聲;擘(bò):剖分。“騞擘屹立”,意為如同被刀騞然劈開似的直立。

(7)狀:描述。

(8)疇:農田。衍:延展。

(9)澄湖:當指陽澄湖,陽澄在常熟城南。

(10)盪潏(yù玉):水流波涌。

(11)毗陵:古郡名,指鎮江、常州、無錫地區。震澤:即太湖。

(12)厥高鑱云:山高之高,刺入雲端。厥:其。(chán蟬):刺。

(13)水陰:水的南面。上薄:指自虞山南望湖水,水面向南伸展,上近天際。

(14)眥(zì):眼眶。睇(dì):看。決眥窮睇:意為窮盡目力,張目遠望。

(15)錢牧齋:錢謙益,字受之,號牧齋,常熟人,明清之際著名文學家,明代萬曆年間(1573—1620)進士。後來在南明王朝中任禮部尚書,清兵南下,率先迎敵,官至禮部侍郎。因喪失民族氣節,為士人所不齒。

(16)惘:迷惘失去方向。

(17)阿:邊。

(18)泰半:大半。

(19)剝脫拳禿:樹皮脫落,樹幹光禿而曲結迴繞。

(20)昃(zè):日西斜。

(21)常建:盛唐詩人,寫詩多以山水寺觀為題材。著有《常建集》,其五律《破山寺後禪院》為傳世名篇。詩云:“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聲。”

(22)木樨花:桂花。“樨”也作“犀”。

(23)言子:孔子弟子言偃,字子游。仲雍:吳太伯弟,後立為王,其後人建立吳國。言偃與仲雍墓均在虞山。《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地紀曰:仲雍冢在吳鄉常熟縣西南虞山上,與言偃冢並列。”

(24)翼日:明日。

(25)吳門:蘇州別稱。

(26)蓬戶:船蓬上的窗戶。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寫虞山之景,無論描摹近石遠山,還是寫蒼煙渺靄,都具有詩情畫意,體現了作者狀物寫景的功力。這篇文章抓住了不同景物的特徵,融情於景,刻畫逼真,文末寫回望虞山:“令人慾反棹復至。”表現餘味未盡,具有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

作者簡介

張裕釗(1823—1894),字廉卿,湖北武昌人,桐城派後期重要作家之一。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舉人,官至內閣中書,在南京、武昌、保定等地主持過書院。曾師事曾國藩,與黎庶昌、薛福成、吳汝綸並稱“曾門四弟子”。他有較強的愛國思想,希望在不觸動帝制的前提下改良政治,使國家富強起來。著有《張廉卿先生文集》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