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願歸盤谷序

送李願歸盤谷序

《送李願歸盤谷序》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寫給友人李願的一篇贈序。韓愈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送李願回盤谷隱居之時寫下這篇文章,藉以傾吐他的不平之氣,並表達他羨慕友人隱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李願歸盤谷序韓愈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鏇.」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閒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力於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徼幸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可以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作品注釋

(1)陽:山的南面叫陽。盤谷:在今河南濟源北二十里。

(2)盤鏇:同“盤桓”,留連、逗留。

(3)廟朝:宗廟和朝廷。古代有時在宗廟發號施令。“廟朝”連稱,指中央政權機構。

(4)進退:這裡指任免升降。

(5)旗旄(máo):旗幟。旄,旗竿上用旄牛尾裝飾的旗幟。

(6)才畯:才能出眾的人。畯,同“俊”。

(7)便(pián)體:美好的體態。

(8)惠中:聰慧的資質。惠,同“慧”。

(9)裾(jū):衣服的前後襟。

(10)翳(yì):遮蔽,掩映。

(11)黛:青黑色顏料。古代女子用以畫眉。

(12)負恃:依仗。這裡指自恃貌美。

(13)憐:愛。

(14)惡(wù):厭惡。

(15)車服:代指官職。古代以官職的品級高下,確定所用車子和服飾。

(16)刀鋸:指刑具。

(17)理:治。唐代避高宗李治的名諱,以“理”代“治”。

(18)黜陟(chùzhì):指官吏的進退或升降。

(19)形勢:地位和威勢。

(20)趑趄(zījū):躊躕不前。

(21)囁嚅(nièrú):欲言又止的樣子。

(22)刑辟(pì):刑法

(23)昌黎:韓氏的郡望。唐代重世族,所以作者標郡望。

(24)稼(gǔ):播種五穀,這裡指種穀處。

(25)窈(yǎo):幽遠。

(26)廓其有容:廣闊而有所容。其:猶“而”。

(27)繚(liáo):屈曲。

(28)徜徉(chángyáng):自由自在地來來往往。

作品譯文

太行山的南面有個盤谷。盤谷中間,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人煙稀少。有人說:“因為這山谷環繞在兩山之間,所以稱作‘盤’。”也有人說:“這個山谷,位置幽僻而地勢阻塞,是隱者盤桓逗留的地方。”我的朋友李願就住在這裡。

李願說:“人們稱為大丈夫的人,我是了解的。他們把利益恩惠施給別人,名聲顯揚於當世,在朝廷上參與政事,任免百官,輔佐皇帝發號施令。他們到了朝廷外面,便樹起旗幟,陳設弓箭,武夫在前面呼喝,侍從塞滿道路,負責供給的僕役各自拿著物品,在路的兩邊飛快奔跑。他們高興時就隨意賞賜,發怒時就任情處罰。他們跟前聚集著很多才能出眾的人,論古說今,讚揚他們的美德,這些話叫人聽在耳中而不感到厭煩。那些眉毛彎彎,面頰豐腴,聲音清脆,體態美好,外貌秀麗,資質聰慧,起舞時輕薄的衣襟飄然而動,長長的衣袖遮掩面容,白粉搽臉,青黛畫眉的女子,在一排排後房中清閒地住著,自恃貌美,忌妒別的姬妾得到寵愛;爭著比美,一心要獲取主人的憐愛。這就是受到皇帝的知遇,掌握了很大權力的大丈夫的所作所為啊!我並非厭惡這些而躲開的,只是命中注定而不能僥倖得到啊!

“窮困家居,住在山野,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在繁茂的樹下整日悠然靜坐,在清澈的泉水裡洗滌,保持自身的潔淨。從山上采來的果子,甜美可食;從水中釣來的魚蝦,鮮嫩可口。日常作息沒有定時,只要感到舒適就安於如此。與其當面受到讚譽,不如背後不受詆毀;與其肉體享受安樂,不如心中沒有憂慮。既不受官職的約束,也不受刑罰的懲處;既不問天下的治亂,也不管官吏的升降。這些都是遭遇不好、不行時不得志的人的所作所為,我就這樣去做。

“侍候在達官貴人的門下,在通往地位權勢的路上奔走,想要舉腳進門卻行止不定,想要開口說話卻欲言無聲。處於污濁低下的地位而不知羞恥,觸犯了刑法而受到誅殺。希冀著獲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機會,直到老死才罷休。這樣的人在為人方面究竟是好呢還是不好啊!”

昌黎韓愈聽了李願的話,稱讚他講得有氣魄。給他斟上酒,並為他作一首歌:“盤谷之中,是你的房屋。盤谷的土地,可以播種五穀。盤谷的泉水,可以用來洗滌,可以沿著它去散布。盤谷地勢險要,誰會來爭奪你的住所?谷中幽遠深邃,天地廣闊足以容身;山谷迴環曲折,象是走了過去,卻又回到了原處。啊!盤谷中的快樂啊,快樂無窮。虎豹遠離這兒啊,蛟龍逃避躲藏。鬼神守衛保護啊,呵斥禁絕不祥。有吃有喝啊長壽而健康,沒有不滿足的事啊,還有什麼奢望?用油抹我的車軸啊,用糧草餵我的馬,隨著你到盤谷啊,終生在那裡優遊徜徉。”

作品題解

這是一篇送友人歸隱的序言。文章開頭寫李願將往之地——盤谷的由來,進而對聲勢顯赫、窮奢極欲的達官貴人作了辛辣的諷刺,對熱衷於功名利祿、投機鑽營的無恥之徒作了無情的鞭撻,對懷才不遇、退隱山林的高潔之士給予由衷的讚美,並對李願隱居之樂進行鼓勵。
李願是韓愈的好朋友,生平不詳。801年(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冬,韓愈在長安等候調官,因仕途不順,心情抑鬱,故借李願歸隱盤谷事,吐露心中鬱抑不平之情。首段敘述盤谷環境之美及得名由來。接著三段借李願之口,運用兩賓夾一主的手法,寫了三種人:聲威赫赫的顯貴、高潔不污的隱士和趨炎附勢的官迷,於映襯、對比中表達他對官場腐化的憎惡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古人在朋友臨別時,常常賦詩為贈,“序”是闡述贈詩的緣由和意旨的。本文末段“歌曰”以下就是贈詩。歌辭極言隱居之樂,立意深刻而善藏不露,句式偶儷而富於變化,流暢生動,和諧可誦,有一唱三嘆的情致。相傳蘇軾最愛此文,評價很高。

鑑賞

這篇序文寫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當時韓愈34歲,離開了徐州幕府,到京城謀職。自從貞元八年(792)中進士以來,在將近十年的時間裡,韓愈一直為仕進汲汲奔走,卻始終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處境艱難,心情抑鬱。因此,借送友人李願歸盤谷隱居之機,寫下這篇贈序,一吐胸中的不平之氣。
作者借李願之口,描繪出三種人:一是“坐於廟朝,進退百官”的達官貴人,二是“窮居而野處”的山林隱士,三是趨炎附勢、投機鑽營的小人。通過對比,對志得意滿、窮奢極欲的大官僚和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之徒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對友人的隱居之志大加讚賞。文章最後一段,用一首古歌的形式和濃郁的抒情筆調,詠嘆、讚美、祝福友人的隱居生活,也流露出欣羨之意。
韓愈的贈序非常有名,這篇尤為歷代稱道。蘇軾《跋退之送李願序》一文說:“歐陽文忠公嘗謂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余亦以謂唐無文章,惟韓退之《送李願歸盤谷》一篇而已。平生願效此作一篇,每執筆輒罷,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獨步。”本文的寫作時間比《師說》早一年,風格卻大不相同;閱讀時可結合這兩篇文章各自的寫作背景,在內容和寫法上做一些比較。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5),字退之,孟州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唐代傑出的文學家,與柳宗元創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載道”,復古崇儒,抵排異端,攘斥佛老,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於官宦家庭,從小受儒學正統思想和文學的薰陶,並且勤學苦讀,有深厚的學識基礎。但三次應考進士皆落第,至第四次才考上,時年二十四歲。又因考博學宏詞科失敗,輾轉奔走。796年(唐德宗貞元十二年)起,先後在宣武節度使董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幕下任觀察推官,其後在國子監任四門博士。803年(貞元十九年),升任監察御使。這一年關中大旱,韓愈向德宗上《論天旱人飢狀》,被貶為陽山縣令。以後又幾次升遷。819年(唐憲宗元和十四年),韓愈上《論佛骨表》,反對佞佛,被貶為潮州刺史。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召回長安,任國子祭酒,後轉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後世稱為“韓吏部”。死後諡號“文”,故又稱為“韓文公”。有《韓昌黎集》。

作品原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