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注音
qí máo
ㄑㄧˊ ㄇㄠˊ
旗旄
引證解釋
亦作“旂旄”。 注犛牛尾於桿首的旌旗,軍將所建。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
《舊唐書·田弘正傳》:“天慈遽臨,免書罪累,朝章薦及,仍委旂旄,錫封壤於全藩,列班榮於八座。”
宋 曾鞏 《飲歸亭記》:“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習之利,與夫行止步趨遲速之節,皆宜有法,則其所教亦非獨射也。”
旗旄亦作“旂旄”。 注犛牛尾於桿首的旌旗,軍將所建。
qí máo
ㄑㄧˊ ㄇㄠˊ
旗旄
亦作“旂旄”。 注犛牛尾於桿首的旌旗,軍將所建。
唐 韓愈 《送李願歸盤谷序》:“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其物,夾道而疾馳。”
《舊唐書·田弘正傳》:“天慈遽臨,免書罪累,朝章薦及,仍委旂旄,錫封壤於全藩,列班榮於八座。”
宋 曾鞏 《飲歸亭記》:“然而旗旄鐲鼓,五兵之器,便習之利,與夫行止步趨遲速之節,皆宜有法,則其所教亦非獨射也。”
旄是一個漢字,讀作máo,是會意兼形聲字,由“㫃”和“毛”組成。“㫃”表示旗幟。“毛”也表音。旄本意是用氂牛尾裝飾旗桿頂的旗子。
漢字源流 詳細字義 古籍解釋 音韻方言 旄組詞自《詩經》毛傳以來,古代注家都認為這首詩的主旨是寫衛國君主敬愛賢士,清代以後,有的學者認為這應是一首情詩,有的現代研究者接受了這種解釋。有的則仍遵從舊說...
【原文】 【譯文】戚、管磬、匏弦。”(2).古時常用鳥羽和旄牛尾為旗飾,故亦為旌旗的代稱...詞語注音 yǔ máo ㄧㄩˇ ㄇㄠˊ 羽旄 詞語解析 (1).樂舞時所執的雉羽和旄牛尾。《禮記·樂記...
詞語注音 詞語解析星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xīng máo,是指繪有星辰的旄。
旄節,是漢語辭彙,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解釋為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
詞語讀音 引證解釋旄麾是一個詞語,即旌麾。帥旗。
語出:《楚辭·遠遊》:“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雜而炫燿。”《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建格澤之長竿兮,總光耀之采旄。”三國魏曹植《洛神賦》:“左倚采旄,右蔭...
詞語 拼音 注音 引證解釋《國風·鄘風·乾旄》是先秦時期流傳至今的一首四言詩。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作品鑑賞九旗,也稱旂旗、旌旗,指周朝時期以不同徽號表示不同等級和用途的常、旂、旜(旃)、物、旗、旟、旐、旞、旌等九種旗幟。 天子:祭天、出征、閱兵,乘坐玉輅,懸...
釋義 制度 規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