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曦

張仲曦是一名晚清貢生,出生地建始縣官店車營

基本信息

簡介

人物資料

張仲曦(1834~1924),派名張繼和,號春谷,又號介然,晚清貢生,建始縣官店車營人。

簡史

張仲曦出身於書香門第,原籍官店摩峰,其伯父張元善為清貢生,翰林學士,清廷貤贈“儒林郎”,晉贈“朝議大夫”(見光緒十年版《施南府志續編》);堂兄張仲伊賜進士出身,任保定直隸州知州、廣平府知府等職。該家族三代人數十年中出現十四個文人學士,時人稱為“六君子”、“七秀才”。 清末,張仲曦自摩峰移居車營,設館授徒,其門生遍及施、建、巴、鶴四縣。正如其《清江書屋對聯》寫的那樣:“桃李滿公門,西沙渠,東峽谷,南容美,北景陽,指秋水以為期,瓣香敬祝詩夫子;芝蘭集邇室,兄刺史,弟守戎,婿冠軍,侄府學,望南山而獻壽,曳杖前趨老謫仙。”

生平

奉詔入太學

清光緒七年(1881),已47歲的張仲曦以建始縣學廩生的身份奉詔入太學。光緒九年(1883),湖北省督學使高題赴施考貢,方取為貢生,故張仲曦詩有“十年貢樹晚生香”的詩句。張入太學四年後的光緒十一年(1885),其母親去世,張回梓服闕。光緒十三年(1887),父親又去世,因此,繼續在梓服闕。服闕期間,任官店團總。光緒十六年(1890),服闕期滿,省督學趙某赴施錄科,經時任建始縣知縣的姚學康舉薦,赴湖南任軍職(具體職務不詳)。據其詩稿《清江漁父呤·雪泥鴻爪圖十四冊》載,張轉戰於湘鄂川三省,足跡所到之處有岳陽、武昌、鍾祥、黃州、蘄春、宜昌、三峽、巫山、黔江、酉陽等地,主要是緝賊(指白蓮教),歷時五年。光緒二十一年(1895),參加因“公車上書”,被遣回原籍。回籍後,繼任官店團總,教練團丁,設防禦寇。晚年,隱退故居官店車營設館授徒,編撰詩稿《清江漁父呤》。根據詩稿批註的年號推算,張仲羲逝世於民國十三年(1924),終年90歲。
奉詔入京之前,張任《施南府志續編》(光緒十年版)採訪之職。據其詩中所載,張於此期間同時纂修《建始縣誌》成書,惜同其他文稿一併於土改和文革兩次被查抄失散。現存《清江漁父吟》詩稿,屬其曾孫張萬舉先生冒險收藏方得以傳世。張仲羲晚年以設館授徒、編輯詩稿、邀約一幫文人學士寄情山水、吟詩作對來排遣人生的寂寞。以他為核心在建始官店、景陽一帶,形成了一個文化群體,與其同時的革寅谷、萬六平、姚曉亭、雷心順、李藻亭、石小岑、羅衡甫、黃熙台、譚繼一、蔡楚堂等,常一起吟詩作對,相互唱合,使建始清江南岸文士薈萃,學風大振。其詩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切中時弊,格調高昂。湖北省督學使高題對其作了很高的評價:“感時事則慷慨殷憂,紀遊覽則悲壯淋漓,述交誼則沉鬱頓萃,及山林寂處,又頗有王韋逸致……”

文學成就

張仲曦的五古、七古詩,寫軍旅軍營生活居多。如任官店團總時所作《己亥正月團防解嚴再疊韓韻呈曾衡圃明府》其中寫到:“陽巴鶴樂兵團集,建南一面守備空。先生請命慈父母,膠漆相投水乳融。前臨極沖金雞口,次厄中權武聖宮。裹糧坐甲團勇集,風霜兵燹徹夜紅。但令師行如流水,同舟共濟在和衷。我聞此語心膽碎,萬家性命責眇躬。進不挑釁南北黨,退不規避死生同。”雖然這首詩有詆毀農民起義“白蓮教”的地方,但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張仲曦任官店團總時操持團練,穩定西楚,抵禦寇賊,確保一方疆土太平的雄心壯志。
除了千軍萬馬、鐵騎銀槍,張仲曦筆下也有不少懷古詩和表現男歡女愛、別恨綿綿的情詩及敘事詩。他的一首五律將一個少女與心中郎君見面之前刻意妝扮的情景寫得入木三分:“畫眉筆掃翠雙彎,妝罷低聲問小寰。珍重郎君新式款,先安玉鏡對秋山。”而《摩峰驟雨》,則將一場驟雨描寫得天昏地暗:“疑是蚩尤之旗捲地來,又疑九年洚洞之水重為災。龍門覆壓三百里,巨靈無手擘不開。山昏水惡濤聲疾,屋瓦振飛大木拔。岳伯置酒迎谷王,咫尺萬里人相失。”
張仲曦的詩,也不乏為民請命之作。他的《銀箝夾》正是揭露社會昏饋替民問天的檄文:“清水總兵敖天印,不重民命重軍命。軍不衛民反毒民,可憐民冤無處伸。……銀箝夾,夾民鼻,婉轉呼號驚天地。嘔心一腔血,滴作千行淚。賊來輟耕方避賊,賊去催科又避吏。將卒驕橫不殺賊,偏善夾民作兒戲。”而他的《竹葉楠》鋒芒則直指腐敗昏庸的慈禧太后:“……,十株橫流九株折,健兒長歌蜀道難。奉使三年苦無狀,甲兵未厭土木向。桃李狄門老柬之,椒蘭屈子悲靳尚。古來惟稱楚有材,故國世臣安在哉?胡不上書崇節儉,坐嘯空山獨自哀!”光緒十四年(1888),清政府籌建北洋海軍。慈禧太后卻挪用巨額海軍軍費擴建頤和園,在西南山區採購楠木。清江沿岸的楠木採伐後,需扎排順清江流送至宜都。於是招募百千壯士在清江打灘,疏浚河道。張仲曦時服闕在梓,耳聞目睹,一首《打灘匠》描寫了打灘工匠的悲慘遭遇:“……,江之人兮生何辜,死不得葬一抔土。去年打灘灘水深,水深沒踝皮肉皴。今年打灘灘石裂,炮火雷飛江流血。粉身碎骨不得收,千錘萬擊沙沉鐵。舟亦不可行,灘亦不可開。剪紙頻招江上魂,隨風且上望鄉台。張仲曦晚年在家鄉設館授徒,廣泛接觸農人,親自體驗農家生活,在《清江渡》、《薅草歌三章》、《續薅草歌二章》中細緻描寫了當地農家風情:如《薅草歌》:“ 荷鋤高歌下田來,老少男婦兩翼開。人工多多善,橐鼓面面催,我戰不克怒如雷。主人在前笑語陪:飢可摘甜桃,渴莫吃酸梅。午餐既飽晚飯炊,凡我薅草人,共酬酒一杯”。“朝薅園,暮薅田,同我婦子白雲邊。晴薅粱,雨薅稻,少愁田多長愁少。田 少人多養不足,田多人少薅不了。咄嗟哉!月未落,天未曉,教人打殺山頭鳥。自家草猶難薅清,忽替人家喚薅草。”

軼聞

張仲曦曾在《恭擬慈禧皇太后萬壽寶鑑樂府九章》中上策慈禧,提出收復台灣、將八旗子弟下放耕種以減輕俸祿、賞罰分明、學習西方技術等建議。後來 張仲曦在其詩組《中秋無月狂風大作》中,無可奈何地寫道:“碧海沉沉天路遙,狂飈捲地馬鳴嘯。壞雲氣壓千峰上,準備荒原野火燒。”
張仲羲一生家庭生活頗不幸。夫人吳氏早故,後續娶鄢氏,不久亦病故。其晚年的悲涼境況亦見於他的詩稿《清江漁父吟》中。其中的主題曲《漁父呤》一詩便道出了張仲曦最後的歸宿:“漁父吟,乃在佷陽之南渚,清江之西潯。江水直下三千丈,白沙青壁鑒我心。朝泛彩雲去,暮宿蘆花陰。燃楚竹,烹紫鱗,炊煙斷續翠微里,山隨帆轉抱江深。年年歲歲枕江滸,綠蓑青笠老逸民。不願獻龍虎豹犬歸新主,不願下燕趙齊楚之逋臣。渭水何功表東海,淮陰何罪乃就呂后擒。深山龍蛇歸大澤,子陵千載有富春。我生幸無浮名累,呼童載酒細細斟。釣明月,垂經綸,日月乾坤任浮沉。漁父吟,身無短劍擊築之悲壯,清江一曲誰賞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