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它把實踐作為考察精神和物質關係問題的基礎,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唯物辯證的歷史觀的高度統一,是唯物主義發展的最高形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性和科學性相統一的哲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這個著作既是開創性的又是基礎性的哲學教科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實化的精品和典範,其中既繼承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又體現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成果,概括了中國革命實踐的寶貴經驗,具有中國化的中華民族 的特色,對於培育我國哲學理論工作者,教育廣大知識青年、幹部和民眾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基本信息

概述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一書由艾思奇同志主持編寫。

這本書是六十年代初期組織編寫的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的一種,初版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二年曾經修訂再版。

本書比較系統、準確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批判了唯心主義和形上學。

歷史背景

書封面書封面

1961年,艾思奇受黨中央書記處委託主編的《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該書緊密聯繫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充分吸取毛澤東哲學思想,準確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我國的新發展、新成果,也注意到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傳統哲學的聯繫。從內容上看,該書具有中國化的特點,代表了當時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與研究的最高水準。該書成為我國普通高校及黨校、幹校的哲學教材,在上世紀60—80年代產生了重要影響。主編出版這本教科書,是艾思奇在新中國成立後重要的哲學貢獻。 這個著作既是開創性的又是基礎性的哲學教科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現實化的精品和典範,其中既繼承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又體現了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成果,概括了中國革命實踐的寶貴經驗,具有中國化的中華民族 的特色,對於培育我國哲學理論工作者,教育廣大知識青年、幹部和民眾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推進我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即現代唯物主義)是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德國古典哲學---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核心’和費爾巴哈唯物論的‘基本核心’,在總結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基礎創立的一系統科學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

辯證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論的區別

辯證唯物主義是指一理論體系的邏輯理論思維形式。辯證唯物論是指人們關於哲學基本問題---思維與存在關係的觀點和看法。

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派系繁多,相互鬥爭、相互推翻。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爭論的焦點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思維與存在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凡是認為存在是思維的反映,思維是第一性的屬於唯心論學派,凡是認為思維是派生的,存在是第一性的屬於唯物論各種學派。另方面,思維與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但絕大多數哲學家作了肯定的回答。

辯證唯物論

在哲學基本問題的認識上,辯證唯物論批判了唯心論和唯物論抽象的、僵死的形上學的認識觀點和方法,以辯證的理論思維方式發展了唯物論。辯證唯物論科學的解決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為人們解決疑難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哲學理論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哲學理論,是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地統一起來的科學世界觀。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它是唯物主義的高級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在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的統一性是在於它的物質性”。(《反杜林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展的物質——人腦的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促使事物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的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經細化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既唯物地又是辯證地解決了人的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變成精神,精神可以變成物質,而這種主觀和客觀辯證統一的實現都必須通過實踐。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認識來源於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循環往復,以至無窮,這就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能動地改造世界的無限發展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就座,是無產階級政黨中戰略和策略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學地認識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historicalmaterialism)歷史唯物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亦稱唯物史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他們稱它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主義歷史觀”。恩格斯1892年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英文版導言中用“歷史唯物主義”這個名詞來表述這一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列寧稱歷史唯物主義為“科學的社會學”,“唯一的科學的歷史觀”和“社會科學的唯一科學方法即唯物主義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則把它修正為經濟唯物論。

歷史觀

歷史觀是人們對於社會歷史的根本見解。在歷史唯物主義誕生以前,人們總是從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種隱秘的理性,即從某種精神因素出發去解釋歷史事件,說明歷史的發展。其結果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資產階級歷史觀用“人”的觀點解釋歷史,比起中世紀用神的意志說明歷史的神學觀點是一個重大進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種抽象的人,即脫離歷史發展條件和具體社會關係、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學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虛的“自我意識”。從這種抽象的人出發,必然把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動力歸結為人類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這仍然是用非歷史因素、人們想像和思考出來的東西去解釋歷史,因而不可能正確地認識歷史以及歷史研究的對象。

歷史的主體是人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係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作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社會、思維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包括辯證的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唯物辯證法。而把辯證唯物主義貫徹到社會歷史領域,就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體系的形成過程

眾所周知,與辯證唯物主義有內在聯繫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體系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845—1846年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共同提出的,這是學界公認的不容置疑的歷史事實。但是,在19世紀50年代以後,馬克思把主要時間、精力轉移到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上,恩格斯主要承擔了哲學的研究與建設,其成果主要是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撰寫的《反杜林論》和1873—1883年完成的《自然辯證法》。《反杜林論》雖然是一部論戰性著作,但同時也是一部學科建設著作,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理論框架就是在這本書中建立起來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也主要是在《反杜林論》與《自然辯證法》中闡明的。在《反杜林論》哲學篇中,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形上學過程中,系統地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關於物質與意識、物質與運動、時間與空間、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自由與必然等基本觀點;論證了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在《自然辯證法》中,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科學地總結了19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發展的重要成果,批判了自然科學研究中的形上學和唯心主義觀點,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觀辯證法,論證了辯證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的科學,闡述了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範疇,詳盡地論述了物質的各種運動形式以及它們的辯證關係,還闡明了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提出了人類起源於勞動的學說。確切地說,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與理論體系主要來自《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兩本書。這兩本書在哲學上離開了馬克思嗎? 馬克思對《自然辯證法》與《反杜林論》都是支持的,而且很欣賞。比如,馬克思在1873年5月30日,即讀了恩格斯談自然辯證法綱要的信的第二天就回信說:“非常高興”。又如對《反杜林論》,馬克思逐章閱讀過,其中有一章是他寫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三版序言中明確地講了這一點。他說:“本書所闡述的世界觀,絕大部分是由馬克思所確立和闡發的,而只有極小部分是屬於我的,所以,我的這部著作不可能在他不了解的情況下完成,這在我們相互之間是不言而喻的。在付印之前,我曾把全部原稿念給他聽,而且經濟學那一編的第十章(《批判史》論述)就是由馬克思寫的”。馬克思對由恩格斯運作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基本觀點是讚賞的、同意的。他們在長期共同鬥爭中形成的立場、世界觀是一致的,相互吻合的。馬克思在講到自己的辯證法與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根本區別時指出,他的辯證法不是頭腳倒立的,而是有現實基礎的,這個現實基礎就是唯物主義,強調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結合統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自然辯證法》中也不止一次地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結合統一。他明確指出:“現代唯物主義本質上都是辯證的”。可見,兩位創始人雖有分工,但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基本觀點,從根本上說,從起源上說,是由他們兩位提出來的。

儘管兩位創始人沒有把他們的哲學明確地表述為辯證唯物主義,但是他們對這種世界觀的既唯物又辯證的本質特徵卻作過明確的肯定。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循其哲學思路,對於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繼續進行了闡述、發揮。據考證,狄慈根首先於1886年在《一個社會主義者在認識領域中的漫遊》一文中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這個概念。處於馬克思、恩格斯與列寧之間並與恩格斯有過交往的普列漢諾夫,在《黑格爾逝世60周年》一文中,曾不止一次講現代唯物主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他後來在《論“經濟”因素》中說,“據恩格斯的意見,現代唯物主義正是辯證唯物主義”,所以提“辯證唯物主義”是為了“著重指現代唯物主義的性質”。狄慈根、普列漢諾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稱謂是符合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的。至於列寧關於辯證唯物主義的著名論斷更是大家所熟悉的。他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的第二版序言中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來源和三個組成部分》中,在談到自然科學方法的最新發現時,指出這“出色地證實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基礎地位的確立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對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史觀的世界觀基礎進行了論證。

較早以“辯證唯物主義”命名寫書的是德波林。他的《辯證唯物主義入門》寫於1907年,1915年在俄國出版,普列漢諾夫曾為此書寫了長篇序言。蘇聯20世紀20年代末陸續出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著作,內容大致是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和唯物史觀,到30年代不斷完善。史達林於1938年提出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當時通行的哲學體系的簡本。因此,說辯證唯物主義體系是史達林創造的是不符合實際的。它起源於恩格斯代表的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理論觀點,完成於蘇聯哲學家。中國解放前後均採用此體系。只是解放初期蘇聯專家採用過史達林的簡化體系。從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來看,馬克思雖然沒有稱自己的哲學為辯證唯物主義,但這個理論體系是由恩格斯運作,由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的,是符合馬克思的思想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之所以是馬克思的哲學,不是由於其中句句話都是馬克思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等於馬克思的哲學,也不等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它之所以被稱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因為基本觀點是兩個創始人提出來的,它是一門科學,後來的馬克思主義者按照其哲學思路加以建設、發展,不但是可以的而且是必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門科學,其根據不是誰說了什麼,而在於其觀點經受了社會實踐和科學發展的檢驗。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不僅可以從這一理論體系的形成過程來看,而且還可以對這一理論體系形成的理論來源、科學背景(前提)作進一步分析。

辯證唯物主義產生的理論來源科學前提

廣義地講,哲學史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傳統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產生作了長期的準備。狹義地講,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是指18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上半葉德國資產階級在其形成、壯大和準備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哲學。它經歷了從康德開始,經費希特和謝林的進一步發展,由黑格爾完成的唯心主義思想運動。最後費爾巴哈實現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唯物主義轉向,標誌著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在德國古典哲學中黑格爾的辯證唯心主義與費爾巴哈的形上學唯物主義最為成熟。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是相信黑格爾的,後來又相信費爾巴哈,最終揚棄了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克服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吸取了其辯證法的“合理核心”;克服了費爾巴哈的形上學,吸取了其唯物主義的“基本核心”,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並把唯物主義原則貫徹到社會歷史研究領域,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可以簡稱“兩個克服”,帶來“兩個統一”,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

從直接理論來源來看,黑格爾與費爾巴哈在辯證法和唯物論兩方面取得的重大思想成果,和他們在理論上存在的唯心主義與形上學的弊端,使進一步實現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創立辯證唯物主義成了歷史的必然。從科學的發展看,自然科學的發展從古代的直觀思辨,經過近代的經驗分析階段以後,到了19世紀中葉進入了以“整理材料”為標誌的辯證綜合階段。一些以研究發展過程為特點的自然科學學科已相繼出現並發展起來,如地質學、胚胎學、動植物生理學、有機化學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揭示與生物進化論,即所謂自然科學上的三大發現。這一系列新的科學成果,不僅沉重地打擊了唯心主義的神創論和否認聯繫、發展、矛盾的形上學,而且從不同的側面具體揭示了自然界的辯證聯繫和物質統一性。自然科學的發展從經驗分析進入辯證綜合階段以後,自然科學領域中這一划時代的發展,必然使唯物主義採取辯證唯物主義這種形式。綜上可見,唯物主義的產生具有深刻的哲學與科學發展的思想文化背景,具有歷史必然性。馬克思恩格斯在實踐的基礎上基於自身立場、世界觀的轉變,創立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只是自覺地實現了這一必然性,通過偶然實現了必然。

對馬克思幾個有關提法的理解

1、關於“徹底的自然主義”或“徹底的人道主義”

前面已提到,馬克思是從黑格爾的辯證唯心主義,經過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而創立自己的哲學的。他在受到費爾巴哈的啟示,認識到黑格爾哲學的神秘性,以及18世紀機械唯物主義的片面性之後,在尚未完全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影響的時候,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就像費爾巴哈一樣,開始時把自己的哲學世界觀稱之為“徹底的自然主義”或“徹底的人道主義”。他在該書中說:“我們這裡看到,徹底的自然主義或人本主義既有別於唯心主義,也有別於唯物主義,同時是把它們二者統一起來的真理。我們同時也看到,只有自然主義能夠理解世界歷史的活動。”我們知道費爾巴哈是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即離開人的社會實踐來看自然和人及其相互關係的,是主張自然主義或人道主義的。馬克思曾受過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影響,但從來不是一個費爾巴哈主義者,在贊同費爾巴哈的時候,又要超越費爾巴哈。當時,他所說的“徹底的自然主義”或“徹底的人道主義”就有這個特點。一方面,他尚未完全擺脫費爾巴哈的影響,仍然用費爾巴哈的術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又用自己正在形成中的實踐觀點即主體的感性活動的觀點,來闡述人與自然的關係,超越費爾巴哈。所以,他所說的“徹底的自然主義”或“徹底的人道主義”,是開始著眼於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自然界與人的統一來解釋自然和人。怎樣在實踐基礎上看人與自然的統一呢?首先,從自然方面來看:與人不同的自然界,即人跡未到的自在自然,如原始森林、未開墾的處女地等,僅僅是自然界或自然界的一部分,與人相脫離。與人統一的自然界,則不是單純的自在自然,而是經過實踐作用打上了人的意識烙印的人化自然,也可以說是進入人的認識實踐視野範圍之中的現實客體。實踐是人與自然統一的橋樑。

其次,從人的方面來說,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富有自然力、生命力,其肉體是自然的,生理行為是自然的,是自然界中特殊的有意識的存在物。但是,在勞動實踐中,在人自身的自然與他身外的自然相互作用中,既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又與自然統一了。在這一統一中,人從自然界獲得了勞動對象、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以及人與人發生關係的經濟紐帶,從而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創造物質財富,推動社會發展。可見,馬克思當時所說的“徹底的自然主義”或“徹底的人道主義”不是指的自然觀(對自然的總的根本看法),也不是指一般世界觀(對整個世界的巨觀把握),而是指社會歷史觀(對社會的總的根本看法),是用費爾巴哈的術語表述出來的新的哲學方向。其用意是堅持唯物主義方向,並開闢唯物主義向上發展(即向社會歷史領域發展)的道路,但未達到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水平;已經包含著唯物史觀的萌芽,但未擺脫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這時馬克思主義哲學尚未形成,不能以此為根據就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

2、關於“新唯物主義”

馬克思在1845年春撰寫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新唯物主義”概念。新唯物主義指的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唯物主義的含義如何呢?《提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是標誌馬克思主義哲學開始形成的著作。用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1888年單行本序言中的話來說,提綱是“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檔案,是非常寶貴的”。《提綱》共11條,主要闡述了三個問題:

(1)提出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者一樣,離開人的實踐活動消極地直接觀察客觀事物,不懂得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論述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批判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機械性、形上學性。

(2)批判了費爾巴哈和一切舊唯物主義的唯心史觀,指出費爾巴哈把人看作抽象的自然的人,把抽象思維意志和感性看作人的本質,把思維、意識當作獨立的本質。所以他在批判宗教時不能闡明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和消滅宗教的途徑。馬克思精闢地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提綱》還提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觀點,揭露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表明了舊唯物主義是半截子唯物主義,下半截對自然的了解是唯物的,上半截對社會的了解是唯心的。

(3)提出了舊唯物主義與新唯物主義有著根本不同的階級基礎,不同的歷史使命和理論形態。綜上可見,作為革命變革產生的“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新唯物主義雖然也屬於唯物主義營壘,但與舊唯物主義有原則區別。新唯物主義對舊唯物主義來說,新在哪裡?集中表現在以下兩點,其一,它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直觀性、機械性、形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建立了以辯證唯物的物質範疇為基石的包括科學實踐觀點、矛盾觀點在內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體系。其二,它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向上發展,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所以,我們說新唯物主義的科學含義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而不是實踐哲學或實踐人本主義。

3、關於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涉及“實踐唯物主義者”的一段話

現在理論界有一種頗為流行的說法,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為“實踐唯物主義”,其理論依據就是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這樣一段話:“實際上,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於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並改變現存的事物。”這話的原意是什麼呢?所指是什麼呢?是不是馬克思對自己哲學的稱謂呢?其實,“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和“實踐唯物主義”這兩個概念是有明顯差別的。在這裡實踐的唯物主義者與共產主義者是共同的。實踐的唯物主義者指的就是共產主義者,反過來說共產主義者也就是實踐的唯物主義者,這裡的主體是人而不是理論形態的唯物主義、共產主義。聯繫前後文可以看到,這是針對費爾巴哈來說的。費爾巴哈只是在理論方面體現了唯物主義。他把唯物主義僅僅局限在理論範圍內,僅僅以解釋世界為滿足,僅僅同唯心主義進行理論的鬥爭,而不能付諸實踐,把唯物主義變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他只能成為理論的唯物主義者,而不能成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他對現實世界只訴諸直觀,而不訴諸實踐,這是因為他認為只有理論活動才是真正人的活動;他不懂得人的實踐活動,特別是人的生產實踐和革命實踐的意義。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則認為,人不僅依賴於現實世界,而且能夠能動地改造現實世界,它要求把“哲學變為現實”,把唯物主義付諸實踐,辯證唯物主義者應該成為“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實踐”唯物主義的人。

可見,馬克思的本意是指,新唯物主義者(辯證唯物主義者)不僅應以唯物主義為指導正確地認識世界;而且也應以唯物主義為指導正確地改造世界,把唯物主義付諸實踐,也就是說使唯物主義超出理論範圍,轉化為“消滅剝削壓迫的現實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可見,這並不是對他自己哲學的稱謂,不是給自己的哲學所做的界定。如果不顧馬克思的原意,不管“唯物主義者”與“唯物主義”概念之區別,說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實踐唯物主義,是有違原意的。這種表述,在合理的意義上,充其量也只是表達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但不能全面準確地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內容與本質特徵。如果一定要說“實踐的唯物主義”,也只能把它作為直觀唯物主義的對立物,而不能作為辯證唯物主義的對立物,說它高於辯證唯物主義、超過辯證唯物主義。

更要看到,在實踐唯物主義問題的討論中,實踐唯物主義一詞的流行含義很不確定。在這個稱呼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而完整的內容被限制,被割裂甚至被歪曲,比如有的論者把實踐不適當地抬高到世界本體(萬物本原)的地位,說“存在是實踐中的存在,本體以實踐為本體”,把實踐唯物主義等同於實踐本體論,否定物質統一性原理,模糊或忽視哲學基本問題,為唯心主義的侵襲打開方便之門;又如,有的論者闡述發展觀時,只講實踐的辯證法或主觀辯證法或主客體關係辯證法,忽視或否定自然辯證法、客觀辯證法,從而否定辯證法的客觀性與普遍性,主張辯證法非本體論化。還有的論者甚至對“實踐的唯物主義”中的唯物主義也覺得礙手礙腳,主張乾脆把它去掉,說什麼“關於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的看法,是沒有得到徹底克服的教條主義和直觀唯物主義的殘餘,是過時世界觀的最後殘餘”,“馬克思主義是實踐一元論而不是物質一元論”,是“實踐哲學”、“實踐主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