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舟覆舟
【拼音】zài zhōu fù zhōu 【釋 義】 載:承載;覆:顛覆,民眾猶如水,可以承載船,也可以傾覆船。比喻人民是決定國家興亡的主要力量。 【出 處】 。(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示 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用 法】 聯合式;作定語、分句;比喻民心向背的重要性。
【近義詞】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原文
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馬駭輿,則莫若靜之,庶人駭政,則莫若惠之。選賢良,舉篤敬,興孝悌,收孤寡,補貧窮,如是,則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此之謂也。注釋
輿:《老子·八十章》:“雖有舟輿,無所乘之。”《論語·衛靈公》:“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考工記》:“輿人為車。”《說文》:“輿,車輿也。”這裡用為古代的大車之意。譯文
馬驚恐車,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在車上;平民百姓驚恐政事,那么君子就不能安坐政位。馬驚恐車,就不如使馬安靜;平民百姓驚恐政事,就不如給他們實惠。選拔賢能的人,推舉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愛,收養孤寡之人,補助貧窮的人,如果這樣,那么平民百姓就會安心政事政局,然後君子也就會安於政位。傳說:“君主,是船;平民百姓是水。水能承載船隻,也能傾覆船隻。”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說明
本節緊接上節,論述的仍然是人才問題。駕馭馬車,就必須要有善駕的人才,處理政事政局,也就需要專門人才。處理政事政局的人才需要懂得什麼呢?那就是要選拔賢能的人,推舉忠厚恭敬的人,提倡孝敬和友愛,收養孤寡之人,補助貧窮的人,如果這樣,那么平民百姓就會安心政事政局,然後君子也就會安於政位。否則,人民百姓就會象洪水一樣傾覆沖翻君王這隻船。所以,管理治理國家,非要有專門的管理人才不可。成語故事
戰國時邯鄲籍著名思想家荀況,在他的著作《荀子·王制》篇中,說:“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者載舟,水者覆舟。“意思是說:統治者是一條船,而廣大的民眾猶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載負起來,也可以將船淹沒掉。太宗問魏徵:“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徵說:“一個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聽各方面意見,就明智;若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一次,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們說:“隋煬帝這個人,學識淵博,也懂得堯、舜好,夏桀和殷紂王不好,為什麼乾出事來那么荒唐。”魏徵乘機勸太宗以隋亡為鑑,並引用《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勸太宗體恤民眾。
魏徵是我國初唐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輔佐唐太宗17年,以“犯顏直諫”而聞名。魏徵一生節儉,家無正寢。
魏徵病後,太宗親臨弔唁,痛哭失聲:“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魏徵“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輔佐太宗開創了中國封建史上輝煌的一頁――“貞觀之治”。
有一次,太宗問魏徵:“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明智,有的昏庸?”
魏徵說:“一個人的智慧到底有限,君王若多聽各方面意見,就明智;若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列舉了歷史上堯、舜等名君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昏君的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么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們想蒙蔽他也就做不到了。”
太宗聽了連連點頭稱是,並時刻提醒自己時刻牢記。
隋朝皇室與唐皇室有親戚關係,唐太宗對隋在很短的時間裡亡國的歷史記憶猶新。
有一次,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對左右大臣們說:“隋煬帝這個人,學識淵博,也懂得堯、舜好,夏桀和殷紂王不好,為什麼乾出事來那么荒唐。”
魏徵接口道:“一個皇帝光靠聰明和學識淵博還不行,還應該虛心聽取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越來越糊塗,就自行滅亡了。”
魏徵乘機勸太宗以隋亡為鑑,並引用《荀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君喻舟,以民比水,勸太宗體恤民眾。
唐太宗對荀子的這一思想十分欣賞,在與郡臣討論國家的治理問題時,多次引用和發揮了這一觀點,他在《論政體》一文中說:“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荀子和唐太宗,都看到了人民的偉大力量,強調了依靠人民力量的重要性。他們的這一思想,為後來歷代統治階級所接受。後世由此簡化出“載舟覆舟”這一成語,用以比喻人民力量 偉大說明尊重民情民意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