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輪梅

車輪梅

車輪梅(植物學大辭典),又稱石斑木(中國樹木分類學),春花、鑿角(廣東土名),雷公樹(福建土名),白杏花(台灣土名),山花木、石棠木(廣西土名)薔薇科石斑十木屬常綠灌木,是亞熱帶地區的鄉土樹種。 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多分枝﹐初生幼枝覆淡褐色毛茸,小枝圓柱形,黑褐色。葉叢生小枝端,薄革質,長橢圓形或披針狀長橢圓形,粗鋸齒緣。圓錐花序,頂生,有褐色毛,花白色,凋謝前略帶粉紅。球形梨果,熟紅黑色。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稀小喬木,高可達4米;幼枝初被褐色絨毛,以後逐漸脫落近於無毛。葉片集生於枝頂,卵形、長圓形,稀倒卵形或長圓披針形,長(2--)4--8厘米,寬1.5—9厘米,先端圓鈍,急尖、漸尖或長尾尖,基部漸狹連於葉柄,邊緣具細鈍鋸齒,上面光亮,平滑無毛,網脈不顯明或顯明下陷,下面色淡,無毛或被稀疏絨毛,葉脈稍凸起;網脈明顯;葉柄長5—18毫米,近於無毛;托葉鑽形,長3—4毫米,脫落。

頂生圓錐花序或,總狀花序,總花梗和花梗被銹色絨毛,花梗長5—15毫米;苞片及小苞片狹披針形,長2—7毫米,近無毛;花直徑1—1.3厘米;萼筒筒狀,長4—5毫米,邊緣及內外面有褐色絨毛,或無毛;萼片;,三角披針形至線形,長4.5—6毫米,先端急尖,兩面被疏絨毛或無毛;花瓣5;白色或淡紅色,倒卵形或披針形,長5--7毫米,寬4—5毫米,先端圓鈍,基部具柔毛;雄蕊15,與花瓣等長或稍長;花柱2—3,基部合生;近無毛。

果實球形,紫黑色,直徑約5毫米,果梗短粗,長5—10毫米。花期4月,果期7—8月 。

生長環境

車輪梅 車輪梅
生於山坡、路邊或溪邊灌木林中,海拔150-1600米。生於路邊、灌叢。車輪梅樹冠優美,常有片片紅葉宿存,枝葉濃密,樹冠容易成型,經冬不落,花形美觀,花朵清麗
芳香,入秋果熟裂開時露出紅色種子,頗為美觀。可作樹籬、基礎種植、盆景、園林色塊、矮籬、球形植物,也可作沿海綠化樹種。可片植、叢植、列植於庭園內,也可植於園路轉角處,用於空間分隔或阻擋視線的隱蔽材料。

分布範圍

中國、日本、寮國、越南、高棉、泰國和印度尼西亞有分布。以及中國產安徽、浙江、江西、湖南、貴州、雲南、福建、廣東、廣西、台灣等地。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

木材帶紅色,質重堅韌,可作器物;

食用價值

果實可食;根入藥,治跌打損傷。

觀賞價值

上海東部地區,北自崇明島,南到金山衛,是上海重要的生態基地、航空港、深水港、化工區,該地區的綠化建設正在大力推進。由於沿江沿海,該地區多為鹽鹼土、低洼地,需要大量耐鹽鹼、耐水濕的綠化植物。

扦插繁殖

采穗條

剪取穗條時間:5月上旬,采穗圃生產周期為6年,6年後採取平刈措施,使母本植株從基部萌芽,幼化
復壯,保證穗條質量。

配基質

蛭石:泥炭:珍珠岩=4:5:1(體積比),乾容重0.20,總孔隙度87.05%,大孔隙度26.05%,小孔隙度61.00%,最大持水率4.15,pH值為6.87,EC值為0.85mS/cm,全氮0.90%,全磷526.24mg/垤,全鉀5632.47mg/Kg,鈣1845.25mg/kg,鎂2456.25mg/kg,每立方米基質加入敵克松1009,混拌均勻,填裝好穴盤,使每孔的鬆緊度一致。

物種研究

車輪梅 車輪梅

本種形態變異很強,葉片大小、寬窄、葉邊鋸齒深淺、網脈顯明下陷與否,差異很大,苞片和萼片線形或披針形,萼筒外面無毛或被絨毛,花瓣倒卵形或披針形,雄蕊或長於或短於萼筒,因此有人描寫為多數變種變型,甚至三個不同的種,現在合併為一種。與本種近緣者為 R. impressivena Masamune in Trans. Nat. Hist. Soc. Formosa 30: 340. 1940, 模式標本采自我國台灣花蓮港清水山,生於多石地,海拔1000-1200米。摘譯原記載如下:“灌木高1-2米,分枝很多,小枝灰色,幼時被銹褐色絨毛,老時脫落無毛。葉互生,在枝頂上多集生,革質,長圓形,寬長多為1×1.5, 1.5×2, 2×3, 2×3.5,稀2×4厘米,先端圓鈍或急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沿葉柄下延,上面光亮,深綠色,下面淡綠色,網脈顯明,在葉片上面深陷,下面隆起,邊緣有粗鋸齒;葉柄上面有溝,長3-10毫米。花不詳。果實球形,黑藍色,直徑約7毫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